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型期的概念
现在好多同学写毕业论文都爱以“转型期”为标题,论述转型期的各种问题,但是大家似乎对转型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以至于很多题目看起来很“无奈”。现在介绍一种对转型期的定义,希望能对自己和其他人有一些帮助。
按照王沪宁等政治学家的观点,中国社会是从20世纪开始进入转型期的[1]。其依据主要是英国现代化学者安德鲁·韦伯斯特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传统社会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1、传统主义的价值观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向往过去,缺乏文化能力去适应新的环境。2、世系门第制度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活动,这种门第制度是实行经济、政治和法律控制的主要工具。一个人在门第系统的地位以及社会地位是给予的,而不是凭业绩获得的,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反映出他在其所属的家庭、民族或部落的地位。3、传统社会的成员用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迷信的和宿命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认为一切都听天由命,十五的发展注定如此。而现代社会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特征:1、人们可以保留传统的东西,却不作传统的奴隶,并且敢于摒弃一切不必要的或阻碍文明进步的东西。2、人们的关系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人们在地理上的流动已使家庭纽带松弛。一个人在经济、政治上的地位可由其努力和高度的进取心而获得,不取决于出身门第。3、现代社会成员不听天由命,而是富有革新精神,随时准备克服障碍,表现出强烈的企业家及功能深和对世界的理性与科学态度。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从前三个特征转向后三个特征。[2](当然,社会转型的具体内涵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
……
于建嵘在《岳村政治》中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应该是指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乡村社会的转变过程。转型的目标是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从传统的宗法封建的乡村向现代民主自由社会的转变,是从传统的缺乏自觉意识的农民向历史主体的农民转变。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而当今中国乡村社会仍处于这一过程之中。因为,我们的研究将表明,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自此以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是,从具体的社会结构来看,1840年之后的乡村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到20世纪初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乡村社会才开始发生结构性的转变。
也就是说,我们将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以前的中国乡村社会界定为“传统乡村”的标准形态。由于1905年并不意味着清朝的终结,所以,我们用“清代”来界定整个清朝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概念,用“清末”来指称1840年至1905年的中国社会,用“晚清”来描述1905年至1911年的清朝,试图以动态的发展过程来校正“传统乡村的不确定性”。[3]
[1]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2] [美]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科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3] 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