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嘉年华”短命之迷


  追问“嘉年华”短命之迷

  一场豪华“盛宴”。

  “……来了,来了,真的来了,只有在美国‘迪斯尼’和《007》电影中才能见到的真正的‘摩天轮’、‘过山车’、‘惊呼狂叫’将狂转近6个月……”号称有史以来时间最长、项目阵容最强大、占地7万平方米、总投资近8亿元的“超级嘉年华”莅临沈阳。所有前期宣传运作,都在向沈阳人灌输着这样一个“硬道理”——享誉世界的“嘉年华”娱乐品牌首次落户北方城市沈阳,定会为沈阳人和远来的游客带来一次不虚此行的超级娱乐盛典。

  一个“超衰”收场。

  “……2006年11月20日上午,为了案子的执行,沈阳市东陵区人民法院的办案人员来到沈阳嘉年华现场……”于2006年5月12日正式开业的“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可谓“超级短命”,在8月16日中午就突然宣布停业,此间,仅仅“存活”了97天,而且至今案子未了,相关人等到不知去向。

  “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在“短命”的97天中,玩过“造势”,玩过“欺骗”,玩过“借款”,玩过“内讧”,玩过“帐目”,还玩过“失踪”。跟很多已经过去的事情一样,如今当我们再重新回味起“必然链条”上的一个个“偶然环节”时,“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留给我们的许多“蛛丝马迹”仍然那么的耐人寻味。

   “嘉年华”最后的“守望者”

  2006年12月7日,据官方公布的气象信息,沈阳迎来了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郊外的室外气温一度降至零下20度,过惯了亚热带生活的广西桂林人方景文卷缩在一间没有任何供暖设施四面透风的活动板房内,不住地将冰冷的双手伸进电热毯上的被窝。

  “我是唯一没走的业户了,因为走不了啦,从家乡带来的钱都投进去了,现在全没了,那可是我们全家10年的积蓄啊!”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的方景文原本是冲着“世园会”来的,到沈阳后,他便在大量媒体广告的指引下一头扎进了“嘉年华”,“在表演、摄影、小吃等档口上,我先后投入了60万元,本想在将近6个月的时间里能赚上一笔,冬天回家过个好年,可才两个多月的时间这里就‘黄’了,‘嘉年华’的人也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方景文租住的活动板房就在“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南门外,由于目前“嘉年华”的许多设备还在原地,所以他只能采取“日夜蹲守”的方式,“我得防备他们把设备运走,那是钱啊,有了这些设备,没准我们这些人的损失还会少一点。”方景文说,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业户总共有三四十人,都已经报了案,只是别人“耗”不起纷纷卷了铺盖。而下定决心“守”到最后的方景文每天所能做的也就是在那间阴冷凌乱的活动板房里,翻来复去地查看着一寸多厚的报纸堆,以期望从中找到已经失踪了的“嘉年华”的信息。此外,一听到汽车马达的声音,他还会神经质地不顾一切地冲进寒风,去看一看是不是“嘉年华”的人回来了。

  10几岁开始就从桂林乡间出来“跑生意”的方景文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嘉年华”在沈阳败得这么惨,撤退的这么狼狈?

  真假“嘉年华”

  不过一个已经追踪了“嘉年华”三年的沈阳人可以给迷惑中的方景文上上课。

  张宝亮(化名),沈阳某大型场所老总。从三年前开始,他就一直在运作一场沈阳真正的“嘉年华”。

     “棋盘山‘嘉年华’的运作商早在2006年之前就找过我,想利用我们的场地举办‘嘉年华’,可是我一看就不行。”张宝亮一直追踪的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嘉年华”,“现在的‘嘉年华’在全世界有‘欧洲’、‘英国’和‘美国’三个版本,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运作的是真正顶级、先进的,而找过我的那个‘嘉年华’连老旧的‘美国版’都算不上,说它的设备是80年代的就已经很高抬它了。”张宝亮说,2006年初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一系列与北京“环球嘉年华”在沈合作的可行性报告并交了上去,赞助商和地点都已选好,但不是棋盘山现在的地方,可是没多长时间,“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就在棋盘山支起了摊子,唱主角的正是那家曾被他“PASS”的“嘉年华”。“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种不祥之兆。”张宝亮说。

  办公室里,张宝亮从书架上取出了整整两大纸兜落起来近一尺高的材料,“这些都是我为操作‘嘉年华’积累的资料、考察报告和可行性报告。”那时候周周都在忙这事,还是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张宝华说,“可棋盘山‘嘉年华’从开始操作到营业总共才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啊?”

