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第八章)


             (作者:胡志平)

 

08  在宇宙苍茫中寻找物质文明新线索

 

     前章已知道,任何专业学科都没有资格和权力俯视和藐视科学方法论,否则,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过实际产生的科技贡献度。但是另一方面,科学方法论也必须尊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哲学,如果滞后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后果同样严重。

     “信息与响应”不仅包括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方法,也提供了解释人类进化过程和人脑进化过程的新方法。为了认识和理解人的认知条件,我们需要先简要讨论物种进化的核心进程。

恩格斯,是率先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的伟大先哲(《马克斯恩格斯全集》3卷508页)。他的论断不仅是对人类最初实践活动的赞誉,同时在人类学上,也首次确立了人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终分界线,使人类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和异类的本质不同,就是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劳动”。

恩格斯把“人类”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最后差别,定义在“有目的有意识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物”的劳动上,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比显然更进一步。达尔文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从总的自然趋势上揭示了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的真理;恩格斯则用“劳动”的创造作用,从实践过程上揭示了人类如何超越动物群体而进化的原因之一。他们一个是从方向上把握了客观规律,一个是从主体功能的演变上把握了相对真理。

在这里,笔者还想进一步询问:对人类进化的思考,还有没有别的认识真理的角度?还有没有其它归纳概括方法?一定有。真理,是被思想家和科学家们前赴后继、一步一步推向前进的。

想一想,像人这样的物质构成,他与动物的物质构成、动物又与一般植物、有机物、无机物的构成相比较――当它们全部处在无意识的混沌世纪时,物质世界曾经经历过来的长期的生命演变过程,究竟有没有赋予后来被称之为“劳动人”的这种物质不同于其它物质的特质呢?

这就好比是在询问:为什么“人”要有目的有意识使用工具“劳动”,他物却不去劳动?是的,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人的劳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工具的劳动,劳动是专属于人类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那么,“劳动”又是起源于什么呢?

恩格斯,我们后来者正在被您高举到您的肩膀上,继续寻找物质文明的新线索。您曾经告诉过后来者:“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您的这句名言是否同时也说:时代条件变了,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对吗?

笔者认为:“劳动”起源于人对物质世界各种介质运动刺激条件的“响应”。也就是说,人类在获得“有目的有意识劳动”特征、并可以从他的外在表现上证明自己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最后界定之前,已经在大自然的物质演变过程中,优先获得了响应外界信息和体内信息而从自发到自觉从事劳动的物质条件,即优先获得了后来才会出现的各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内在物质条件。这种物质条件,不是上帝造就的,而是宇宙携带着地球经过40到50亿年的介质运动的信息刺激、和受体响应、吸收并演变的结果。

信息,与宇宙同生,与宇宙同在。它作为介质的运动和传递,是客观的永存的;作为介质所具备的不同刺激条件,也是客观的永存的。道理同样,响应,与宇宙同生,与宇宙同在。它作为所有物质的相同或不同的属性,作为接受信息的对应链接条件也与物质同生共灭。

信息与响应,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其唯一不同,是人类发展史在其所经历的多数时期以及直到当代,没有把表现为介质运动环节上的普遍运动方式,主动推及到所有的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的单一过程和相互过程之中。因为直到目前,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介质传递作为信息刺激条件和对应链接条件没有被人类识别;还有许许多多的介质传递,早已经被受体响应了,却并没有被我们发现、认识和鉴别利害。直到今天为止,人类面对不同信息的所有响应条件,仍然没有科学手段予以全部证实。

甚至直到今天为止,中外信息论专家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到信息就是所有物质属性的介质运动环节。包括俄国科学院院士叶尔绍夫、多罗德尼岑以及舍马金,均对信息的定义,也只限于已经识别的介质传递。所以,他们会把信息仅仅看作是“技术手段、程序手段和算法手段”。因为这些有“手段”的都是人类已经识别和正在利用的物质运动的“介质环节”。而没有识别和不能利用的“信息与响应”依旧被排斥在理论概括之外。

美国信息论大师斯莱梅奇卡和皮尔逊比较前进了一步,认为信息科学有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双重性质,“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见《世界新科学总览》68页)。不过,到了20世纪末,俄国有学者开始怀疑权威们的判断,但又不能做出新的判断,便认为:迄今为止信息尚未达到哲学范畴应所达到的高度概括现实的程度,而维纳的控制论也不能说明所有信息现象。这些学者承认:“信息已经达到了作为科学的范畴”。

不管人们对信息与响应是否识别,信息与响应自从盘古开天地就已经客观存在了。有响应就有信息,有信息就必定已经被响应。

之前已经提到:人类之初,容易发现也容易误解的,是受体对物理信息的响应。常用的实例是:强大的物理作用力形成并携带着激波前锋面的介质(起初谁也看不到激波介质)给予顽石的猛烈冲击,顽石必须响应。这类几乎合并了中间环节的低级的“信息与响应”一直被早期物理学所忽视。

还有,那些曾经具备了等同于人脑机能的响应条件、并且也完全可以进化为“人”的动物,在它们群体生活时,不幸遭到了物质携带的基本粒子的传递和辐射,对这样不幸的介质传递,它们也响应了接受了,但是,却一代一代并不知道,仍然在用被改变的DNA信息交叉遗传。或者,有的群体数万年地响应了近亲DNA信息遗传,直到后来一个个变得傻呆呆的,从此失去了进化的条件――也就是失去了本来可以更多响应高级信息的条件,它们仍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响应了何种信息,才变成了如此不可雕琢、不可进化的模样!

