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这都让人无比兴奋:当你从一个“Peer”哪里获取音视频内容时,你同时又是另外一个“Peer”——“Peer to Peer”,每个人都是一粒共享别人及让别人共享的“种子”!某种程度上,P2P已经超出了技术概念的范畴之外,更多成为一种互联网“思想”。“奉献之后才有回馈”,也许这才是一项技术发展的真髓!(武吉波)
PPLive:为P2P流媒体“帝国”奠基
故事从一款名为PPLive的网络视频播放软件开始。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叫姚欣,其未及而立之年,中途“辍学”创业,却成功赢得软银、BlueRun等累计超过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倾力打造属于自己的P2P流媒体“帝国”。
故事的首站是喻家山旁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宿舍;故事的这一站是黄浦江畔的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如同众多创业神话所昭示的那样,因为人们无法辨别以IT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究竟蕴含了多少能量,所以也就无法预计这个以姚欣为主人公的故事的下一幕究竟会在哪里开启。换一种更为确切的表述方式:或许没有人知道,从PPLive“起家”的姚欣及其麾下的聚力传媒究竟还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
从“宿舍”里迈出的第一步
经历了2006年世界杯的洗礼,如今,用网络电视播放软件看球的球迷早已为数众多。在诸多“铁杆球迷”们的眼里,那种被称之为P2P(Peer to Peer,点对点)的网络共享方式是如此的受人“待见”——在没有有线铺设和电视配备的环境里,借助基于P2P技术的网络电视播放软件,就能在线收看多个频道的赛事直播;而且,更为奇妙的是,竟然看的人越多,就播放的越流畅!
其实,往前追溯到2004年底和2005年初,经由高校BBS等途径的传播,一些被称之为“网络电视”的播放软件就已经开始在大学校园内盛行,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被iResearch(艾瑞)认定为占据了P2P流媒体市场老大地位的PPLive。在教育网所覆盖的范围内,更多学生都借助网络来弥补和满足生活环境受限状态下的“视觉”需求。很多人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被称之为P2P的网络共享方式,但与此同时,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像姚欣那样躲在PPLive背后的“共享制造者”们。
姚欣,出生于河南,高中时代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计算机竞赛一等奖,1999年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之后继续读研深造。这个计划着毕业后先进大公司磨练一阵,然后在三十岁创业的大男孩原本没有料到,自己的“触电”时刻会提前上演。
“2002年的世界杯,对我影响很大。想看没处看,只好15个兄弟租一个宾馆房间看球。”姚欣说,“当时的初衷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深远,只是因为在校园内没有有线电视,而我本身又是个铁杆球迷,有一天突然想到,何不借助校园中的互联网和点对点技术开发出一款软件,以实现视频内容的实时传输呢?”
于是,在国内网络视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的2003年,姚欣敏锐的意识到,基于P2P流媒体技术的“网络视频”将可能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新“出路”,他隐约感到了一次难得的创业机会的来临。于是,他找到了李翀,向其描述了自己关于P2P流媒体的一些设想。——姚欣曾在李翀的公司打工,李翀也成为了PPLive项目的原始启动者和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李翀鼓励姚欣把P2P流媒体的计划从“纸上谈兵”变为“切实可行”,研发出一款能够在现实中使用的软件来。两人经过一番“密谋”,认定“中国互联网经过‘寒冬’的洗礼,正在转向新的发展趋势”,仔细考察和商谈后,他们一致断言,网络视频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抓住机遇,尽早开拓市场。
2004年,正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研究生的姚欣决定休学,全力投入到PPLive的研发当中。开始的启动阶段,姚欣和他的团队用VC6、C++一行行垒出了PPLive最核心的一万多行代码!是年底,PPlive 1.0版本正式出炉,开始在华中科技大学内部测试,据相关资料显示,其最高码流跑过1024K;时至2005年1月,PPLive.com第1版网站发布;而到了2005年2月,PPlive又开始在教育网内测试,并成功经受了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的考验。
再然后,事情的一切就是那样的水到渠成和顺理成章了:首笔公司启动资金在上海注入,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也在2005年5月正式注册,姚欣出任公司CEO。
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二次革命”
很多人关于2005年的记忆中,都被“超女”的身影所充斥,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超女”们掀起了一场场的“集体狂欢”,又塑造了一个个的“平民神话”。实际上,在“超女”的舞台上,与李宇春们一道翩翩起舞的,还包括了以姚欣和他的PPLive为代表的另一股力量。