  早就种下的“祸根”

  方景文的不解也好,张宝亮的旁白也好,实践毕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上,沈阳“嘉年华”的“狐狸尾巴”在南宁的时候就已经露了出来。

  “唉,你们也上当了?不要提它……”前不久,南宁市有关方面在事隔几个月之后重新提起“嘉年华”时已经不那么生气了。

  原来,“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前身是南宁的某“嘉年华”,由于设备绝大多数为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淘汰货”,加之运作管理上的诸多原因没有完全成功,因此运作商与南宁当地有关部门还一度闹得很僵,“嘉年华”大部分设备被扣,有的还被拆去了核心马达。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当2006年4月中下旬“嘉年华”的所有设备运抵沈阳时,已经比预期时间晚了一个多月,直接导致“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错过了“五一黄金周”开园的最佳时机,知名度和盈利信心大打折扣。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嘉年华’在宣传上动机不良……”沈阳的王女士曾是“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参与了这场“豪华盛宴”前期广告投放的她说,作为“嘉年华”的运作商,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设备根本不是最好、最先进的,可是在前期100万左右的广告投放中,“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俨然被包装成了“世界顶级产品”,这一点,在设备运抵沈阳后,众多员工都有目共睹,可是“嘉年华”的运作商们依然“按部就班”。

  现在,只要是点开大大小小的论坛网页,去过“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网友们关于“‘嘉年华’真的像广告上说的那么有意思吗?”“‘嘉年华’到底是个什么样?”之类的置疑笔笔皆是。“宣传上的不实与误导加剧了游客们的反感与逆反心理。”王女士认为“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人气始终上不来是“自食恶果”的必然。

  “这也不是最主要的,‘嘉年华’的危机早就存在于它的运作商之间……”曹国栋(化名),“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招商部主任。“‘嘉年华’的运作商由港方和美方构成,他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争端。”由于位居管理层,所以曹国栋得到的消息似乎更多些。“原本他们之间的分工是定好的,港方负责招商,美方只管设备。可等设备运抵沈阳后,美方突然‘变挂’,不但谋求在招商方面的更多决定权,而且还带来了表演、小吃等不少项目,一下子打乱了港方的许多安排,为些双方曾闹得不亦乐乎,造成下面两方员工之间的抵触情绪也很大。”曹国栋说。

  对这一点,方景文有着亲身感触。由于港方把招商的一部分权力让给了美方,美方到来之后,方景文事先与港方定好的几个档口的经营权化为乌有,而且由于双方“踢皮球”,问题一直也没有解决,造成方景文五六万元的档口经营费打了水漂。

  怎一个“乱”字了得

  如果说预先植下的“祸根”是一颗定时炸弹的话,那么后来管理上的混乱则加速了“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分崩离析局面的出现。

  “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数百名员工都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开园前的一个早上,美方调试设备的几十名人员突然被港方员工全体堵在了园区大门外长达一个多小时,原因就是港方员工都发给了进园证,而美方人员没有。实际上不是美方人员压根儿就没有,而是管理环节出现了漏洞,进园证都印了出来,就是没有部门负责通知美方。虽在此事很快就得到了平息,可是接下来的几天里却频出港方员工被调试中的设备所伤的事故,美方表示对此不能负任何责任,因为按照约定美方虽然负责调试设备的全过程,但是约定中也有港方人员负责必要配合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成文的设备调试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条例”。

  “与岗位职责相比,招商工作要比它乱得多。”几乎“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所有的招商协议都经过曹国栋的手,因此他更有发言权。“‘嘉年华’原先计划好的业户经区域为1400平方米,里面容纳三四十家业户已经密度很大了,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又增加了700平方米的业户经面积,园区一下子就又涌进了二三十家业户。这样一来,园区里的游乐项目拥挤了不说,商贩们相互杀价抢夺市场,经营和安全管理几乎瘫痪。”

