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孤独中行进的背影


  此前不久,笔者有幸前往台湾,参加一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充分体味了令人难忘的宝岛风情。对于我们这些听着“阿里山的姑娘美如画”而成长起来的70后人群,台湾代表了一种质朴的温情,在剥离了政治因素纷扰后,带给我们的想象,便是那种特有的亚热带田园的自然,蕴含着游子思乡的淡淡忧伤。

  由于两岸没有直航,我们只能通过香港转机。在空荡荡的转机大厅里,我们一行人显得非常突出,稀稀落落的观光客,似乎暗示了两岸关系的寒冬。此后,在台北进行了几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虽然宾主都热情有礼,但却似乎总有些隔阂,这也是当前众多敏感因素的作用。主要活动在台北蒋硕杰会议厅召开,这使我勾起了对这位杰出经济学家的崇敬,曾有一段时间醉心于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精髓,也知道了蒋先生早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就读时,导师正是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并深受其经济思想的影响。这些早期的华人经济学家,无愧于思想大师的称号,在他们面前,我们只有汗颜。

  台北的会议结束后,我们一路驱车南下,最终从台湾本岛南端的高雄,结束了本次行程。一路的风土人情,自然是尽收眼底。虽然只是浮光掠影,难以探知深层的社会特质,但通过窥豹一斑,也对台湾经济社会有了更多感性认识。

  台湾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又有喀斯特地貌与海蚀地貌,故多山水胜境,清代就有“八景十二胜”之说。至于阿里山和日月潭,虽然没有传说中的“惊为天人”,却也充分展示了独特的魅力。然而我注意到,在这本属旅游旺季的日子里,在各旅游景点却游客寥寥。而且,旅游服务业显然还比较落后,如阿里山这样的名胜,几乎还处于未开发状态。缺乏游客资源,尤其缺乏大陆游客的支持,恐怕是台湾旅游业面临萧条的原因之一。而这背后,也是台湾当局人为限制的结果。据调查,从目前来台游客平均每日购物消费额来看,来自大陆的游客以近50美元的额度位居榜首,而目前大陆居民赴台观光的人数年均仅约1万多人。这不仅使台湾旅游业每年少赚几百亿新台币,而且也使众多美景被“暴殄天珍”。

  沿途路过的中小城市和乡村,到处一片洁净祥和的氛围,在感慨昔日“四小龙”之首的成绩之余,却又感到与新兴市场的繁荣不尽协调之处。同大陆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大工地”相比,台湾的经济发展热度实在太低了些。近年来,台湾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全面下滑,房地产和建筑业也逐渐惨淡经营,据台湾的一项调查,2007年第三季度整体房价信心综合分数只有88分,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分。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两岸经济蜜月期,台湾固定投资增长率曾平均达8.5%,比较起来,当前的衰退除了经济周期因素,台湾当局的政策失误也难辞其咎。另外,台湾目前97%的进口砂石来自大陆,今年大陆基于环境资源保护而禁止砂石出口后,对台湾建筑业带来巨大冲击。虽然将来可能采取惠台政策而开放对台出口,但这种大陆民众对台湾民众的福利补贴,显然也不会使某些政客们怀有更多感恩之心。

  对于大陆游客来说,随着人民币走向强势,近年来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时,最方便的就是经常可直接用人民币进行支付。在台湾,人民币显然是不能用的,但更不方便的是,与香港、泰国等地随处都有的外汇兑换点相比,在台湾的很多旅游购物点,都难以找到兑换美元的地方。众所周知,台湾的金融业曾经历长期管制,虽在2002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增长的态势也很明显,金融机构规模过小、银行管理不透明、风险管理失控等金融缺陷,也是台湾经济下滑的致命伤之一。经过几次大的改革,目前台湾金融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已提高到12%左右,但总体上仍未走出困境。2007年10月底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了最新竞争力评比,在131个国家和地区里,台湾银行健全度排名沉沦至第114位,使民进党这几年喜欢炫耀的金融改革成绩实在大打折扣。

  根据美国智库CATO发表的2007年全球经济自由度报告,在全球141个接受评比的国家和地区中,台湾从去年24名大幅退步至第38名,位居亚洲四小龙之末。2007年10月台湾物价上涨5.34%,创下13年来的最高纪录,加上岛内外研究机构纷纷下调2008年增长率预期,这些都使台湾经济增加了陷入“滞涨”的风险。另外,据统计,从1997到2006年,台湾受雇人口总薪资报酬占当年GDP比重,从49.4%下降到45.6%,由此看来,经济成就没有充分转化为社会福利的增加,也是台湾民众怨声载道的原因之一。

  应该说,台湾经济衰退的症结,很大程度上是非经济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台湾当局“政治挂帅”的扭曲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失措。诸如金融部门不能够到大陆投资、投资大陆上限不能超过公司净值40%等规定,使台湾经济更难分享大陆经济的繁荣。事实上,在民进党“远离大陆”的经贸政策指引下,台湾经济转型的瓶颈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岛内民众的投资消费信心也难以重振。如此下去,恐怕会重蹈菲律宾的覆辙,在政治动荡的蹂躏下,经济明珠的风光不再。

  记得乘车路过嘉义时,曾经作为地标的市中心的孙中山像前瞻仰,没想到回大陆不久,就从新闻听到这座雕像在雷雨中坍塌的消息。中国人喜欢以意外事件作预兆,对此,泛蓝称是“国家有难”,泛绿则称“建国良机”,这也是台湾政治僵局的缩影。无论政治怎样热闹,受伤害的往往还是一般公众,从众多台湾普通人眼里,都能看到一种迷茫与无奈。台湾人民是勤劳而有韧性的,在经历了日据、美援、政权轮换之后,他们仍需探索自身的命运。忽然觉得,台湾如同一个孤独的旅者,在艰难中踽踽前行,但当家园变得更加自由美好之时,他终会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