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普遍幸福的社会


   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进而言之,如何构建一个普遍幸福的社会?这三个主题,也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从思想到实践给予人们明确和完善的解答的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在于象征中国社会发展导向的根本转变——从过度看重和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看重和追求人们真正的生命质量和普遍幸福感。这将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性转变。

  不管经济学家和理论家们为“和谐社会”设定出多少指标体系,有一点可以肯定,所有这些指标体系,最终的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的幸福指数。正如球面上的每一个点都指向球心,幸福感就是和谐社会的球心。真正的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人们普遍感到幸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的过程。

  可想而知的是,假如这个社会的多数人感到不幸福,或者说幸福感不够高,那么它的和谐程度也一定不会很高。离开了个人的普遍幸福,我们将无法构建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离开了社会的普遍和谐,个人幸福亦将最终成为一种奢望。毫无疑问,个人的幸福感与个人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这将是我们在本书当中至始至终的探索焦点。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个人幸福,绝非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事务,个人幸福从来就与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密切相关。

    事实的情况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离开他人和社会而获得幸福;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世隔绝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所有那些不幸福的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并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仅此而已。

     这也就是说,“幸福”的内涵应当是社会性的,“幸福”究其本质是一个社会性概念。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寻找幸福,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我们真正懂得做一个社会化的人,只有当我们在社会大系统里真正找到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时,只有当我们象一条快乐的鱼儿一样在社会历史的河流里找到自在优游的感觉时,我们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感——那不过是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反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