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迎来动荡年代


  本周美元指数从82附近急剧下降,至周三美元兑一篮子货币已经跌至15年低点,非美货币对美元普遍有200到300点的涨幅,美元如此急跌使本已逐渐失去吸引力的套息交易重新抬头,于是市场就在短期之内出现了剧烈的反复震荡形态。正如8月16日日元突然暴涨随后又大幅下跌、而当天高息货币遭遇惨跌现在又突然暴涨一样,这一次暴风雨是降临在美元身上。在日元泡沫破灭近二十年后,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再次进入危机四伏的时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迎接动荡的年代降临。

  次贷危机拉开了序幕

  次贷危机是长期宽松的金融政策和监管不力导致的,在2007年以前还仍然处于一个潜伏时期,2007年3月开始随着美国大量放贷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次贷危机就再也无法掩盖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最后关头镇静自若地估量出危机的损失规模,这种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使市场在溺水中丧失了最后一根稻草,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全面冲击了美国金融市场,而且直接令美国信贷体系崩塌和信贷信心溃灭。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现在终于能够正视现实,不仅承认消除信贷危机的不良影响和重塑信贷信心需要时间,而且也终于肯直言次贷危机可能全面扩散,这与他在危机爆发之初还咬紧牙关安抚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随着后危机时代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余震,既有美国房贷废墟的余烬复燃,又有其他国家行业产业高位盘整乃至泥沙俱下的诱发性危机,总体上看,次贷危机可能还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端。

  正是次贷危机拉开了全球危机时代的序幕,在长期宽松的金融环境下潜伏下来的各种风险因素,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和全球化过程中蕴积下来的种种矛盾,很可能会轮番登台。风险厌恶情绪最终将冲击全球金融市场的信心,直至潜伏的各种风险和矛盾逐渐释放,从而在剧烈动荡中完成一个世界经济周期的轮回。

  金融风暴进入高发期

  在日元迈步国际化之后,大量日元资本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寻找套利机会,南美金融风暴、亚洲金融风暴都有日元资本的影子。为缓冲日元资本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态势,美欧就大力推动对冲基金在全球的投机,从而整体上使全球流动性逐渐泛滥,加之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便利,就为金融市场风暴买下了伏笔。算上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全球就爆发了三次金融危机,这些风险显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累积的,而是全球长期的宽松金融政策导致的,甚至包括各国央行当局在金融领域的“政策补贴”。

  到了现在,美国的基准利率已经回升至中性的水平上,一些国家则由于通胀形势的紧迫,利率更高达里是前所未有的水平,而日本的利率则仍然维持在0.5%这样几近于零的水平上。全球金融政策差异化如此之大,与政策相关联的各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差异也为历史所罕见。这种差异化正是推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短期资本频繁流动、无序流动的根本原因,而流动的无序化正是信心极端脆弱的表现,一旦风吹草动便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金融风暴由此也进入了高发期。

  2007年以来,全球股市连锁暴跌、有色金属和商品期货剧烈调整、美国房贷体系坍塌、外汇市场暴风雨等一系列金融风暴的发生,说明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动荡的年代,只是在次贷危机来临之后,我们才突然恍然大悟。如果全球金融环境仍然处于中性或偏宽松的环境中,那么此后连锁性的金融风暴的后果可能会愈演愈烈,直至全球金融秩序的崩溃和重建。

  弥合差异化是唯一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全球整体金融环境趋紧是唯一的选择,是有效地缓冲危机损害程度甚至防范危机的必然途径。但这显然是十分艰难的,像美国市场多数人在期待美联储降息以提供“政策补贴”,而全球央行当局要努力收紧金融环境并弥合差异化,这一过程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至少目前来看,差异化已经达到了历史所罕有的程度,要努力弥合显著的差异丙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

  但是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从总体上收紧金融环境。中国央行在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由慢而快地进入了升息收紧金融环境的进程,这一些似乎让人还在无知无觉之中,以至于关注中美利差仍然是市场的焦点,但是这一趋势却对维护中国整体金融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的紧缩调控政策对于弥合全球金融市场的差异化也越来越重要,仅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就已经大大超过了日本的影响力。

  只要差异化程度仍然维持在一定的程度,全球资本的频繁无序流动就不可避免,市场的剧烈动荡也就必然伴随,这是动荡的年代的显著特征。不仅全球金融市场如此,即使在全球贸易和投资领域,差异化也是非常显著的,纷繁复杂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并购限制都呈现出高度的差异化,尽管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组织的多年努力协调下,全球化过程中这些差异化仍然愈演愈烈。而从维护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弥合这些差异与弥合金融市场的差异同样重要。

  (另见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