  “这些还只是表象上的乱。”曹国栋还发现“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在财务管理上也存在问题,“每天收款的财务人员手上都有几张卡,专门用于存游客们的票款和消费款。”曹国栋说,卡的保存由港方和美方分别负责,具体用度和去向外人不得而知。

  “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这种作法使“北京环球嘉年华”吓了一跳,因为据他们所知,国内正规的“嘉年华”在财务管理上遵循的都是国际标准模式,即每天涉及到的收入钱款,都由在现场的监管银行来清点查收,尤其是运作商数量在一个以上的“嘉年华”。

  曹国栋和方景文等“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员工和业户曾进行过这样一个统计:从头到尾的97天中,“嘉年华”共接待游客12万人,每人平均消费150元,如果按国际惯例执行,“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开户银行里至少应该存进去过1800万元。可是,“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的“后事”被诉诸法律后,相关部门到某银行浑南支行的调查结果却令人吃惊,银行里存过的钱只有1800万的1/10左右……

  一切的一切都在2006年8月16日中午有了一个了结——“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宣布停业,一干人等不知去向,没有给沈阳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谁在“惯”着“嘉年华”

  事实上,“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在“崩盘”之前并不是一点迹象也没有。

  2006年12月7日下午,沈阳某大型商场的一队人马开进了已经“荒芜”的“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他们此行的任务一是看一看现场有没有什么新的情况,二是量一量留在现场里的几台货柜车的尺寸。因为此前的11月20日,沈阳的另一家企业已经和沈阳市东陵区人民法院的办案人员来过这里,并且据他们所知还对一批活动房进行了“执行”。“来晚了的话,恐怕连这些货柜都剩不下。”

  带队的一位姓张的经理说,沈阳的这家大型商场是较早与“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签订合作协议的单位之一,已经过去的那个“97天”里,他们先后为“嘉年华”供应了总价值在40万元左右的盒饭,却只拿回了8万元左右的钱。或许是由于“同病相怜”,或许是由于“出离愤怒”,前不久,沈阳的多家企业将“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告上了法庭,其中我们不难看到沈阳的“德氏”集团、“人寿保险”等“豪门”的身影——他们不是被“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欠钱就是借钱。

  “‘嘉年华’似乎总在借钱!”一位深知其中内情的企业老总叹道,“你说上面提到的那些大企业大公司也算是在商场上混出来的了,怎么就能吃了这么大的亏呢?”

  这话还要回到2006年3月份去开始理解。

  2006年3月10日上午,沈阳某人寿保险司与香港龙星嘉年华投资有限公司在沈阳洲际酒店举行仪式,就“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游客及员工人身保险的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此举也标志着“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活动正式启动。可是没过多久,“2006沈阳超级嘉年华”就以资金周转为由提出向这家保险公司借款200万元,碍于有合作在先,而且是能带来丰厚利润的合作,该保险公司很快就答应了。不久,沈阳“德氏”的60万元也这样借了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嘉年华”对钱的“胃口”似乎越来越大。原本说好一个月一结的保安费、保洁费,直到现在,提供服务的保安公司和保洁公司还有30万元左右的钱没有收回来,占到了整个费用的90%左右。同时,“嘉年华”还拖欠着数百员工半个月二三十万元的工资。加上一直没有到位的所占土地的巨额租金,“嘉年华”在沈阳拖欠和卷走的资金不下千万。但不知是“羞愧难当”还是“顾忌颇多”的缘故,接受采访的所有单位和部门都请记者在报道中不要提他们的名字,“当初这么好那么发好,现在却是这样一个结局,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一想起这些,我们睡不着觉的时候也在反思。”如今一些身陷“嘉年华”官司的企业老总们对记者说,“当时我们是何等的兴奋?头一回呀,沈阳举办这样的活动,而且是跟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嘉年华’,它头上那一圈‘光环’的亮度一度让我们想象——它的今天就是我们企业的明天,跟着它,结交它,就不要在乎一时的利益付出,殊不知,太耀眼的‘光环’也会令人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