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是一种人生态度


        哲学上要回答的三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要到哪里去。在哲学上这一直是历代哲人用尽毕生心血苦思冥想不得而终的命题。我们不是哲学家,我们普通人思考的就是:我要怎么才能一天比一天活的好。没有人一天想着我要怎么样折腾一下让自己活得比今天更窝囊吧。

所以,我们行为的一切出发点就是思想。思想决定我们行为和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还有一句话叫做: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做事情只有态度端正了,你才会想方设法的去寻求思路和方法,思路明确了,出路自然就有了。而理财就是一种使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思路和出路!那为什么我们不去理财呢?

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只停留在想的阶段。你问他想不想啊?想!做梦都想着。但他告诉你说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该怎么过他还怎么过。于是他每天还是一天到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今朝有酒今朝醉,一天到晚浑浑噩噩,不知所终。为什么会这样呢?别告诉我说:在现实面前人是很容易屈服的!不是,原因很简单,他的思想出了问题,思想为什么出问题,因为他的生活态度有问题。

那么怎样的生活态度才是没问题的呢?——理财。

听到这个词,不知道诸位心里的“理财”是什么概念。“理”是管理,“财”是钱财,我想最一般的解释就是钱财的管理吧?或许有人会引申到“投资”、“赚钱”……

关于什么是理财,北宋的王安石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意思是说,理财是政治的唯一内容,是合乎正义的行为。王安石所谓理财的涵义,除了封建国家财政而外,还意味着组织国民财富的生产和协调其分配与流通,其内容是极广泛的。明代的邱浚认为理财就是对谷与货的治理。谷以资民食,货以资民用,有食有用,则民安国富。在他看来,理财实质是人为分疏问题,即管理和控制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邱浚认为理财分理民之财与理国之财。他指出: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清代的王韬对理财的认识,与西方资产阶级财政的认识渐趋相同。他认为应该发展国营经济事业收入和发展民营工商业,以增加财政收入,这就是所谓兴大利。这就突破了原来重农抑商或通商概念的理财意识,而具备了资本主义近代财政思想的特征。

这是从建国安邦,治理平天下的角度讲的。而我们今天教科书上讨论的理财是什么呢?——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也就是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包含以下涵义:
   
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不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金钱问题而已。
   
理财是现金流量管理,每一个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钱(现金流出),也需要赚钱来产生现金流入。因此不管现在是否有钱,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财。
   
理财也涵盖了风险管理。因为未来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确定性,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会影响到现金流入(收入中断风险)或现金流出(费用递增风险)。
   
中国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把理财比作:修个水库、打口井、砌堵墙。他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河流,河流中间有个水库,水库就是你家的财产。然后开源、节流、打井、砌墙,好了你的人生理财完成了。

对于理财,我是这样理解的:理财是一种人生态度。理财不只是管理你口袋里那几个钱,而是你的生活的全部,你需要对你人生进行管理——这就是理财。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有限资源的投资!参考《学生有限资源的投资分析》。

因此理财对我每个对生活负责人都是应该的!

 

中国人最不屑的就是谈钱,讳言财利,朋友间一谈钱就觉得不亲热、伤感情。一提“钱”就觉得庸俗!真是这样吗?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到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人篇》

富而求之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篇》

什么意思?富与贵,是人人所追求的;贫与贱呢?人人所厌恶的。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要违背人类的天性呢?孔圣人也说了,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富贵,即使让我做一个挥着鞭子维护秩序的小卒我也会去做,有什么不可以呢?

所以这种思想本身就有问题。孔圣人也只是告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又道。“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篇》。但并没有要阻止我们追求有义之财,追求美好生活,迎接美好明天的意思吧。所以圣人就是圣人,但后来却出现但凡儒家,大多从社会道德规范角度出发看待义利关系,主要的观点是讳言财利,以为理财就是头会箕敛。如孔子、孟子、董仲舒、司马光、方孝孺等。但凡法家,大多重视理财。如管仲、李悝、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叶适、邱浚、王韬等。我觉得这是对圣人的诽谤和玷污!而且我们应该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生产力低下,供给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提倡节欲可能是解决社会矛盾最好的办法。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同样提出节欲的观点。这有错吗?没错。而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最优策略。

