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政治表达和话语权的社会回馈


 

博客的政治表达和话语权的社会回馈 

李华新

  10月14日,《新京报》就《北京日报》就所刊发的《政治博客的“江湖效应”及其他》,专门发表社论《“政治博客”:值得重视的公民表达》,文章对中国草根和官员政治博客民意沟通的互动前景进行了乐观分析。

 

  毫无疑问,18岁至35岁为主年龄段的博客作者往往是这样一个思想活跃、表达积极的群体。但是,“思维活跃”并不代表言论或意见的正确性。况且,年轻人的情绪张力与极端的心态更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扭曲和失真。 (新京报 2008-10-16 2:48:43 )

   记得当年在我上网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上网的网民大概是200万左右,而那个时候,谁要是说你上网,那是有些贬义的。而当时那个在办公室上网的都是在单位有点情况的,那时记得单位的一台电脑,还专门用了一个房间,并且按上了空调。而那时上网的往往是只能用“猫”的,而且其中还有一个上网的窍门,那就是上网抓紧浏览,然后下网浏览。可是转眼之间人们上网已经是一个非常简单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想想当时一个月的上网费都是二三百元,也没有感到多么贵,也可以支付的起,而现在一年几百元也觉得贵了。

    当时上网都是浏览一些信息,真正用得上电脑用于工作的比较少。一是,网上的资源少;二是,人们上网的少,自然交流的也就少。而现在因为网上博客的出现,以及人们对于网路的重视,尤其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也公开表明自己也是网民,并且通过网络和网民交流,并且在公开的场合表明了是非常重视网上民意的。也许,这也是对博客民意的一种比较中肯的评价。由是,或许是极大地提高了博客们对于政治问题的兴趣。

  而笔者也以为,在这些博客中,有的也许并不是对当下的舆论是无发言权的,可是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或是用网络来表达自己通过对国计民生的看法,也许更容易直抒胸臆,对于推动政治民主生活不无裨益;自然其中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也仅仅是通过博客来表达自己的一些个人情调或是情绪,而其中一些对政治民主生活充满期待者,也通过网络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而更有人通过网络伸张正义,或是进行举报,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出现在网上。

  但是诚如,有人所说的那样,解决现在的问题只是看看是不是网上有激烈的反应,才会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如果不是这样也许就会搁浅,那么这样网络方式显然也是不正常的,如果我们的政府什么事情都不能通过主渠道解决,而需要通过博客、网络或者其他非制度手段来解决问题。那么显然我们的主流渠道在对这些问题的表达和解决上出现了问题。更有一些官员通过网上来与网民进行交流,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样做的确有拉近和百姓的距离的一面,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也是说明,我们现在依然对封建社会的“微服私访”,或是“青意识”有关,殊不知越是如此,越是说明我们的政治制度建设中法治意识,还没有真正进入百姓生活。

  由此看来,政治博客的出现,还处于依赖网络技术进步的民意操练阶段,政治博客民意表达时代尚未来临。 不过现在既然人们已经能够意识到政治博客的存在,那么就需要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进行这方面的建设,并且以此作为网络民意表达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并且通过健康的渠道进行反馈,使得社会民意能够通过畅通的网上通道进行反馈,使得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可以触摸到形态,而且因为网络博客的声音的出现,也使得行政成本降低,而让大众充分得到网络资源提供的便捷,并且为当下的民主政治提供有力的沟通渠道,这对政府层面和表现诉求之间沟通,显然也是新政治形态所需要的一种良性互动。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