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养儿育女一场赌!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养儿育女一场空。真是一场空吗?这话有点绝对了。我想先让大家听一个故事,看一段留言,然后,我再表明我对养儿育女的观点。我的结论是:养儿育女一场赌。
    大家先听我讲一个故事。在上海市徐汇区南面,有一个工薪族居多的小区-凌云新村。新村里现在住着一个80多岁的老太,叫张宝玲。老太太的丈夫已经去世有44年了,走的时候,没给她留下多少财产,而给她留下了四个孩子,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当时,最小的儿子吴金明只有3岁。那个时代的妇女,没有现在那么开放、那么自我、那么喜欢谈论个人价值和人的本能;她们更多地是跟着道德走,怎么样道德评价高怎么来;怎么样让别人少说闲话怎么做。张宝玲在悲伤过后,没有多想别的,她恪守着女人的本份,尽心尽力地养鱼着孩子们。贤妻已经当不成了,她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良母上了。
    张宝玲自己的收入并不高,一个人挣钱五个人吃饭,日子的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她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全都省给了儿女们;尤其是那个小儿子,。我曾经看过一部叫《九香》的故事片:在那个困难时期,家家户户想吃饱饭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母亲九香为了让儿女们多吃一点,自己硬饿着肚子挺着;有时候饭不够吃了,母亲有意说自己不想吃,等儿女们吃完饭去上学了的时候,母亲饿得受不住了,去舔儿女们吃完饭后的空饭碗里头还沾着的那么一点儿饭渣。这里说的是《九香》,我想到的还有张宝玲。这样的女性、这样的母亲,在我们国家很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含辛茹苦、艰难度日,张宝玲好不容易把四个儿女都拉扯大了。原来那个窝棚式的房子,在上海市政大动迁的浪潮中,被拆除了;她得到了新建小区凌云新村里的两套住房。当时是按着家里的人口和住房面积给计算的新房大小和套数,自己不多花什么钱;现在,两套房子都各值个四五十万了,两套房子也都登记在了张宝玲的个人名下。在上海,像张宝玲这样原先在上海随便有间什么样的房子,一动迁马上就身价百倍的人很多;然而,张宝玲更觉得,她富有的不是财产,而是她那四个宝贝孩子。
    孩子都拉扯大了,张宝玲觉得,这下,将来可以安心地去对老头子说:我对得起你了。儿女们也都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一个个地都搬出去住了,有的现在已经有了第三代。按理说,张老太可以安度晚年了。然而,她的小儿子吴金明也许觉得老太年纪大了,日子过得舒畅了,不是他习惯了的那个穷困中的母亲了,他倒不太习惯了吧,他给母亲折腾出个天大的事情来。
    吴金明今年也有47岁了,有老婆有孩子的,可是,他们夫妻感情一直不太好。窝囊男人不管长什么样,都很难得到女人的欣赏。吴金明这号没出息的男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在家和老婆吵架;而在家外头有能耐的男人,也许就顾不上在家里吵了。去年初的一天,吴金明又和老婆吵架了,吵得累了,也就自然休战了。
    他走出家门,想到外面去散散心。刚出门,就碰到了一个安徽人。安徽人和他聊了几句,问他喜不喜欢打麻将?吴金明别的能耐有限,麻将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了;本来就心烦,他和安徽人聊了几句,安徽人鼓动他去打大麻将。他想:老婆没事老跟他闹,不就是看他挣不来钱吗?如果发挥出他在牌桌上的特长,大捞上一把,老婆不就不吵不闹了吗?
     赌的人往往不太考虑输的后果。每件事都有人得、都有人失,可是,干事的人十有八九都认为自己肯定是那得的人,而失的一定是别人。对职业也罢,对婚姻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吴金明上了牌桌了,他虽然很会打牌,可是,架不住人家设的局。一夜赌下来,吴金明欠了人家20万元的赌债。不给钱人家不让走,做局的人早已经给他安排好了,高利贷者就在牌桌旁边等着呢;没办法,吴金明欠下了利滚利的高利贷。九个月以后,这笔高利贷连本带利已经有一百多万了。有人就靠放高利贷吃饭呢,欠钱就是要他们的命,高利贷者能善罢甘休吗?人家对吴金明发出了最后通碟:舍钱还是舍命。
    吴金明这时候才醒了,这时候才急了,可是,一切都太晚了。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吴金明这号人做人的信条。人家催得紧,他那微薄的工资又被老婆紧紧地抓在手里;再者说,他就是倾家荡产,也还不上人家的钱呀!怎么办呢?人说虎毒不食子,我说人毒不食母。吴金明这时候,人性已经让恐惧彻底蹂碎了。他把眼光盯在了母亲的两套房子上,那是他唯一看到的救命稻草。他骗母亲说,要拿她的房产证去做个验证,母亲完全没有想到,她最疼爱的小儿子会打她养老房子的主意。老太太想都没想,就把两本证都给他了。
   吴金明得手后,马上找了两个帮手顾伟和陈明,演了一出到银行骗贷的戏。他找了一个和他母亲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扮上家,顾伟做下家,陈明是中间人。表面上,是顾伟买了房子,但是,买房钱不够,在银行贷款;实际上,顾伟和陈明分别只拿到了2000和3000元的小小酬劳,而贷到的款子,都让吴金明拿走了,也都让吴金明还给了高利贷者。这两套房子总共贷到了70多万元,还高利贷还不够;吴金明又把眼光盯上了亲戚圈子里的堂妹。又如法炮制地玩了一出骗贷的把戏。这下,100多万元凑齐了,还了高利贷后还有一些剩余;吴金明很快就把这些钱折腾没了。
