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产的新医改给我们带来什么(2)


方案“调和”各方意见

 


  此次医改方案的修订,是各方意见调和的结果。


  其中,补供方还是补需方?一直是医改路径之争的核心问题,方案在“投入机制”政策设计中,给出了“融合”解决之道,即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即直接补助医疗机构)和需求方(补贴公众参加医疗保险)。


  实质上,供需之争体现了卫生筹资体制和医疗服务体系的路径之争。简单而言,就是医疗费用从哪里来?医疗服务如何提供?


  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界两种观点之争。北京大学、国研中心等被认为是“补供方”的典型代表,而北师大等研究机构则是旗帜鲜明“补需方”的支持者。与此对应,公立医院恢复公益性、低价高质提供医疗服务,医保第三方购买医疗服务,成为各自构想的医疗服务体系。


  “两方都补,只是补供方的范围缩小到了基层医疗机构。”上述参加征求意见的专家表示,方案最终把补供方“落定”在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即政府财政投入这类医院,使其正常运行。


  而对于其他公立医院,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原有的财政补助,也不会减少。”,现有公立医院在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上,仍会继续得到相应财政投入,但不会所有医院都投入,重点倾向领域是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等。


  实质上,补需方已经在今年开展,如政府提高了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并对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与者进行补助。


  与补供需相关的另一个争议话题是医疗服务体系怎样构建?与补供需之争相应,也有两种路径,即政府直接举办医院,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无论公私医院,只要提供相应服务,采取政府购买形式。


  这种做法是令医疗服务体系回退到计划体制。对此,9套医改方案参与者之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发出了诸多疑问,如可能导致医疗效率低下、医务人员积极性不够等,还包括最可能出现的行政监管漏洞和权力寻租空间。

应该把财政钱补给“需方”即医保,通过医保购买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的形式,获得最终的医疗服务。该观点在地方医改创新中已有践行,如江苏镇江就采用按人头付费、医保总额预付等购买社区服务的方式。

 


  政府增加的投入并没有超出政府的财政能力,也不是想象的‘无底洞’。在今年九月份递交卫生部的“社区实施收支两条线”实地调研报告中表示,政府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不像之前争议的可能是财政“无底洞”。同时给出结论:“收支两条线”并没有带来医院服务效率下降,反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利润率在下降,服务满意度提高。


  “收支两条线是一种医院管理方式,从技术上而言是成熟的。”一个小型讨论会上,卫生部的一位官员称,“收支两条线”是一种财务管理方式,不能称其为回归计划经济。


  对于上述争议,新医改方案中给出了融合的答案,即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要明确收支范围和标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政府承担这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费用。


  方案整体的思路是,两种方式都可以采用,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某种形式。方案为地方留下了选择空间。如果地方愿意,也容许其探索对二、三级医院进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


  而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机构,方案提出“各地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对乡村医师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公立医院改革难题待解

 


  无论何种医改措施和政策,都绕不开一个核心命题——公立医院如何改革?


  据上述人士透露,“管办分开、政事分开”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条原则性指导意见出现在方案中。


  “管办分开”在于厘清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之间关系、权责。对此,卫生界和专家们还存在争议。而在地方实践中,也有不同的模式。


  如“无锡模式”和“海淀模式”,都是在卫生局外单独成立一个医院管理部门。而“潍坊模式”是在卫生局内部成立专门管理医院的处室,并在其内部新设监督医院的处室,形成内部“管办分离”。


  这些都和上海的“申康模式”不同。该模式的特点是,成立了一个类似“医疗国资委”医院管理中心。


  是在卫生部门内部管办分立,还是外部分立?究竟怎么分立还存在争议,可能有多种实现形式。


  除此原则外,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改革描绘出了基本方向。如与管办分立相关的话题是“医院是法人还是事业单位”?医改方案中提出“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突围“以药养医”的改革路径是,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如实行药品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支付方式等。


  同时,方案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也给出前景。即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社会资金兴办非营利性医院。


  社会资本可涉足医疗的空间不仅在新办医院上,还有望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将可能制定国家层面的规范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但是,医改协调小组相关人士透露,“公立医院改革还存在不同意见”,医改方案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意见,解决办法是地方自主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定细则。

 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08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高强上提出,全国卫生系统要做好各项准备,全面推进以三大体系和一项基本制度建设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10年见到初步成效。


    化解群众疾病风险


    三大体系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一项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公共卫生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为重点,增加政府投入,保障人员和业务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维护公益性质。


    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使大医院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和攻克疑难病症的研究以及对危重病人的有效救治上。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帮助困难企业职工、城镇非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有效化解群众的疾病风险。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要实现基本药物的安全、有效、可及、廉价,对生产、流通、配送、使用等各个环节实行科学管理,改变目前管理混乱和价格虚高现象;对国家确定的基本药物要实行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使用,保障药品的质量,保障药品的供应,保障药品的合理使用。


    国务院明确卫生部职责


    另《卫生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过,并于昨天正式印发。据介绍,根据国务院批复卫生部的“三定”规定,卫生部的职责作了相关调整,其中明确了卫生部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另外,根据国务院批复卫生部的“三定”规定,调整卫生部部分内设机构。在卫生部原有内设司局的基础上,增设“医疗服务监管司”和“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并将“卫生监督局”调整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同时增加了部分行政编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会议指出,《意见》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努力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重点抓好五项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会议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经过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需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近期要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重点抓好五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较大幅度提高参保率,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医保问题,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控制基本药物价格,减轻群众药费负担。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改进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即将启动。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透露,将选择部分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用3年时间,探索出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使过去那种将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挂钩、收入分成的办法得到纠正。高强表示,重点加强四项基本制度建设,到2010年就要见到初步成效。

  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公共卫生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二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城市社区卫生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增加政府投入,保障人员和业务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维护公益性质。同时,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使大医院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上来,投入到攻克疑难病症的研究上来,投入到对危重病人的有效救治上来。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要帮助困难企业职工、城镇非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有效化解群众的疾病风险。

  四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的重点,是要实现基本药物的安全、有效、可及、廉价,对生产、流通、配送、使用等各个环节实行科学管理,改变目前管理混乱和价格虚高现象。

  公立医院通过改革试点,第一要让人民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又能看得起病,减轻其经济负担。第二要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调动医务人员增加服务和改善服务的积极性,保障医务人员通过诚实的劳动和优质的服务获得合法的利益。

他要求,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的院长要立足医疗体制改革的全局,认真思考医院内部的改革、管理和发展问题,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为重点,积极创造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