 

因此,理财首先要转变的就是你的态度。

 

认识到理财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我该怎么理财了。

一、理财——从现在开始(三岁不算早,八十岁不算晚)

一个四十岁的人突然想去学医了,但是他犹豫不决,学完毕业他就四十四岁了,他就去问他一哥们说:你看我学不学,学完都四十四了。他哥们说,你应该学啊。如果你不学医,再过四年你也四十四。学习应该从今天开始。

以前一直觉得理财不关我的事、不实际。那什么才是实际的呢?你每天的衣食住行用哪一个不和钱和生活有关系,怎么就跟你没关系了呢?所以理财其实已经深入到你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容忽视。

我以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觉得理财,前提是我要有财啊。于是就认为理财跟我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其实不是。那是因为我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是理财。我们都知道理财的最高境界是人生规划。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同样“没有规划的人生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平时挂在嘴边最多一句话就是:“迷茫啊,迷茫啊。”我就搞不懂了,迷茫个什么劲啊。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学习,好好的理财不就得了吗?就从现在开始,从这一秒开始,好好得规划你的人生,合理分配你的时间。

二、理财——从生活点滴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财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你能身边做起,从那些够触手可及的能够把握的地方做起。比如:学会记账、留发票;比如:节约。“理财千条技,节俭数第一”;还有一句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理都源自生活,实践证明的才是真理,而这些都是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实践证明的真理,你没有理由不相信。就这么简单,我们人人都知道,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而是舍本逐末,近乎急功近利地想要去寻找“一夜暴富”方法。可能吗?这比买彩票中奖的概率还低。所以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

三、理财——从习惯开始

好习惯成就一个人,坏习惯毁掉你一生。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刻心里会怎么想。但是在习惯的力量下你却做了。从要吸烟的戒掉吸烟的习惯的成功率,你就知道习惯的力量了。所以改掉不良的消费习惯,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受益无穷的。

我们当中现在存在的不良的消费习惯主要有哪些呢?

消费太随意,没有计划。

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好日子。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则是用未来的钱来享受现今的生活,这样的消费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先进与中国人,懂得享受生活,珍惜或者的每一分每一秒,不亏待自己,这都与美国的文化背景、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过分的消费,而不留存一丝一毫的储蓄,带来的便是—— 次贷危机!这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消费习惯——量入为出

改变消费习惯——节俭

19世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住旅店只住最便宜的旅店最便宜的房间,有人就问他你的儿子却每次都住豪华宾馆、豪华单人间,你为什么你要住这样差的旅馆呢?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有钱的爸爸,而我没有”

我们看到往往越富的人越抠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他们懂得理财的艰辛,对于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来说一块钱不算什么,但要知道一块钱放在银行要十年才能变成另外一块钱。

四、理财——整合资源、不要逃避

解决麻烦的最好办法就是迎上去!把他解决掉不就得了吗?你躲着它有用吗?你让亲者痛仇者快犯得着么?你要把它倒过来。

同样你不想让时代的潮流把你抛弃,你就迎上去。让快速腾飞的经济带动你往前跑,而不是你自己在那瞎折腾。(船和千里马的故事)学习也一样,让所有的资源都为你的学习服务。而不能单考听课、看书、写作业了,现在获得知识的渠道多了去了,你都利用好了吗?所以只要你能充分的调动这些资源,绝对可以让你的学习更上一个台阶!

五、理财——着眼于一生

理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人的一生。人应该把眼光放远点。要有耐心,要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真正的成功来源于耐心和长远的投资,有一个成功秘诀就是简单的事重复做,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告诉你当成功来的时候你挡都挡不住

因此学习理财;理财贵在坚持。

 

综上所述,理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理财的是宗旨:爱生活、懂生活、珍惜生活。要改变现实首先要改变你的思想。冲动、攀比和虚荣是你理财时最大的敌人,切勿急功近利,财迷心窍,你的破产是因为别人的眼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理财,大到治国安邦,小到油盐酱醋,都需要做一个科学的管理,但科学并不代表就是冷冰冰的,它也可以浪漫,也可以很艺术。所以有人叫理财的科学与艺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