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应该为全球性恐慌重塑信心


中国市场应该为全球性恐慌重塑信心

王子鹏

曾经不过是癣疥之疾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正在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月22日美联储紧急大幅降息,仍然无法减轻投资者的担忧,对美国经济是否陷入衰退的怀疑仍然在加深,这种由怀疑而引发的恐慌为2008年的全球经济增加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似乎也不能独善其身。经济两大晴雨表的股市和楼市似乎都在春节前走到了冰点,作为与外部资本世界关联最大的股市跟随全球主要股指以期震荡,下跌、反弹,几番折腾过后,中国股市似乎正在进入漫长的熊市。在房地产,国家统计局12月份乐观的数据无法阻止关于“拐点”的争论,北京个别楼盘的促销战略正在被演绎成楼市崩盘的序幕,肇始于深圳中天置业的中介危机已经蔓延到北京,媒体甚至用“排队等死”来渲染气氛。曾经“地王”频出的土地市场一再遇冷,各地的土地新闻几乎都与“流拍”有关。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撰文指出,持续5年的市场繁荣即将结束,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慢下来。
如果把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有关国内经济的悲观情绪似乎也可以理解。1月22日,第六届道琼斯指数全球经济前景年度论坛上,4位顶级战略投资与金融专家认为,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难以预料的石油价格,全球经济增长呈减缓之势,甚至使2008年成为自2002年以来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年。国际环境加上国内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减速”。
但是,这一悲观论调似乎有些过分。中国经济虽然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正在加深,但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相对的独立性。金融壁垒的存在,虽然被自由市场学派诟病,但确实能在外部市场环境恶化时起到“防火墙”的作用,这对于我们仍然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是十分必要的。A股还没有对外资开放,房地产方面也有对外资的诸多限制,因此,外资直接炒作的机会和渠道,甚至可能性都很小。影响A股市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内环境,至于外部影响,仍然局限于心理层面。对房地产而言,所谓“拐点”,不过是被心理预期放大了的市场调整,在城市化、工业化都仍然处在上升势头的中国城市,房地产行业仍然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暂时的调整,是为了解决结构不合理的痼疾,也是对历史欠账的弥补,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对全球经济是否衰退的担忧也并不意味着衰退真的到来。美国次级贷引发的这场恐慌性金融危机,是在投资者的信心和心理冲击下形成的,从目前看仍然没有波及实体经济,美国经济有可能会放缓,但不会全面衰落或收缩,出现世界范围的衰退似乎更不太可能。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美联储降息之后,人民币加息,中美之间息差减小,热钱会更加青睐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既要遏制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又要抑制流动性过剩,还要维护汇率稳定,这对 2008年的货币政策是一个考验。
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介绍2007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了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思路无疑和当前的突出问题相吻合。同时,谢伏瞻的答问也表明,相对于美国经济的走势,政府更加注重于解决中国经济自身所存在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经济而言,来自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破坏力始终较外部影响为大,因此,这种注重内功修炼的思路显然更加合理。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身就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维持中国经济的增长就等于维护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美国之外的另一引擎。
同时,谢伏瞻表示,“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美国经济减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表明,中国政府对这次恐慌性危机并不会无所作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朱镕基总理顶住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在全球金融市场扮演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如今这场“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同样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中国政府应该用自身的发展为全球市场树立信心,阻击由于信心不足引发市场恐慌和金融危机,进而带领全球经济走出低谷,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引擎。

2008年1月2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