最先看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是在我购买的一套光明日报社版《胡适精品集》上,且被编者作为其中一册的标题。从胡适那里,我又知道了这话最初是范仲淹说出来的,其文曰:“灵鸟,灵鸟,尔之为禽兮何不高飞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思报之意.厥声或异: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德甚迷,人言遏病!彼希声之凤凰,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风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说,这是“九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从中国向来知识分子的最开明的传统看,言论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所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从国家与政府的立场看,言论的自由可以鼓励人人肯说:"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的正论危言,来替代小人们天天歌功颂德、鼓吹升平的滥调。”(原载1955年4月台北《自由中国》第十二卷第七期)
或许张鸣的名字就是“鸣”,或许他就是这样一只“灵鸟”,他不但“鸣”了,而且是一“鸣”惊人。张鸣事件出来后,很多人给予了关注,但时过不久,又渐归于沉寂。就像那皇帝的新装一样,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叫了一声后,便再也没人大声提起,尽管私底下也许议论纷纷。在我看来,张鸣事件似乎很是类似。谈论这事的人似乎少了,至少在公共的空间,未见有更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投注目光。连张鸣本人有段时间也表明自己不会在此问题上再多说什么。可是最近,偶然去看到张鸣的博客,见他最近又在接续张鸣事件的话题,而且从其措辞来看,似乎越来越从容而淡定地面对一切的可能,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越来越激越而决绝地对待自己的可能出走:也就是说,他做好了随时离开人的安定准备,你可以理解为淡定,也可以理解为决绝。
刚写在这里的时候,一个朋友恰好问我在干什么,我把前两段发给她看。她说还不知道这事呢,也好,我估计是有很多朋友未必知道这个事啊。因为张鸣这个人也不是个大人物,不是什么学术明星,而不是娱乐明星,更不是政治明星,而只是一个普通教授,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张鸣的这个事,也说不上是个大事,仅仅是因为评职称的事闹开的,即使闹到现在,也就是被解除政治学系主任的事,被取消了学院职称评委的事。所以,少有人知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不过,既然有人不知道,或者说,看到我这篇文字的朋友也未必知道这个事,我还是略为交代一下这个事的前因后果。需要声明一句的是,我对这个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未便置以一辞。因为事情的现象后有着什么样的内幕,非我所知。关于大学行政化、衙门化这样的话题,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大多也是无庸多说的。
先还是介绍一下我从张鸣博客及国关学院网站上了解到的张鸣事件之始末。
今年3月12日,张鸣在其博客上第一句便说,“也许,我将被迫离开人民大学我在博客上的自我介绍,说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也许,这个介绍,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改变,我将不得不被迫离开人民大学。”然后,他介绍了因去年为另一个学者萧延中评教授的事开罪于院长,自那以后便麻烦不断了。“自那时以来,院长大人组织了若干会议,找了所有跟我有关的人谈话,一句话,要人们切割跟我的关系,让我羞辱性地去职,在众叛亲离中被迫离开人大。在这期间,关于我的种种流言在学院和上级领导机关流传,说我没有任何学问,甚至没有专著,只知道捣乱。虽然说,我在近代史和政治学界还不无微名,到目前为止,著作量在国际关系学院也是最多的几个人之一,但我在学校领导那里,却还是个陌生人,所以,我们院长的话,至少在学校方面很有市场。”张鸣一开始就想到了事情的最后的结局,为自己预设了可能的发展道路。倒也真是“心想事成”,此后事情便逐步朝着不利于张鸣的方向发展。很快,张鸣被撤去了政治学系主任的职务,而且有人开始拿张鸣的家庭来做文章,似乎是张鸣此前是离婚了,妻子就是人大的一个老师。后来,张鸣陆续对大学的衙门化做了批判,也对当前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异化表示了担忧,同时也陆续报道其每况愈下的环境和遭遇。他说过,不再对张鸣事件说什么的,但是似乎又忍不住,因为事情是发展变化的,随即他又被撤掉了当了多年的学院职称评委。在张鸣看来,那些不懂什么学问的,或者是学问没有他大的,成果没有他多的,都在做评委,都成了岗位责任教授,而他却一直是普通教授,因张鸣事件后,连评委也没得做了。
