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磬、编磬与磬乐导引术的结合是上古天人合一的音乐养生法1-2


 

砭磬、编磬与磬乐导引术的结合是上古天人合一的音乐养生法1-2
 
砭磬、编磬、磬乐导引术、泗滨浮磬、泗滨砭玉、砭石博客、砭石产地、泗水(泗滨)、“尚诚”传统、国学“数术、郁离子、泗水之滨、孟尝君、薛公、泗滨之人、泗滨人、知错即改、以为磬、以崇宗庙之祀、山东泗水
 
砭磬与磬乐导引术的结合是上古天人合一的音乐养生法:
砭磬与磬乐导引术是以编磬、特磬等为砭具的导引术与音乐养生的结合。
 
砭磬与磬乐导引术又与“伏羲九砭”砭灸术结合而为磬乐导引术与砭灸经络导引术,共振经络,运行气血、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伏羲九砭”砭灸术不要传给歹人,道传青龙砭针、虎符砭佩不要传给不“尚诚”的人。
这两点是重要的,师命不可违!
 
 编磬为古代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清宫所藏玉编磬,是清乾隆时制,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乐时使用。
编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1980年下半年,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
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
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枚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玉,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
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还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钟。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特磬:虎纹磬,1950年出土,于安阳,是山东鲁人祖先的东夷人虎族王自鲁地迁都至殷地所带,为《尚书、禹贡》的泗滨浮磬,为灰黄灰褐色玉质磬,即“本色玄黄、天地气交”之物;《郁离子》中有记:《郁离子》郁离子--尚诚篇: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①君之三,无以为之磬②,使隶人③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
泗滨人责备孟尝君说:“我们那里的石头,是天地生成的。从前大禹治水时命令后夔取来而荐举给郊庙,是为了和谐八音,使众声依附于它,用土石作贡品,定为当地土产,它的重要俢可以使神灵明智,人们对(美石)不敢轻慢啊。
        
鲁是磬的原产地,春秋时孔子是制磬高手,我们以同一种材料——泗滨浮石(火山、太空、陆源三源浮沉变质红外热像岩玉质岩)复制洛庄编磬、孔庙编磬、特磬、殷墟虎纹磬。
  济南东章丘出土:走近洛庄汉墓乐器:编磬
  金钟嘉磬、王室辉煌, 编磬是古代一种石制击打乐器,从春秋发展到战国时期,进入编磬的高峰期。到了汉代,编磬逐渐走向衰落,王室贵族死后随葬乐器的礼俗也渐渐衰落,因而,汉代的编磬出土很少。在国内考古中出土的西汉编磬里面,大部分不是实物,而是专用来做祭品的“明器”。比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0件编磬均是“明器”。出土实物的有曲阜九龙山的鲁王墓,该墓曾出土西汉晚期的36件编磬,但都不如洛庄汉墓的107件编磬规模大、数量多,且全是实物。据悉,洛庄汉墓出土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的这107件编磬比以往汉代考古中出土的所有编磬的总和还要多,1999年山东华泰集团所属泗源泗滨浮石矿业及山东华泰集团所属泗上泗滨浮磬厂均参加了洛庄汉墓泗滨浮磬(编磬)的修复与复制工作。
  据史料记载,编磬古代多为宗庙所用。古代有“四时嘉至磬”的说法,这里的“嘉至”是西汉宗庙迎神乐名。文人王国维也曾在文中指出:“钟磬独以嘉至名者,以其为庙乐之首也。”
  洛庄汉墓出土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的107件编磬,是1999-2000年夏天于该墓第14号陪葬坑中出土,像这种专门把乐器放置在一个陪葬坑内随葬的,国内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这107件编磬共分为6套,每套数量稍有差异。埋葬时均是挂在编磬架上入土,后因乐器坑塌陷,架子倒掉,编磬中也有三分之一断裂。不过,这些断裂的编磬日前已由经省教科文卫专家及山东华泰集团所属厂矿泗滨浮磬修复专家历时近一年的修复完毕。 
  50年代出土的安阳殷墟虎纹磬、70、80-95年山东泰泗地区出土的编磬及1999年洛庄西汉墓出土的107面6套编磬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绝非黑色,黑色磬是陕西华源磬、江苏太湖磬、安徽灵壁磬,这三种磬,一是仅可响,但是声响而不厚、尖而不振、短而不悠;一句话:共振与谐振感差,二是上述缺点因原料成因不同,非三源成因或它因而致二次高温高压成因也;故以砭石山东的真品灰黄灰红的泗滨浮磬以外的磬种做磬乐导引或音乐疗法及浮磬砭道的话,是效果很差的。
  “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产于我国泗水(在今山东省)两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颜色类似灰黄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看上去好像是玉类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过,这种品质不如泗水的玉料坚实而精致。
  根据文献考考证:到了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又到了梁代才有铜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块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ヘ”字,也很像我国“注音符号”的“ヘ”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记(考工记:书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礼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记)一书中曾有叙述。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说的“磬”,都是悬挂在“簨簴(钟磬架子)”上敲击的乐器。在朝鲜半岛,到今天还有“编磬、特磬”和“方响”被流传使用着。日本奈良兴福寺,不久之前还有一只“华原磬”被保存着,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考其形状,是属於“钲鼓”的一类。
 
