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与悲伤处理
-----心理咨询师与殡葬文化工作者的对话
说明:为记述的简便,殡葬文化工作者以下简称“文化”,心理咨询师简称“心理”。
文化:近年来,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型公墓里,新增添了一个服务项目,就是开设对顾客悲伤处理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丧属消除失去亲人的悲伤。作为一位执业心理咨询师,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心理:帮助来访者减轻进而消除悲伤是心理咨询的工作之一。公墓里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从积极的方面看,反映了这些公墓单位的领导人或经营者在服务意识层面上一个有一定深度的发展,使殡葬业的服务更加人性化,这无疑是殡葬业向更加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进步。但减轻或消除悲伤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需要公墓单位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需要延伸服务。
人家是如何在公墓里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的,这个我不清楚,也就无从发表个人意见,但从专业技术上讲,心理咨询业有一个特点叫做不求不助,也就是说,在悲伤者自身没有这种消除悲伤的主观心理需求时, 心理咨询师是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介入的。
如果丧属在公墓里进行安葬或祭拜的过程中发生悲伤过度的现象,这时最可靠和有效的是他亲人的安抚,而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充满理性或共情的协助。
同时,悲伤的解脱,也只有在清楚了它形成的原因之后,悲伤者在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之下,在自身中培养起了消除的愿望和力量之后,才可能逐步地得到部分和彻底的消除。心理咨询师无法让悲伤者迅速中止或消除哀伤,认识到心理咨询的这一特点,对开展这项服务工作是很重要的。
文化:据我所知, 上个世纪末,重庆市南山龙园筹建时,当时的南山龙园总经理曾对此有过探讨,其表现形式好象是开设这方面的电话热线,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重庆殡葬网》上不时转载的这方面的一些文章。《重庆殡葬网》作为一个民间网站,能这样做,我个人认为己经很不错了。
如果现在重庆有一个公墓单位也准备开设类似的服务项目,你能否在心理咨询师的选择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给我们一点指导。
心理:指导就不敢当了,不过,就我个人对这两个行业的了解,试提一点个人建议倒是可以的。
文化:谢谢!
心理:如果一定要心理咨询师在公墓里去现场从事这项工作的话,我认为,在心理咨询师的选择上应注意四个一点:年龄稍成熟一点,实践经验丰富一点,社会人文科学的素养深厚一点,人生感悟深刻一点。
文化:年龄成熟一点是否是指年龄稍大一点?
心理:对。公墓是生命后事安顿的场所,就最大的比例来看,是后代对前辈的安顿,落葬意味着生者与逝者最后的抉别,是仅次于火化场逝者入炉前的又一个悲伤的高峰点。对悲伤者而言,是一个回忆高度浓缩、集中爆发的渲泄高潮。按心理学的说法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激情。人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也是相应复杂的,其中或许有部分的表现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在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上不一定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相一致,甚至可能与之对立和冲突,在这高潮式的渲泄在具体表达方式的上往往是由悲伤者的个性、潜意识所左右的。这就需要年龄稍大一点的心理工作者犹如身受式的搀扶。生理年龄稍大一点的人生阅历相对丰富一些,对哀伤者的帮助可能会大一点。
文化:那么,“经验丰富一点”是否可以理解为是对“年龄成熟一点”的进一步的延伸或补充呢?
心理:严格说来,不能做这样简单的理解。专业知识不能代替实践经验, 生理年龄的大小也并不一定代表实践经验的多少。现在,中国心理学研究正蓬勃发展,从正规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研究生、以至博士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都很常见,他们在心理学的理论和专业水平上都很不错,但他们最需要的是实践经验的丰富。同样,年龄大并不意味从业经验的丰富。实践经验丰富与否与心理咨询师本人的人生经历、生活感悟、从业的时间、从业能力和从业态度都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从业时间比较长、个体咨询量比较大、年龄在40岁以上的相对适合一点。仅是个人看法。
文化:对你提出的“社会人文科学的素养深厚一点”的要求我是这样理解的:失去亲人的哀伤是人生最大的悲伤。要解脱这种哀伤,需要对求助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协助求助者坚定地树立或重建一个积极的同时也是他认可的生命观,并让这个生命观从心灵上支撑求助者实现哀伤的自我消除。
