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房地产,就是救中国经济
——今天下午和网友聊天的记录
农村土地流转相当于中国土地的IPO
《北京青年报》余美英:股神巴菲特17日在《纽约时报》上发文,再次重申了自己简单的投资原则: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作为经营传统实业的企业家,您也会遵循类似的原则吗?
潘石屹:这是巴菲特讲过的一句话。我在博客中引用了巴菲特的许多观点和话语,唯独这句我没有引用过。我认为任何时候都需要理性,不能有半点的贪婪。失去智慧之光的指引,人才可能变得贪婪,而贪婪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得到惩罚的。
《北京青年报》余美英:据报道,这次金融海啸已经使全球的财富损失了15万亿美元,但依然没有结束,甚至还可能有更大的金融黑洞会显现出来。感觉全世界悲观到了极点,离您一直所描述的"美丽新世界"好像越来越远。不是吗?
潘石屹:的确,这次危机是天崩地裂的危机,稍加留意的人都感受到了这种震撼。这正是一个旧世界秩序的崩溃,为美丽新世界的来到开启了大门。试想,如果这种旧的、不公平的秩序不被破坏,新世界的秩序可能到来吗?
《北京青年报》余美英:位列世界前三的玩具生产集团香港合俊在东莞工厂的倒闭造成了7000工人失业,这是否说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经开始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大规模的冲击?您预计接下来将受到冲击的是哪个行业?
潘石屹: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玩具行业,那些最基础行业:钢铁、煤炭、铜业也都受到巨大的全行业亏损、倒闭的冲击。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部位或器官得了病全身都会难受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杨丽萍: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对于房地产市场将会有什么影响?对小产权房的合法化有什么推动?
潘石屹:这是大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尤其在美国时。我认真学习了几遍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公报,由于水平有限,没有理解透。可能政府会陆续出台一些具体文件,这样我们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我的理解是,中国经济如同一个大集团公司,其中包含非常大的一部分——农村土地还没有上市,农村土地流转就相当于这部分资产的IPO,上市变成可流通的股票,价值就会显现出来。原来持有非流通股的农民财富就会大大增加。
目前救市政策和低迷的市场相比,力度太小
《新浪网》王彩霞:前天,财政部公布了今年第四季度出台的10项措施,其中关于住房保障内容格外引人注目。您认为此次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会有何影响?是否能扭转当前不利的整体经济环境?是否会引起房地产市场新一轮的价格反弹?
潘石屹:财政部出台的政策都是利好消息,对房地产的政策也是利好消息。但是在如此低迷的市场气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这些利好消息的力量能否改变市场中的悲观情绪还有待观察。例如,契税下调到1%,其实上海几年前就已经下调到了0.75%;取消万分之四的印花税,对市场的需求能产生多大的促进?我们还要进一步观察。
《新京报》张家齐:最近,人和商业再次冲击海外上市的努力备受房地产业内关注,人和商业(01387,HK)引以为豪的"防空洞"商业模式遭港股投资者冷遇。昨天,人和在推迟了一周之后终于瘦身挂牌上市,但结果再次严重打击了大家赴海外融资的信心。自9月30日开始公开发售的人和商业最终只赢得672名散户"捧场",而原本3亿股的公开发售部分只获得6.6%的认购。您对这一结果怎么看?
潘石屹: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中,IPO是非常困难的。人和的商业模式是运用地下人防来作商业,我不理解的是人防工程、“防空洞”怎么能上市?在北京,人防工程是不能做商业的。商业人流大,对消防有专门要求,而人防根本不具备条件。我看到媒体的报道感到很疑惑。
《新京报》张家齐: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这是否意味着全国性的救市行为已经启动?
潘石屹:现在全世界都在救市,中国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行业,2007年中国房地产的销售收入超过2.9万亿元,而且对投资的拉动系数是2.2倍,也就是说如果向房地产行业投入一块钱,就会拉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两块两毛钱。同时,也会拉动消费,买了新房子,大家才有欲望去买新的家具、电器等等,可以刺激一大块下游产业,住旧房子没有这么大的空间,也没有这种欲望去做精细的装修装饰,才有消费的空间。
《新京报》张家齐:您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救市吗?为什么?如果需要救市,您认为该怎么救?如果不需要救市,您能否可以阐述您的理由。
潘石屹:救房地产,就是救中国的经济,因为房地产是经济中的一部分。前一段时间大家讨论要不要救市,有人说是在救开发商,有人说是在救地方政府,也有人说是救消费者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房地产的救市其实就是把那些时过境迁的约束房地产的政策松绑。
《新京报》张家齐:政府救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是防范整体金融风险还是保持房地产市场自身稳定?
