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08年江西省民生工程及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责任书签订仪式”上,全省11个设区市市长在签订新的民生工程责任书前,逐一登台“过堂”,向省政府集体“交账”。“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各地将60件实事领回去后,要尽快将目标细化、量化,切实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级级对人民负责。”省长吴新雄最后说。(2008年1月22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认网—《人民日报》)
岁末年初,正是各地、各部门盘点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时期。这不,近阶段以来,笔者经常能够在媒体上看到一些类似于“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民生实事全部落实”、“‘民生清单’全兑现”、“透过数字看民生”、“集体‘交民生账’”等等令地方官员击掌欢呼、让人民群众感激涕零的“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
党和政府为群众办了多少多少实事项目、民生工程,的确是政府功德、民生之福。当然,笔者不敢怀疑媒体报道的一些地方政府拿出多少多少财政资金用于解决民生实事,也不敢怀疑所有领导者是不是真的都明白了什么叫“民生”和“民生工程”,更不敢怀疑群众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越来越好。不管怎么说,一些地方能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对于群众来说总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正如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所言,“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是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自执政以来所一以贯之、长期秉持的。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把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当作终身追求,不是说今天为群众做了好事、办了实事、解了难事,明天就可以歇一歇,甚至据此就骄傲起来、自满起来、狂妄起来,乃至向人民摆显、跟组织邀功,而是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但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往往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取得一点成绩就陶醉不已、纸醉金迷,甚至没有成绩还弄虚作假制造成绩,其目的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为民,而是为了个人在官场上混下去、捞一把;碰到一些困难就畏缩不前、避重就轻,或者熟视无睹、绕道走,说到底是责任意识匮乏,党性观念淡漠,不配做一名立场坚定、作风顽强的先锋战士。一些贪官,在没有达到那种疯狂敛财的地步的时候,通常还都是踏实肯干、勤政爱民的,但是一旦他们的权大了,个人欲望便会吞噬党性和灵魂,而变得无事不贪、无恶不作。
民生工程,就是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工程,就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大而言之,就是不搞政绩工程,如GDP上去而环境破坏了,治安混乱了之类。搞好农村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搞好教育(而不是产业化变成赚钱机器);搞好经济发展(鼓励实业、商业等;不搞官商勾结,庇护奸商奸厂);做到司法公正(不搞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等;)……小的如村里的道路搞好,而不是把办公楼搞得豪华;把城市的搬迁问题搞好,而不要说什么“公共利益高于一切”;把交通事故降下来,而不是搞罚款,挣外快;政府少盖楼堂馆所,多增加教育投资;少些迎来送往,搞腐败工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工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应该说,这些都是与群众息息相关,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需要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长期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而不是今年搞了,明年就可以不搞的事情。为民服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不断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民生问题没有大小,只有轻重缓急。坚持“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就能够避免一些短期行为,从而放眼长远科学谋划。民生情怀滋养着城市精神,民生需求检验着科学发展成果,民生措施考验着党委政府执政能力。解决民生问题要形成接力棒,需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全国各地都在改善民生方面多做一些事、多花一些钱、多投入一些精力,而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伤民心工程”,年年抓民生,连续抓民生,民生问题就会大有改观,社会将更加和谐。
新闻链接:
江西:全省11个设区市市长集体“交民生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