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谈文化的功利
【博客文摘版编者按】几位博友推荐了两篇文章,供大家一阅。
《百家讲坛》的出版神话是否已落幕?
转自桂杰:山寺月中寻桂子
文海史话
转自:汪洋一帆的BLOG
中华文明太久远了,出现分化现象并并奇怪。一方面,真正的文学大师撑持着这几千年时空使文学不衰,一方面,另类文人自私,酸腐,虚伪,自负的情愫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披露,《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中一些例子就是旁证。
笔者曾痴痴的想过,为什么文人有这些通病?可能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概念有关,文学是做官的敲门砖,书中自有这样那样,使文学变得功利起来。
这是历史的局限。
文学的功利第一终于被近代的历史所打破。文学成为辅佐政治的助手,成为改造民众灵魂的课堂,成为传承文明的媒介······在今天网络文学盛行时,它还是自娱自乐体现自我价值的起跑线。
中国文学一脉相承,传到近代,现代,总有很多大师以传世之作繁荣着这片家园,也有无数小辈文人吟风弄月,飞短流长,各领风骚。至于当代文人的毛病,笔者不想多说,各人自省即可,倒是许多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风范总象天幕的星辰闪闪发亮,引领我们前行。
1930年,戏剧作家阳翰笙请茅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直言不讳说:你的书是用公式写成的,要我作序,我只能毫不留情批评它。阳翰笙说:批评也是好事。仍固执地要求茅盾作序。茅盾实在推辞不掉,就作了序,序言写道:这部小说从总体上看是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它描写人物用的是脸谱化手法,结构故事象“方程式”,语言表达是标语口号言词表达感情式···茅盾心想,这样的评价如此尖刻,哪象在作序,倒象是斗争会了,阳一定不会用。后来,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专题找来一看,自己那批评文字一字不差赫然在目。
还是30年代,大书法家沈尹默号称书法诗词双绝,而陈独秀却不买这个账。一次朋友聚会,陈独秀当面对沈尹默说:你的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怒火中烧,太让人下不了台了。事后冷静观自己的字,确不怎么样,终于顿悟,从此刻苦研习书法,终成书法诗词名家。
1960年,郭沫若收到少年读者陈明远的信,信中说:读了先生近来作品,我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你这位伟大文豪的名字。编辑也许敬畏你,所以不敢不全文照登你的作品,而广大读者却深感失望。郭沫若回信说:对你这种不畏权贵的大胆批评,我多年未闻了,我实在喜欢你,爱你,愿意交你这样的小朋友···他们后来结为至交,经常通信。
这些文学大师的高尚情操,与“文人相轻”的小文人之间,实有天壤之别,这就使人联想到满瓶水和半瓶水的问题。
满瓶水即使再摇晃,至多只洒出几滴而却不会晃荡,因为它有那个瓶颈和瓶口的约束力,推论到人身上,就是实力和定力,有了实力才有定力。而半瓶水稍一动就晃悠起来,盖因为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放任自流,进一步推论到文人身上,这个太多的空间与文学无关,只是一些个人的私货,诸如功利,虚名,妒忌,感伤,矫情,自恋,等等。
一个写文章的人,如果只有半瓶水,不管你的水多珍贵,你的才华再高,只要你一晃荡,你原来的珍贵就大打折扣了。如果想保持一个较高的文品和人品,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给那个瓶子注水注水,学习,再学习。这真是一个悖论啊,一方面,中国文学千年积累,泱泱之水无穷无尽,另一方面,我们瓶子里却只有半瓶水,还在以其渺渺对其滔滔,多么惭愧!所以,但凡爱文学的人,如果不想把自己瓶子里水装满,只知道在那里晃荡,真是罪过。
请继续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