潘石屹:最主要的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增强抵抗全球经济危机的能力,既可以刺激内需,也可以提高投资。
《法制晚报》张东妮:最近在国外老潘是否有了解国际市场的一些房地产市场现象?对国内的救市行为有哪些建议?
潘石屹:国外的金融环境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如美国主要放在房地产金融机构,如“两房”。中国房地产发展到今天,市场的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要惨。政府救市为了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首先应该启动消费、刺激需求。目前出台的几条政策,也都是加大需求的,但与目前低迷的市场相比,力度太小。
《法制晚报》张东妮:目前国内的救市行为是否会促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下滑的趋势得到缓解?
潘石屹:评估目前市场成交量比价格更重要,成交量正在大幅度萎缩。目前出台政策的效果有待市场反映。一个月的成交量变化就是对这几条政策市场效果的最真实评估。
《地产中国网》余钟斌:上次网聊中,您提到目前大陆楼市和10年前香港很相似,这里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吸取和研究,但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能否谈些具体的措施,帮助其他开发商解围?
潘石屹:目前经济和房地产的形势都不是政府单方面能左右的,需要各方面协力、团结和配合。目前房地产公司最大的困难是缺钱,但直接加大对房地产的贷款比较危险,应该以刺激需求为突破口。
《安家》杂志伏生:目前的形势被很多媒体称作"房地产行业集体过冬",能否请潘总谈一下现在的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形势。
潘石屹:可以从统计数据上看到房地产行业的情况,以北京为例,今年9月份的成交量同比下滑了70%。
网友“认真做事”:网上关于以万科为首的"地产龙头齐发病危通知书"的消息很抓眼球,不是说万科通过率先降价回款顺利吗?
潘石屹:中国房地产整体形势不好,但上市公司要比非上市公司的情况好。在上市公司中,万科从各项指标来看是好的,万科公司领导人的担心、忧虑也很正常。但最先倒下的肯定不是万科。
SOHO的产品都是面向抗冲击能力强的中国本土公司
《京华时报》肖宾:老潘,经济大势如此之差,衰退之后紧接着就会是失业率的上升,这种情势下,您对商业地产的未来还会信心十足吗?
潘石屹:商业地产包括写字楼和商铺。经济衰退一定会影响到商业地产,但无论是SOHO中国的商铺还是写字楼,都面向中国本土的公司,市场中的中小型企业,租金成本相对还是比较低的,这些公司更灵活,对市场反应更灵敏,对冲击的抵抗能力也更强,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我们也看到一个趋势,有一些公司从五星级写字楼中搬到了我们的写字楼,以降低成本。这种趋势估计还会继续。
《第一财经日报》郝倩:SOHO公司对上海房地产市场是否了解,如果你们进入上海,如何保证能够在上海顺利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
潘石屹:我们公司非常关注上海市场,这也是我们应对经济危机,带领公司攀登制高点的其中一点。我们相信,我们的市场在上海也一定会有机会。
《京华时报》肖宾:本次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北京地区的商业是否产生显著的影响,北京商铺租金是否有下降的趋势,SOHO的运营是否因此感受到明显的压力?
潘石屹:从近半年的统计来看,SOHO公司开发的写字楼、商铺的租金价格都在上升。主要原因是这些项目越来越成熟,如建外SOHO,最后一期交付使用时,出租情况良好。也与产品改进有关,吸取了前几期经验,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让用户更方便了。(SOHO中国租务部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网友“明天的太阳”:老潘,SOHO近期是否需要融资?
潘石屹:SOHO中国目前现金状况很好,不需要融资。
《地产中国网》余钟斌:本次纳税百强发布,您到现场发言。SOHO中国历年来是诚信纳税户,去年全国房地产行业纳税增长是相当快的,主要是受益于去年高涨的楼市行情,但在今年的这种局势下,来年纳税是否令人极度堪忧?能否预测个下降的幅度?
潘石屹:我们从税务部门了解到,房地产的营业税在大幅下降。预计今年和明年房地产税收有大幅度下滑。
新浪房产贾春晖:《证券市场周刊》不久前有一个"地产公司过冬综合实力榜",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内地地产企业中排列第一名,想请您谈谈对这个榜的看法。
潘石屹:我没有看过这个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