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经济观察报
刘长杰 2008-10-26 发自沈阳
当我确切地知道,已经到了该和这份效力了三年又九个月的报纸说再见的时候,我就决定找一个窝儿,把自己在《经济观察报》做记者期间的所有文字,搬进去,锁起来。
这个过程颇像买房子,选择在哪个地点安个家,困扰了我近一个月。
2008年1月24日,我在价值中国网上发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及时性报道《东北高速背后的三股演义》,找个窝儿的问题也就此尘埃落定。
我从来没想过要写博客,而且也警惕博客群中的那些匿名客。有时候,看匿名客的哀叹与兴奋、忧伤与激情、撕咬与呻吟,就像看一幕幕的戏剧——一边沉浸在剧情中,一边却在猜想舞台上的男男女女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
价值中国网的实名制,吸引了我,理由有两个:第一,过去的新闻报道,都是实名的,放在这里,合群;第二,搜索个人姓名,即可直接找到个人网站,易于私人管理和交流使用。至于此后价值中国网老板林永青自己宣称此网的诸多优势,我听后只有一笑。
事实上,我来这里只为给自己的文字找一个安全实用的网络硬盘。基于这一点,直到今天,我在价值中国网从来不加入任何圈子,也不加任何人为关系好友,甚至不参与热文评论,而是一心一意地发帖。从1月24日《东北高速背后的三股演义》到10月26日的《吉林农行正式启动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9个月的时间里,我把221篇文字——191篇专栏文章和30篇职业日志,装进了自己的实名小屋。这其中,既有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的近200篇文章,也有发表在其它媒体上的文字。
写作此文,是给经济观察报的文字做个结。事实上,这些文字,只是通过网络搜索寻找到的全部,而不是我在经济观察报期间写作的全部;评估一下,丢失的文字约有十几篇,好在这些文字牵扯的记忆不多,报道的题材也不重要,因此即便心有不甘,但尚可放下。
2007年,我以资深记者的身份,加入章敬平领导下的机动记者部。这一年,总共做了34篇新闻报道(可能更多,但遗失),其中有6篇发表在经济观察报的头版头条,8篇发在版组头条。比较优秀的报道如下:
本溪猪蓝耳病扩散调查;5分钟洞穿辽宁福彩;西门子贿赂门松原案脉络;郝和平案 GE扮演了什么;本溪爆炸案:两分钟里发生了什么;郑筱萸案:行贿者能否逍遥法外;违规电厂今安在;新丰热电厂投产发电;吉林大学身陷债务漩涡;稀有金属主导权易手 中国战略矿产资源已告急;两会:中国没有悬念。
一年下来,半年精彩,半年郁闷。这其中,既有个人狭隘,更多人事掣肘。这也直接导致“机动部”这个在经济观察报三立三破的部门,最终历史重演。此后,章敬平离开到南方周末任首席记者;然后是我离开,到时代商报任特稿部主任;后来,是勾新雨离开,到投资者报任记者部主管。
从2008年元旦开始,到2月26日辞职,我只写了三篇报道:《东北高速背后的三股演义》,《大兴安岭的艰难时光》和《奶农张三的24小时》。尽管数量少,但作为机动部的记者,这三篇报道完全能够诠释我的价值。
屈指算来,离开经济观察报整整8个月了,这期间,我两度调整工作,现任时代商报新闻采访中心总监。然而在经济观察报三年又九个月的记者时光,不仅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从业时间最长的一份职业,也是我最有价值的一段人生经历;在尊重这份报纸一贯秉承的“理性,建设性”价值观的同时,我也深深感恩这份报纸曾经为我带来的蓬勃的成长动力。
离开后的这段日子,我仍然以特约记者的身份,为经济观察报做了四篇报道:《“沈阳突围专题报道”之王晓方:夺一条血路突围》,《两代富豪交棒 “荷兰村”走向终结》,《荷兰村6年不死秘诀》和《杨斌浮沉档案》。因为有了价值中国网这个窝儿,所以这些文字都被我及时贴在了职业日志上。
我和经济观察报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就像是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读大学,虽然离开了家,但我仍然是那张报纸下的蛋,而且偶尔我还会回去省亲。
再见了,经济观察报!
我的那些报社的好朋友们,江湖再见!
再见!经济观察报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