磬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石制,王用为玉质磬,如《尚书、禹贡》的禹帝贡用的泗滨浮磬,而真品“本色玄黄、天地气交”之物的灰褐色略带黄斑的玉质感泗滨砭石出自古徐州泗水源古雷泽之地伏羲故里,(不是今天的徐州,今徐州为古称彭城)。山东文史学人早在20-30年代考《禹贡》,夏商之时设九州,泰之南、沂之北为古徐州,指今日济宁所辖2区3市七县,贡奉等级为“厥赋中中”;所贡夏王朝的有“羽畎(quan)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玄纤缟”等。 羽畎(quan)夏翟为济宁东部山区的野鸡,羽瓴漂亮、色泽鲜艳,贡品为皇室装饰(冠饰、车饰)之用。 峄阳孤桐因为质地轻悠,是制作琴瑟的上乘原料,李白《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双月。炘为绿绎,徽声*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伏羲九砭”砭灸术及砭磬导引术不要传给歹人;道传青龙砭针、虎符砭佩不要传给不“尚诚”的人。这两点是重要的,师命不可违!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发现的石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资料。商代的磬有石质、玉质、青铜质多种,并出现了编磬,一般是三枚一组。至战国时期编磬制作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编磬是由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枚磬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可以演奏乐曲。在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上,编磬与钟密切配合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声彰”。
  此套铜编磬由六件组成,均作宽扁条中折状,一端饰兽首,并有一圆穿孔。
 
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用磬石制成“编磬”,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对外播出的“东方红”就是用编磬演奏的。灵璧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赏石的民族记载。宋明两代赏石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云林石谱》、《素园石谱》、《灵璧张氏园亭记》、《灵璧石考》等一大批赏石文献,形成了东方爱石文化,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
  磬是一种石制的乐器,由劳动工具演变而来。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可能源于某种片状石制的劳动工具。磬在远古时代称作“石”和“鸣球”,在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了一石磬,形状像耕田用的石犁,其斜上方,有一圆孔用于悬挂,整体打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还士分锐利,敲击时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的磬,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墓出土的虎形大石磬,由“本色玄黄”的玉质泗滨浮石制成,山东鲁人祖先的东夷人虎族王自鲁地迁都至殷地所带,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音色与青铜乐器发出声音一样清亮。
  还有一种就是编磬,把若干只磬编排成一组,能发出几个音色不同的音来;商代的编磬,一般三枚一组,在殷墟西区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编磬,为“本色玄黄、天地气交”之物的灰褐色略带黄斑的玉质磬,也是是山东鲁人祖先的东夷人虎族王自鲁地迁都至殷地所带。  
  特磬
  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清代,特磬和编磬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正月用太簇,……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吕等,所以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黄钟”,最小的为“应钟”,演奏时,只需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
  云磬
  云磬为寺院所用的法器,常用于宗教音乐。
  云磬:又称“引磬”。打击乐器。外形与仰钵形坐磬相同。形体很小,磬身铜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径只有7厘米,置于一根长木柄上端,全长约35厘米。木柄旋以条纹为饰。
  云磬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演奏时,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执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制作的特磬(现为北京天坛收藏),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形状呈曲折形。
 
 
 泗滨编磬所用之泗滨砭玉,石之美者,“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牙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⑥,要之明神,不敢亵⑦也。”之产地于山东济宁泗水源大山之中,。
先师传承山东泰山学派 “伏羲九砭”砭灸术及传承灰黄灰褐青龙砭针、虎符砭佩是讲过,要学国学,要学经典,国学《郁离子》郁离子--尚诚篇中有讲我们泗滨人的性格,且砭磬、砭石的原料古为圣物,为磬则崇宗庙之祀,为砭则传伏羲扁鹊活人之道,不可造次,不敢亵也。国学中讲泗滨砭玉,石之美者,“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牙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⑥,要之明神,不敢亵⑦也。”
 
每件套砭石产品均附有标明国家“五行砭石”专利号(专利号:ZL200630134055.8)的山东泗水原产地证书及“泗滨神砭”激光防伪商标
山东华泰集团、华泰地矿、 华泰泗源泗滨砭石矿、华泰易货、北京东方红中医药……]
[山东华泰、华泰地矿、华泰易货出品之真品泗源泗滨砭石(扁鹊石)为“本色玄黄、天地气交之物;为灰褐色玉质感砭石,每件产品均有标明国家 “五行砭石”专利号及有山东泗水原产地证书及“泗滨神砭”(中国印)激光防伪商标!主要供出口及在自营及合作的高档养生馆、美容院中使用,无市场零售,仅防假冒!
 
从公元前500年到秦汉时代,古代医家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所撰写的《内经》一书记载,以砭石为首的针、灸、药、导引按跷五大支柱构筑了辉煌的中医学殿堂。
孔子观周庙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戒之哉!戒之哉!毋多言,多言,多败。毋多事,多事,多...
 
砭石 梁金元起欲上《素问》,访以砭石,王僧孺曰:“吉人常以石为针,不用铁;季世无佳石,故以铁代石。”
古代针学者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假借权威黄帝之令“万民有疾,勿用砭石,以微针传...

http://i.cn.yahoo.com/05100075452/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