心理:对!很对!心理咨询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或消除烦恼、改善生活状态、解决遇到的危机、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的一种专业工作。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工具,它和其它任何工作一样,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强调心理咨询师无法迅速中止或解脱悲伤者的悲伤。如果公墓单位把墓园里时有发生的过度悲伤事件的中止和解除寄托在心理咨询师身上,起码我个人认为是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性的。即使在正式的咨询环境里,心理咨询工作所能做的正如中国现代心理学专家李子勋老师所说:“它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 ”。
一个人的生命观的形成一定与他所处的情境密切相关,也是他个人与身边的人际成员长期互动的结果。如果心理咨询师个人在生命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素养好一些,就可以从哀伤者认可的生死观中挖掘出更深一步的生死意义,陪伴求助者对生死问题进入哲学式或宗教式的思考之中,从而在求助者认可的生命观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减轻或消除哀伤,改善情绪状态,最终达到渡过这一情感难关的目的。如果心理咨询师个人这方面的素养不够深入和全面,就很容易用个人熟悉的一些观念强加给求助者,使求助者产生迷茫。如果心理咨询师强加给求助者某些观念与求助者有的观念不相容,甚至对立,处置不当引起辨论式的情况出现,那是很失败的。这时,能够平稳地中止咨询己是失败中的幸运。因此而激发求助者更大的哀伤甚至愤怒也是可能的,这就严重的事与愿违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本来就很特殊,在这种处理悲伤的咨询中,一定要有如履薄冰似的慎重、除遵循价值中立等的原则外,心理咨询师个人的生命文化素养真的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如果面对一个因坚信人死如灯灭观念而又对逝者寄与强烈的情感依赖而产生较重的悲伤的咨客,心理咨询师是用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还是根据汉民族主流的生死观去探求大我小我的关系,个体生命的消失与种族生命的延续更合适一些呢?答案应当是明确的。
文化:你讲得很有道理,使我想起了最近的一件事。我有一位朋友,兄妹四人,他在家中排行大。去年,他86岁的父亲去世,他代表其它三位在外地工作的兄妹,花了四万多块钱卖了一个墓。墓型选得很中式,材料也好,落葬也很顺利。他母亲已年过80,父亲去世以后他便把母亲接来他家住,他母亲平常话语不多,据说老父亲病重到去逝,他母亲好象哭都没哭过,可是,自从今年清明他母亲第一次上墓回家后就开始偷偷落泪,继而饭食减少。我这个朋友认为老父亲去世,母亲一时接受不了,便想尽一切办法去安慰。有一次,他劝得发慌就发点小脾气,他母亲哭着走了,他不知如何是好,担心又出事,来向我讨个主意。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后,问他母亲走的时候说点什么没有,他回想了一会说,好象说了句什么也不会宽恕之类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我和他共同回忆了他父亲落葬当日除了他家几兄妹和亲戚外,其它一些他父亲生前友人在父亲墓前做的一些事。经过回忆分析,我认为他父母晚年信奉了天主教,母亲这次扫墓是第一次看到墓,一定是对墓有什么看法又不好说,只好私下生气,他半信半疑。
于是,我俩赶到他母亲家中,仔细了解他们父母晚年的精神生活,果不出料,他母亲终于告诉我们,他们老两口己信教多年,且十分虔诚,,老头子去世后儿女花了这么多钱买个墓,但就是这个墓的样子不能让老头子的灵魂升入天堂,她又不敢给儿女说,怕他们说信迷信,又怕再给儿女添麻烦。不说嘛,老头子的灵魂升不到天堂,会恨她;而且这是个双人墓,今后自己也无法升入天堂与老头子团聚,故此她心中充满了痛苦,说话之间,可以说是老泪纵横。
事因清楚了,我立即提出,在不打扰老父亲安息的前提下,将原墓顶的龙凤呈祥图改刻为天主教的十字架;再在寿箱装饰盖上撰刻一篇祈祷文,并承诺三天后再接老母亲去看。过了三天,这个朋友带着他母亲和母亲的几个教友去了墓地。他们不烧香,不磕头,几束鲜花,几首赞美诗,颂扬主的恩赐,祝福老头子升入天堂,也很神圣。从此,他母亲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他也后悔自己平时对父母这方面的事情关心太少,差点敬孝不成反不孝。
心理:这位母亲的悲伤应当是儿女亲情与自身信仰之间的冲突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解决所造成的,如不及时解决是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幸好有你这样一位朋友,否则不会这么快的彻底解决。看得出来,你也是个很敬业的人。
文化:从业15年来,我越来越体会到做好公墓业的服务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作为一个从业者,除了要有达观的心态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外,自身的社会人文知识的修养真是十分重要的, 否则无从谈敬业二字。有些时候,往往一个顾客的服务过程结束以后,顾客和从业者都有种说不清的遗憾,仔细想想,我们的功力不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多数顾客毕竟不专业。毕竟生死事大,不专业就造不善业,岂敢不敬业。
心理:是啊,世上百业,各有专攻,从事与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的工作的人更需要格外的敏感和细心。著名作家毕淑敏有一部叫《女心理师》的小说,不知你读过没有,其中也有涉及你们行业的案例,很精彩。
有机会我们再聊,好吗?
文化:好的,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