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庸置疑,我国的管理是落后的.而落后的根源又在于一种不知于什么年代形成的观念:忽视管理,轻视管理者.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仍未全面解冻.
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三大动力源是科学、技术和管理.而在规模经济的时代,管理尤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地位.早在我国推行现代化伊始,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搞了一个调查报告给美国国务院,其中提到"中国搞现代化的计划是否成功,就要看中国人是否有能力来加强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投资效果".
对一个大型企业来说讲,管理的水平无疑是企业是否发展良好的标志和保证.从宏观经济方面看,如何确定最佳的生产力布局?如何科学地论证投资方向?从微观经济方面看,如何形成科学的组织结构?如何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和管理息息相关的.而且管理是否科学化已成为一个企业能否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生存的决定因素.1959年美国曾对破产企业进行了调查,破产的原因91.4%是经济管理问题.
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管理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二是如何调整生产关系,前者强调对物的管理,后者着重调动人的积极性。无论是古典管理学派、行为学学派还是管理科学学派都是围绕这两个因素作研究的。
如何才能使管理科学化?我们无须去迷信与拘囿于哪一种理论,只要我们以管理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作为主旨,借鉴老经验,接纳新科学,就能形成我们自己独有的科学管理模式。
古典管理学派的后继者厄威克曾提出过适用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1)所有组织应表现出同一目标的目标原则;2)权力和组织相符的相符原则;3)上级对下级具绝对性职责的职责原则;4)组织层次原则;5)上级直辖人员不超过5-6人的控制广度原则;6)专业化原则;7)协调原则;8)每项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明确性原则。这些原则同样适用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尤其是我们的组织构建。
但是这种古典管理学派在人与物、技术、组织之间,突出技术、重视组织,而忽视了对人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增加,新一代企业员工的需要、期望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行为——动机——需要三者的关系来研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行为科学早期代表美籍澳大利亚人梅奥提出过三条原理:1)企业员工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即社会人,除金钱外,还有社会、心理需求,如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被人尊重等,因此应从社会心理方面鼓励提高劳动生产率;2)除正式组织外,企业中还应形成一些“非正式组织”,即并无规章制度约束,由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因共同情感形成并以惯例相约束的非正式团体,这种非正式组织对生产率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以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这三条原理对我们进行企业管理无疑颇有启迪。
随着科学的发展,专家们试图用数学模型来量化管理过程,虽然这遇到了企业行为很难归结为数学模型的困难,但这种新思维无疑推进了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企业的管理能否科学化,最后的关键还是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者。如果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既是管理者,又是领袖,那就能使管理升华,形成一种独特的管理魅力,这是管理科学化的极境——诗的境界。南加利福利亚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的沃伦·本尼斯说:“管理人员的目的是把事情办妥,领袖人物的目标是则是去做应该做的事”。美国前总统又在此基础上说:“经理考虑的是今天和明天,领袖必须考虑后天。经理代表一个过程,领袖代表历史的方向。”
来源: www.tipall.com/blog 作者: 【许子枋】
管理科学化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