事情大致就是这样,张鸣的博客我以前没看过,自张鸣事件出来后,我便偶尔也去看看,事情的大致始末,也就基本有个明白。当然不是一家之言,人大国关学院的网站的几封公开信我也看到了。也就是说,这一按照常规来说应该是属于秘而不宣或心照不宣的事情,都因为网络而广泛传播开来了,也因为此将本属于潜规则的操作放到了台面上来,自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聚讼纷纭。
网上的反应自然也是多样,有对张鸣表示支持的,也有对张鸣进行漫骂的,也有人对双方说法表示质疑的。张鸣在这个事件中没有过退缩,不断加强自己的“立场”强度。最近两天的博客,显示张鸣越来越多在回应一些质疑,自然回应过程中,就更多是理念的铺展,而不局限于事实的描述,这无疑更让我们对各种体制内外的各种因素有了一些心领神会。
但我们至多也就是心领神会而已。
张鸣在这个事件中,有没有还没说完备说清楚的内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觉得张鸣这种“不平则鸣”的态度,这种不计后果,不设退路的做法,正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点却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能把所处的现实世界看得一无是处,恨不得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新世界,往往比旧世界更糟糕)。但我们也不能对现实体制中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理不问。甚至是欺负到了自己的头上,也是忍气吞声,低眉顺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脱牙齿和血吞。深谋远虑者,自然知进退之理,或许循序渐进,事情也有个处理的方案。但是张鸣这样一种“不平则鸣”的人,实在也为这个社会所缺乏。鸣则鸣矣,若竟因言获罪,那说明我们的制度太不够宽容。若张鸣的声音因为制度因素而告泯灭,那更是制度的悲哀。
张鸣当然也可以不干教师这个行当,按照其学力和笔力,如果没有更多的压制因素,随便谋个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若张鸣因此而出走,恐怕损失最大的不是张鸣一个人的生活动荡(未必更坏),而是这个制度的创伤,是这个集体记忆的创伤。
……
胡适说,这是“九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从中国向来知识分子的最开明的传统看,言论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所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从国家与政府的立场看,言论的自由可以鼓励人人肯说:"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的正论危言,来替代小人们天天歌功颂德、鼓吹升平的滥调。”(原载1955年4月台北《自由中国》第十二卷第七期)
或许张鸣的名字就是“鸣”,或许他就是这样一只“灵鸟”,他不但“鸣”了,而且是一“鸣”惊人。张鸣事件出来后,很多人给予了关注,但时过不久,又渐归于沉寂。就像那皇帝的新装一样,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叫了一声后,便再也没人大声提起,尽管私底下也许议论纷纷。在我看来,张鸣事件似乎很是类似。谈论这事的人似乎少了,至少在公共的空间,未见有更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投注目光。连张鸣本人有段时间也表明自己不会在此问题上再多说什么。可是最近,偶然去看到张鸣的博客,见他最近又在接续张鸣事件的话题,而且从其措辞来看,似乎越来越从容而淡定地面对一切的可能,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越来越激越而决绝地对待自己的可能出走:也就是说,他做好了随时离开人的安定准备,你可以理解为淡定,也可以理解为决绝。