寻觅PPLive与“超女”的“交集”,可以得到这样的讯息:PPLive在2005年8月第一次大规模亮相,当时承载了超女总决赛的网络直播,创下了50万人同时在线收看的业内纪录。可以说,PPLive与“超女”一样,都向“传统”发起了各自的挑战。所不同的是,PPLive所凭依的P2P流媒体技术,掀起的是一场针对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二次革命”。
事实上,互联网能够飞速发展至今,精髓即在于其每一步变化都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因此,能够带动互联网革命的,也只有交流方式的变革本身。
在传统的网络传输模式下,视频信息需完全下载后再播放,耗时较长;而流媒体技术则是流式传输,其通过连续不间断的传送,使用户只需经过数秒的启动延时就能观看,通俗地讲,流媒体就是“边下载边播放”。但是,流媒体业务在达到一定规模后,需要扩充带宽、服务器和内容分发系统,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同时,用户多了就扩容、扩容完了再发展用户的方式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媒体发展所遭遇的“瓶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P2P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聚力传媒的官方网站上,P2P技术被这样诠释:这是一种用于不同PC用户之间、不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的Client/Server模式,在对等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具备客户端和服务器双重特性,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由于P2P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存储模式将由目前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转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改变Internet现在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将权力交还给用户。简单一点说,P2P可以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内容。
P2P流媒体技术呈现出来的“革命性表现”令姚欣兴奋不已,而由技术领先所招致的“革命性机遇”也让他激动万分。姚欣认为,就P2P技术本身的发展而言,国内要领先于国外好几年,“这极有可能又是一个创造中国在互联网领域超越国外的好时机。”基于这种认识,姚欣对自主研发的PPLive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做到5M到10M的带宽,支持几十万人在线或者数百万人在线,成本比起竞争同行是超低的。这就是靠我们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姚欣说,“1个人看不如10个人看,10个人看不如1000个人看,1000个人看不如100万个人看,” PPLive作为一款共享软件,“是包容和广泛的”,其“代表一种互助的文化:奉献之后才有回馈”。或许,正是这种“共享”,切中了当下Web2.0热潮中网络交流方式的“要害”。
如今,PPLive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7500万,其中包括30%的海外用户。截止2007年4月,PPLive的日独立用户达到550万,日增软件下载量达到40万,而客户端内节目每天被点击的次数则为3200万。
将潜在的概念具象化,将模糊的图景现实化,这正是姚欣的“拿手好戏”。
在由34亿和1.317亿组成的“大蛋糕”面前
某种程度上讲,P2P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源自互联网交流方式的革新,还来自人们不断增长的视觉观感需求。
有两组数据可资借鉴:根据《2006中国网络视频研究报告》,2010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整体收益有望达到34亿元;而在iResearch(艾瑞)2007年新经济年会上,同样也传出一个“权威”数字,每个月网民有131700000小时是“黏在”网络视频直播上的。
在由这两组数据所制作的“大蛋糕”面前,没有人不会“怦然心动”。对聚力传媒等基于P2P技术的网络视频厂商而言,这座“金山”自然不能令别人“独享”。
但是,尽管P2P流媒体的发展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追踪技术发展轨迹也好,寻觅商业运营模式也罢,它似乎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逃脱不掉的难题。
一方面,虽然国内P2P流媒体的代表厂商已有多家,并且有各自发展所依托的优势,但整体而言,从内容到网站风格,似乎都还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特性区隔”——姚欣用了这样一个初看起来比较奇怪的词汇来形容P2P流媒体厂商的发展“症结”所在。
