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启动了思维意识的文化解放


从表象和具象看,我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是从农村改革开始并顺延到城市,并逐渐形成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的滔滔洪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笔者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实际是从包括思维、意识、精神在内的文化开始的。实践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思想意识的大解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等等,已经预示着中国思维观念、思想意识这些文化范畴的变革开始,也预示着围绕着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的文化的社会文化的春天的开始。 

改革开放启动了“思维意识”的文化解放

 

艾君/文

 

在任何社会变革和风云变化中,实际上首先启动和变革的都是“文化”,笔者指的是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思维在内的“大文化”。

从表象和具象看,我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是从农村改革开始并顺延到城市,并逐渐形成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的滔滔洪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实际是从包括思维、意识、精神在内的文化开始的。实践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思想意识的大解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等等,已经预示着中国思维观念、思想意识这些文化范畴的变革开始,也预示着围绕着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的文化的社会文化的春天的开始。

“文革十年”是从文化入手的,是对传统文化的革命。这十年,压制和束缚了以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将文化固定为单一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带了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因此叫它“文化大革命”或者是“十年浩劫”。

粉碎“四人帮”后,文化领域从思维、意识、精神在内的变革已经酝酿、萌芽并开始复苏,预示着文化的春天即将到来,也预示着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崭新的时代。

我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利用“文革”十年的反作用所带来的巨大动能,因势利导,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措施。邓小平在1978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强调:“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133页)。

从邓小平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强调的“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性,他的理念里贯穿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精神文化思维的哲理性和时代性。这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效用非常大的原则,是改革完全不受任何既定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的束缚的文化观念行为的大变革。

改革始于1978年的我国农村。为何会选择农村呢?笔者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历来是难点也是重点,农村问题解决好了自然对社会发展变革有促进作用;另外,当时我国农村农民文盲和半文盲还很普遍,意识比较单一、思维比较单纯,改变起来比较容易;此外,当时我国农村的确很贫穷,农民温饱问题严重,农民有盼望吃饭的呼声。可见,农村的现实问题,居民结构问题,意识文化问题,或许是促成了1978年我国农村序幕的拉开。

农村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民自主权的扩大根本改变了整个农村的面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但解决了最重要的温饱问题,而且带动了副业和农村工业,推动了市场经济。接着,经济特区出现了,沿海城市开放了。1984年改革的方向逐渐向城市这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地带转移,价格改革实行了。1985年9月第七个五年计划里,更强调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而搞活企业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些改革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出现。

从农村意识的改变带来的改革成效之后,改革的脚步迈向了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思维意识逐渐迈入了法治思想,理性的经济思维取代了政治思维,全民的价值取向也从政治转到赚钱搞经济上来了。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可以看出,文化理念和思维意识的创新带来了一个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崭新的时代。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走过的30年的辉煌历程中,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我们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了调整,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丰富了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这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了基本的战略框架。

三十年来,我们在文化战略上,修正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再次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这一战略理念。我们在思维意识上,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 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我们在社会发展目标和行为准则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奔小康”、“新农村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的‘三个面向’”,“新闻的‘三贴近’”, “新的文化发展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谐文化”等等。

以上这些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每一次变革的号角,它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也促进了社会意识的大变革;推动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和国家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中国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也带来了改革开放后文化园地展现出的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思想意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思维在内的“大文化”的革命和变革,就很难保证改革开放思想的实施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和落实。“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创举和理念的推广,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也可以理解为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但这场革命,对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思维”在内的冲击,其发展预示着不可能一帆风顺。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最难的不是干劲和做法,关键是思维意识的改变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从重“政治思想”到重“市场经济”,从“越穷越光荣”到“致富光荣”等,这些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这些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对社会人的思维、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进行了一次大的洗礼。

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不仅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各各方面发生了巨变,而且也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可喜变化。

无论从文学、戏剧、曲艺、书画、民间艺术、影视等领域出现的创作活跃,成就斐然看,还是从公众对文学的认可和得到共鸣看,都为改革开放的发展注入了“改变意识、转变思想、尊重科学、讴歌时代”的活力,带给了人们思维和意识革命的强劲东风。

意识的革命,观念的转变,也为文化市场带来和空前的繁荣。“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百花金鸡奖”、“茅盾文学奖”、“春晚”、“歌手大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同时,伴着改革的东风,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在形成,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可喜的变化,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据资料显示,仅仅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比重2.45%。一批新兴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动漫、网络游戏等新的文化业态发展迅速。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迈上新台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和工作体系。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新闻出版业日益焕发勃勃生机。1978年,我国有105家出版社,而目前我国拥有出版社近600家;1978年,我国只有186种报纸,如今却有报纸近2000种;1978年,我国有930种期刊,如今这个数字变为9000多种……这只是我国新闻出版业30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缩影。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在体制改革、法律制度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辉煌成就。(艾君/文2008年11月12日于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