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获诺奖,中国作家像乞丐想娶公主
古清生
我觉得,讨论中国文学要不要诺贝尔奖没有意义,这就像一群乞丐坐在公园的草坪上讨论明日能否娶到公主,如此的遥距,不如回去努力地劳作,把这样的距离缩短,或许下一代人就有了机会。中国文学现在的问题是,作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述什么,读者不知道作家都写了些什么,这样的境况,如何去优秀作家如云的世界文坛角逐?
不论是自谓大师的余秋雨,还是江湖游侠余华,这些在中国图书卖场极具号召力的作家,拿起作品来抖一抖,其份量都不够让世界仰目,中国没有可以让人集体仰目的作家及作品,就不会有让世界仰目的作家与作品。或许,史铁生的作品较之接近,但是史铁生近期的写作似也少了过去的执著与从容。不必归咎于时代,亦不必归咎于历史,作家本来就是应该站在历史桥头堡上的巨人。然而,中国作家中没有巨人,只有侏儒。
在2008年的这个十月展望中国文学,遍地遗憾,一个世纪的文学欠收,中国文学没法子去世界展销。在中国文学的历史承传方面,中国作家丢掉了良好的文化传统与文字表现,在世界文学横的比较方面,中国作家严重缺乏超凡的眼界卓识,亦无惊美于世人的审美逸趣的文本,在如此严峻的事实面前,调侃或贬低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堪称贻笑大方。梳理一下当今还活着的中国作家,搁下诺贝尔文学奖不论,能否对应上中国人自己的心灵尺度?这可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设若自己都没有谱,自己都不满意,何来令全世界瞩目?
在中国文学的贫瘠的土壤上,庄稼作物生长得十分艰难,中国文学的农夫们,谁人是世界上最智慧与勤劳的文学农夫?中国作家内心怯弱,又狡猾过人。我记得韩石山先生的一句话,读当代中国文学从来不用词典。此话甚以为是,当代中国作家的人生体验及信息拥有量不及读者,这恐怕是中国文学的致命缺陷。在当代这个世界,世界充满了困惑,作为文学人的作家,无法洞明一些世事,对历史则完全是一种趟浑水的态度,你自己的意志之灯都不能将自己的心灵照亮,何以成为世界文学的灯塔?
即便是有一缕清流也罢,我们可以认为,你的清纯保留世界的原生态,那遥远而美丽的世界,映照当代人的灵魂,以构成现世的精神的家园。可是,这样的一缕清流也无,大气磅礴的时代洪流,那是不敢企望了。故此,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日,不如成为中国文学的反省日,中国文学有什么可以奉献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