原来,在物种进化中,响应,不论你是否能够识别信息刺激,它并不依生命物“意志”为转移。响应,只要求受体拥有与信息对应的响应(链接)条件。响应,不需要所有受体都产生感觉和知觉。响应,是所有物体有对应链接条件的反应。响应,可以是针对物理介质的、化学分子的,也可以是生物体内多分子体系之间的细微感应和吸收。响应,在生命物起源过程中都是无意识的。

在这里,越是地球混沌世纪的早期生物,越拥有机会响应一切导致变种的信息刺激,它们不趋利也不避害地被动响应,并通过响应,逐步改变了表面形态,也改变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的DNA排序和编码(遗传信息),接着便分化出不同级别的植物和原生动物。

当物种到达同一梯级层面的相对稳定阶段,又因为生物们在各自的环境中响应的信息刺激条件不同,这样,一部分生物因有害介质传递的伤害,失去了继续进化的可能,同时也失去了继续增加优秀响应条件的可能。它们在某一个进化梯级层面上,不再被大自然提升、晋级、加爵了,它们只能就“现有”响应条件繁衍、生息,并通过继续响应不同信息刺激或相互杂交遗传,又形成了同一进化梯级层面上的物种多样化。

在同一进化梯级中,为天时地利而无意识地响应了更多有利信息刺激的生物,最终要脱颖而出,攀上更高一级的进化阶梯,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响应条件。这样一级一级脱颖而出的生命物,其个体机能便伴随着大自然赋予的有利信息刺激与更多响应条件,逐渐丰富和发达起来!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在上述“信息与响应”总的线索中,一定有一部分原生物,它们很幸运。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因天时地利,神经细胞很少受到过伤害性介质条件的刺激――类似于今人成长过程中的有效激励。它们无意识地响应了数不清的有利介质条件刺激,由此一步更进一步、一代遗传一代地保留并积累了长达40亿年生物演化过程中应所保留和积累的全部响应条件――这就是人体机能应所达到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之惊叹的人体机能奇观!这也是后来的人类,能够识别和回避某些不利的介质传递并加工某些有利的介质传递,开始为已经认知的介质传递趋利避害而响应的原因。

这恰恰也是《圣经》上传说的那种“马太效应”――上帝把好的加给更好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信息与响应”!

可见物种的进化除了达尔文解释的物竞天择的表面演变规律,和恩格斯揭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真理之外,在此之前、甚至在宇宙同生的时刻,还存在着另外一条也许是更为基本的进化线索,即:“信息刺激进化”和“响应条件进化”,可以合并称为“信息与响应进化论”。

这条线索是一条比较隐蔽的线索,是直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不能发现所有介质传递条件和链接方式的线索。它反映的不仅仅是过去的生物学和人类学所展示的“树形”生命进化谱系,也不仅仅是几个大阶段的进化阶梯,而反映的是物质运动之间的大大小小的介质传递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交织而成的巨大网络、从四维方向上对物种进化和演变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难怪,早期的辩证唯物论会出现“偶然性”一词,原来是那么复杂的介质传递环节引起了那么众多而分散的响应,谁能预料到?难怪,文明开化的初期,人们会把“上帝”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信奉到今天依依不舍,原来是宇宙空间有太多太多看不见也听不见的“信息与响应”,莫名其妙地左右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变了许多朋友的人生,谁又能说的清楚?难怪,中国古人那么迷信“风水”和“风先生”,原来是包括古人类在内,也曾经感到过生活在某地病病怏怏,换个地方则扬眉吐气,那是物质辐射的基本粒子被祖先们响应了,而他们,除了播种迷信传统外还能用别的方法给后代们说个明白么?

在宇宙空间,不是太阳、月亮这些宏观上的巨型物质在左右人类、左右地球,而是介质!是运动的介质控制了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小东西”,越小作用越大!越小越可以称为人类的“上帝”!它们无时无刻不在那里帮助他物传递着什么。没有这些介质的运动和传递,宇宙没有物质辐射,阳光到不了地球,时间带不来四季,地球没有声音,天下没有氧气,大气环流环不起来,五洲四海将是一片死寂!

这些“小东西”究竟能小到什么程度?小到无限程度。笔者童年时,听老师讲课说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空气中有流动的颗粒可以鼓动耳膜。我为此闷闷不乐了好几天。因为那时候对“颗粒”的认识,就是我们看得见的灰尘。心想:只要人一说话,灰尘就钻进了我的耳朵里,多脏!听话多了,灰尘就把人的耳朵堵住了!

后来,长大了,才能够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想象到:那种“颗粒”相对于灰尘来说,可能灰尘就像是它的巨大地球一样,人的一口气吹它几公里,完全可能!加注:200829CCTV新闻联播节目有环境专家证实:大气中碳化可吸入颗粒,其运动里程可达数百公里,北京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需要周围数省百十个县市共同减少二氧化碳排量来保障。)如今明白了,那些鼓动耳膜的颗粒钻进耳朵里,就像人在太空中漫游一样四周空旷无际。可笑的童年,真不该担心它进去就永远出不来了。

人吸一口气,究竟有多少有益的或有害的“小东西”从此变成了体内循环物和体内新的信息参与成分?难说。人体内部的每一细小空间都是它们的“大礼堂”,毛细血管就是它们的长江黄河,皮肤上的毛孔就是它们的四川盆地,脸上任何一条皱纹均可成为它们的横断山脉或者西藏大峡谷!

人类一旦把这些运动的介质和传递条件全部探索清楚,就可以切断有害的介质传递链,就可以利用空间介质条件调节太阳的温度,把握月亮的转速,就可以更科学地适应宇宙对称有序的运行规律!――尽管做到这一切还不是眼前的事,但哲学思想必须超前认识和概括。

上述,可令人初悟生命物种的进化演变及梯级分类,一直存在一种来自微观领域引发巨变的自然隐蔽线索。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