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亦忧,退亦忧,是基金目前所面临困境的真实写照!
曾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基金也有无奈的时候。基金的问世,开启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也在市场上大出风头。2003年底至2004年初的跨年度行情中,“五朵金花”非常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要知道其时沪深股市正处于大熊市之中,但“五朵金花”的表现确实为市场的投资行为树立了新的风范。
“二八现象”甚至后来“一九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在熊市的大环境中,投资者信心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这些热点的产生,也足以证明基金在市场中的主导性地位。应该说,对于基金,监管层还是较包容的。基金在几年时间内的超常规发展,没有监管层的鼎力支持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当时大熊市的背景下。
基金最“出名”的一战当是出现在招商银行发行可转债事件上。面对招商银行百亿元的可转债发行,众多基金在与招商银行的较量中充当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并最终迫使招商银行可转债发行规模缩减到65亿元。基金的“品牌”亦从此打响。
尽管如此,基金在其后的诸多事件中却脱离了“群众”。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机构投资者代表谁的利益?》的文章,对基金走向中小投资者的对立面表示过严重的质疑。然而,无论是询价制的推行,还是在股改中的表现,基金都乏善可陈,亦即基金已将中小投资者均远远地抛弃了。
对于基金,市场上有褒有贬。乐观者认为,基金在为持有人的利益方面,在维护市场稳定方面以及在倡导市场投资理念方面等都可圈可点,而反对者则认为,基金从投资者利益代言人走向其对立面,基金黑幕的产生、违规现象的出现以及基金的扎堆如同做庄等方面还值得商榷。但实际上,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看,基金近几年来的表现还是获得了监管层肯定的。
股改之后,一轮大牛市随之而来。截止目前,具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已从998点上涨到了5400点之上,个股股价早就“面目全非”,而在基金价值投资理念指导下的蓝筹股以及权重股更是出足了风头。
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在经过了去年的沉寂之后,春节后低价股、题材股迎来了“生机”。如果说从998点上涨到3000点主要是权重股、蓝筹股的功劳的话,那么股指从3000点到4300点绝对是低价股、题材股作出的贡献。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基金重仓的蓝筹股遭遇集体郁闷。面对当时的市场行情,基金手中纵有充沛的资金,却也只能“干瞪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监管层“半夜鸡叫”式的政策打压,是在引导市场进行价值投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经过了短暂的调整之后,从七月份开始,蓝筹股异军突起。这些对股指有着较大影响的权重股的崛起,在自身股价大幅上涨过程中,也导致了指数的逐步走高。短短两个月时间,指数涨幅超过50%。
随着蓝筹股的上涨,基金净值也是水涨船高。而基金的财富效应又导致更多的投资者成为基民,股民转基民者有之,对基金、股票知识一无所知者成为基民者有之,而基金无论是发行还是打开申购,均呈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
当前股指处在5000点以上的高位,静态市盈率早已严重“超标”,动态市盈率也已不低,又有基金搬出“资产重估”这一法宝来了。然而,仔细分析目前的市场,到底还有多少真正的“价值洼地”呢?至少笔者表示怀疑。
但是,基民们的热情却有增无减。8月份,基民新增开户数高达511万户,9进入月份以来,基民开户数同样居高不下。大量新基民的涌入,为基金带来了充足的“弹药”,但也为基金带来了“烦恼”。
根据基金契约的规定,新发基金都有一定的建仓期,不受股指高低的影响。而基金一般都是钟情于蓝筹股,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基民涌入——蓝筹上涨——股指上涨,而基金净值的增长又引来更多新基民,怪圈循环就此展开。
难怪在静态市盈率“失灵”之后,机构搬出了动态市盈率,而在动态市盈率亦无法支撑估值的时候,又有人祭出了“资产重估”的概念;也难怪基金经理都是一味地唱多,原来是因为其手中的“炸弹”必须扔出去。看来,这基金也有无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