    老太太完全没有想到,儿子会给她下了个套。不久,老太太经常收到银行的催款书,老太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女婿朱先生来看了一下。朱先生顿时觉得问题严重了。他拿着老太太的两本房产证,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去一查,坏了,两本房产证都是假的,两套房子也都过户在了顾伟的名下,并办了房地产抵押贷款。老太听罢,惊呆了;缓过劲来之后,放声大哭。她给记者说:吴金明他爹死的时候,他只有三岁呀!是我好不容易带大了他。
   我们看了这个故事,都很同情这个善良的老太太,但是,同情又有什么用呢?老太太到公安局报了警,儿子和他的同伙顾伟、陈明,以贷款诈骗罪嫌疑被逮捕了,也以此罪而获刑:吴金明被判处12年的有期徒刑;顾伟和陈明分别被判处一年和一年零六个月的有期徒刑。老太太的女儿女婿拿出钱来,找了律师,帮老太太打官司,试图要回那被儿子骗卖掉的房子。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不管是老太还是吴金明的堂妹的房子,都是可以保住的;此案中经济上最大的受害者是银行了,骗贷者已经坐了牢,还不出钱也就算了,而银行又增加了一大笔坏账。
    我们再来看一位网友在我的一个博客上的留言吧。这是他看了我的文章《富国日本的穷忙族》之后,给我谈的他们夫妻对女儿的态度。他自称自己是“70届”,那应该是一位70年高中毕业的人吧。留言中是这样说的:
    既然还没有人评论,我就来说二句。确实中国人可以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映照。2001年,我女儿考取大学以后,我的单位(合资的)由于偷漏税被罚不久关门,我失业了。妻子单位经营不善,她也被安排协保回了家。我们确实在节衣缩食的过日子,连每周一份的《每周广播电视报》都停止购买了。让孩子完成学业是我们父母的责任,但是我们要求她努力学习。一直到大三下半学期,为找工作,她才买了手机。她毕业了,参加工作后,我就明白地告诉她:我们抚养的任务结束了,今后我们不会再资助你一分钱了;大学文凭和英语八级证书,就已经是给你结婚的最好礼物了。我们夫妻都出生在50年代,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曾经象担负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的阻击部队一样,拼死战斗过;现在任务完成了,就再也没有比保存自己更重要的了。现在,每到清明,有谁看到过:有人为上二代的亡者在祭扫呢?所以要想的明白点。
    看了这个故事和这段留言,你会怎么想呢?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父母们都对子女很痴情,这是做父母的天性;然而,生活的现实,我们的父母们又不得不考虑。
    不管是看自己家里,还是观察一下朋友、邻居、同事中的父母子女关系,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有的父母是超值的,年轻时候付出,年纪大了能得到子女的超值回报;有的父母是平值的,养大了孩子,孩子对父母也还可以,谈不上孝顺,但也谈不上有其它恶行,大多数的家庭,父母子女关系都会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也有的父母是亏值的,比如,我上面讲到的这个故事里的张老太。即使是在一个家庭里,老人和各个子女的关系也都不一样。张老太的儿子骗卖了母亲的两套房子,张老太的女儿却自己拿出钱来帮母亲争取权益;一样的父母,一样的教育,子女的感受和子女的报答,却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的家庭,就更是如此了。
    我不赞成有人把子女一律看成是很残酷的样子,比如,我在本文开头的时候所说的,有人认为“养儿育女一场空”;我也不赞成有的老人为了自己的黄昏恋能够心安理得,所说的“儿孙满堂不如半路夫妻”。我的看法是:儿女中有孝顺的,也有不孝顺的;有尽心尽力报答父母之恩的,也有恩将仇报祸害父母的。这里面很难说有什么规律,养儿育女的时候,将来的孝心还是未知数。人心是很复杂的,不是说一句“溺爱”,就找到了所有不孝子孙的形成原因的。
   我更希望做父母的能够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养儿育女一场赌。都是孝顺的,或者都是不孝顺的,都不是赌;有好有坏难预料,才是赌。做父母的,应该有这样的理性认识和思想准备。最好的准备,就是给自己留一些养老基础;这样,孩子将来孝了当然好,不孝了,也不至于整天哭哭啼啼地到处给人家诉苦,这种哭诉也不起任何作用,人家顶多说两句同情话而已。
    我觉得上面那封信的写作者,做事比较理智,也比较聪明。他不觉得对子女应该毫不利己,他说了:等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做父母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今后我们不会再资助孩子一分钱了。这比起那些带大了第二代,又开始带第三代,没完没了地奉献自己的人来说,要现实得多,也更懂得自我保护。
    当然,养儿育女这事也不要看得太悲观了,因为我们每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不管孝不孝父母,我们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多,给子女的多,感情向下传递的多,而反向的少。就整个人类的大循环来说,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个链环,都得到了,也都付出了。尽管不是针对的同一个人,也算对得起上帝的人类造化了,又何必那么悲观呢?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概率的,投入之后的产出,是很难说有几份胜算的。也因此,你为事业的投入、为爱情和家庭的投入、为子女的投入,都可能像是一场赌;能有好的结果当然好,万一结果不太好,也要觉得那很正常,只要自己有所准备就行了。对人对事,自己的诚信和善心、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可能都会有自己期待的那种结果;留有余地比孤注一掷的生活态度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