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三十年的历史时刻。众所周知,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促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如今,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有必要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能够保持持续、健康的轨迹。
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改革开放是依照几条主线进行的。第一条主线,就是所有制的改革。从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到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胜利,中国改革终于迎来了重大思想解放,历经多次论争,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最终使得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第二条主线是政府放权让利的改革。这包括了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中央对地方的放权让利,正是基于此,市场的边界不断扩大,并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而与之相应,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全面市场化的进程。第三条主线是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在积极开放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强劲的出口需求也对经济产生较大拉动。而在“十一五”期间,出口导向型的政策,已经开始向重视国内市场、保护环境资源的政策转变,体现了发展战略的转型。第四条主线,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升级。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之一,并且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工业化也在向更高阶段升级,高技术、高附加值工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第五条主线是金融改革与深化,长期以来金融一直是改革的落后环节,但在近几年,随着银行改革、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速,以及资本市场的爆发式发展,金融部门成为维系改革活力的新生力量。
当然,三十年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摸着石头过河”,必然也会遇到误区。在继往开来的2008年,我们应该以更大的智慧、更高的视野,来保障市场化改革路径不会被偏离。
首先,是如何落实重视民生的政策路径问题。本届政府多次强调要重视民生,并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发展和谐社会的核心环节。除了在政策理念方面贯彻,更需要把政府的民生倾向予以制度化,用法律形式来明确在重视民生的政策口号下、政府需履行的各项具体职责。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宪法层面进一步明确公民平等权利和其他经济权利,以此作为民生立法的基础,此外各项民生基本法律也有待完善。
再者,是如何在发展中防止体制复归的问题。经济体制向计划性、政府强力主导性的回归,就被称为体制复归。近年来的体制复归有三种迹象,一是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张,在经历了1994年的低点后,2006年政府预算内外资金总额恐怕已接近了1978年约31%的水平。同时有迹象表明,财政管理体制背离了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结合的原则,向“统收统支”的旧体制复归。二是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模式,也越来越依赖传统的计划和行政政策。三是政府机构改革难以走出低效率重复的怪圈,有走回头路的可能。这些都成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必须加以关注的因素。
还有,要考虑怎样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与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社会矛盾往往会不断积累。只有建立公平优先的目标,并保障社会公众都能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才能缓解社会冲突,避免改革成果被少数利益集团所掌握。
最后,要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制定更积极的国际战略。一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应该是双向的,既要利用外资和发展国际贸易,也应该主动走出国门开拓市场,这是一个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我国应该努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