而另一方面,P2P流媒体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要面临另外的“难关”:内容制作源头的版权许可,这是更多优质节目源和正版内容参与的保证;以及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和谐共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场经由P2P流媒体网络视频播放软件传播的普通足球赛,在“网络共享”的过程中,可能球赛版权的拥有者得不到任何版权收入,于是“版权许可”的问题便凸现出来;而网络运营商也要在拿不到分成的情况下,负担起网络流量的压力。有文章指出,P2P流媒体厂商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已经演变为“一场P2P模式与传统电信服务模式的战争”,一边是无限连接、资源共享的完全开放模式,一边是服务可管理、质量优先的电信可控模式。两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P2P流媒体的未来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姚欣似乎早已有了深刻的“危机意识”。他称自己乃至整个P2P流媒体行业仍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之中:“网络视频行业是互联网领域的新兴势力,针对整个产业布局,更是新生力量,可以坦白的说,包括被Google收购的Youtube之前也是在探索盈利模式过程之中,国内国际的公司都在进行多方面盈利模式的尝试和运营,也祈求可以寻找到自己‘通向罗马的大道’。”
“其实,如果真的有一个盈利模式的话,根本就没有现在开拓P2P市场的商家。”姚欣说,现在大家公认的模式,就是先免费搭建平台,让运营商和上市公司来把规模做到一定数量级,在这个时候厂商攒足了力量,然后产生盈利模式,赚钱自然不成问题。
你赢我赢大家“共赢”
在目前的框架模式内,姚欣坚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PPLive的核心技术服务都将是免费的,盈利主要通过广告等增值业务;而且,“我们不和新浪、搜狐这些门户网站竞争广告,我们是要切电视广告的份额。”但是,假如没有一个优秀的平台支撑,而导致过多盗版内容渗入的话,广告商也不可能在这种不健康的环境下进行广告投放。于是,姚欣又将策略重点放在了内容的引进和平台的建设上。
“网络视频最终需要和传统视频做更深入的整合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它所涉及的产业链也不仅仅是在互联网领域,而将影响传统的内容制作、内容发行和内容播出渠道。”姚欣希望PPLive可以为这个产业链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同时创建一个良性的、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运营模式,以实现PPLive企业使命中的重要一条:共赢(Path to Profit)。“做为互联网行业第三波创业浪潮的代表,我们希望可以实现包括运营商、CP、技术提供商、SP各方的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这也是当前视频行业成长发展迫切需要的大环境。”
于是乎,人们看到了姚欣和PPLive“四处出击”的身影。其接连拿下《夜宴》、《卧虎》、《父子》、《伤城》等大片的网络播出权;并同凤凰卫视、上海文广、光线传媒、优度宽频等多家公司进行了合作,以确保7×24小时不间断向全球用户进行网络视频的实时直播。
如今,在聚力传媒的网络视频平台PPLive.com上,聚合了来自近百家正版内容合作伙伴的各类音视频娱乐内容。其不仅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内容和互动体验;同时还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广告播放平台,通过在视频节目中及用户等待的时间内播放视频广告,以及为合作伙伴提供网络视频支持等增值服务,PPLive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网络视频广告口碑和初具规模的盈利架构。
在7500万用户和“共赢”理念的“合力”下,PPLive获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2006年,PPLive盈利超过千万元。
如今,以PPLive为核心,姚欣和他的聚力传媒还在针对用户打造一个所谓“网络生活圈”的概念。姚欣说,随着互联网与大众日常生活的不断紧密结合,我们周围已经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会去Sina上看新闻,用MSN或QQ同朋友聊天,在淘宝或易趣上买东西,当然还会用PPLive来收看网络直播。”一言以概之,“他们的生活已经和互联网密不可分,同时他们又具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追求,是这个社会消费的主力军。”这些人的生活和网络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他们需要被关注,他们也不断地得到了包括PPLive在内的厂商们的关注。
每一个创业者都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太多的“苦辣”都已成为历史。“韵苑26栋的寝室是我们的工作室,服务器托管在计算机中心,宣传是在白云黄鹤的BBS上做的,最初的用户也只是华科的学生。”PPLive诞生之初的条件是艰苦的,但起始的艰难却成为了现在及未来挥斥方遒的理由和注解。
托马斯·弗里德曼宣称“世界是平的”,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一辆辆抹平世界的“推土机”从人们面前碾过。姚欣说:“PPLive = P2P change your LIVEs,我们期待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大家的生活,并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在他眼里,PPLive就是一辆轰隆隆驶过的“推土机”。
(本文原发《上海信息化》2007年第7期,署笔名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