刚写在这里的时候,一个朋友恰好问我在干什么,我把前两段发给她看。她说还不知道这事呢,也好,我估计是有很多朋友未必知道这个事啊。因为张鸣这个人也不是个大人物,不是什么学术明星,而不是娱乐明星,更不是政治明星,而只是一个普通教授,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张鸣的这个事,也说不上是个大事,仅仅是因为评职称的事闹开的,即使闹到现在,也就是被解除政治学系主任的事,被取消了学院职称评委的事。所以,少有人知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不过,既然有人不知道,或者说,看到我这篇文字的朋友也未必知道这个事,我还是略为交代一下这个事的前因后果。需要声明一句的是,我对这个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未便置以一辞。因为事情的现象后有着什么样的内幕,非我所知。关于大学行政化、衙门化这样的话题,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大多也是无庸多说的。
先还是介绍一下我从张鸣博客及国关学院网站上了解到的张鸣事件之始末。
今年3月12日,张鸣在其博客上第一句便说,“也许,我将被迫离开人民大学我在博客上的自我介绍,说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也许,这个介绍,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改变,我将不得不被迫离开人民大学。”然后,他介绍了因去年为另一个学者萧延中评教授的事开罪于院长,自那以后便麻烦不断了。“自那时以来,院长大人组织了若干会议,找了所有跟我有关的人谈话,一句话,要人们切割跟我的关系,让我羞辱性地去职,在众叛亲离中被迫离开人大。在这期间,关于我的种种流言在学院和上级领导机关流传,说我没有任何学问,甚至没有专著,只知道捣乱。虽然说,我在近代史和政治学界还不无微名,到目前为止,著作量在国际关系学院也是最多的几个人之一,但我在学校领导那里,却还是个陌生人,所以,我们院长的话,至少在学校方面很有市场。”张鸣一开始就想到了事情的最后的结局,为自己预设了可能的发展道路。倒也真是“心想事成”,此后事情便逐步朝着不利于张鸣的方向发展。很快,张鸣被撤去了政治学系主任的职务,而且有人开始拿张鸣的家庭来做文章,似乎是张鸣此前是离婚了,妻子就是人大的一个老师。后来,张鸣陆续对大学的衙门化做了批判,也对当前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异化表示了担忧,同时也陆续报道其每况愈下的环境和遭遇。他说过,不再对张鸣事件说什么的,但是似乎又忍不住,因为事情是发展变化的,随即他又被撤掉了当了多年的学院职称评委。在张鸣看来,那些不懂什么学问的,或者是学问没有他大的,成果没有他多的,都在做评委,都成了岗位责任教授,而他却一直是普通教授,因张鸣事件后,连评委也没得做了。
事情大致就是这样,张鸣的博客我以前没看过,自张鸣事件出来后,我便偶尔也去看看,事情的大致始末,也就基本有个明白。当然不是一家之言,人大国关学院的网站的几封公开信我也看到了。也就是说,这一按照常规来说应该是属于秘而不宣或心照不宣的事情,都因为网络而广泛传播开来了,也因为此将本属于潜规则的操作放到了台面上来,自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聚讼纷纭。
网上的反应自然也是多样,有对张鸣表示支持的,也有对张鸣进行漫骂的,也有人对双方说法表示质疑的。张鸣在这个事件中没有过退缩,不断加强自己的“立场”强度。最近两天的博客,显示张鸣越来越多在回应一些质疑,自然回应过程中,就更多是理念的铺展,而不局限于事实的描述,这无疑更让我们对各种体制内外的各种因素有了一些心领神会。
但我们至多也就是心领神会而已。
张鸣在这个事件中,有没有还没说完备说清楚的内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觉得张鸣这种“不平则鸣”的态度,这种不计后果,不设退路的做法,正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点却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能把所处的现实世界看得一无是处,恨不得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新世界,往往比旧世界更糟糕)。但我们也不能对现实体制中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理不问。甚至是欺负到了自己的头上,也是忍气吞声,低眉顺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脱牙齿和血吞。深谋远虑者,自然知进退之理,或许循序渐进,事情也有个处理的方案。但是张鸣这样一种“不平则鸣”的人,实在也为这个社会所缺乏。鸣则鸣矣,若竟因言获罪,那说明我们的制度太不够宽容。若张鸣的声音因为制度因素而告泯灭,那更是制度的悲哀。
张鸣当然也可以不干教师这个行当,按照其学力和笔力,如果没有更多的压制因素,随便谋个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若张鸣因此而出走,恐怕损失最大的不是张鸣一个人的生活动荡(未必更坏),而是这个制度的创伤,是这个集体记忆的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