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第8节:语言文字


 

 
 
 
第八节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文化性质产生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哲学,产生在距今最少七千多年以前的历史上,而中国文字的产生,距现在大致为六千年左右。因此,这种哲学想就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字,而文字又反过来对语言产生影响。如此,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上,处处都在闪烁着中国古典哲学博精深的特点。因此,中文也就成为世界上现存使用最久、最优的一种文字。而语言文字,则又直接影响民族的思想精神,这是一个毋庸质疑的历史事实。此处,我们就对中国的语言文字,从文字特点分析入手,谈一下中国语言文字的具体优秀之处。
 
(一)道学专用字词
本书在第一章解“道”名、明“道德”,第二章浅议伏牺八卦、以及《易》名三义等小节中,说到了“道德”、“教学”、“八卦”、“易”等一些字、词的产生,对“道学”、“道理”、“论道”、“悟道”、“道法”、“阴阳”、“太极”、“两仪”等词作了浅释。因为此节不是对中国文字进行专门性的研究,而是讨论中国文字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道学思想理论深刻影响的问题,所以,原先举过的字例足以说明问题,此就不再继续繁举字例。
 
(二)文以载道
正由于中国文字产生于中国古典哲学之后,它的产生过程直接受到了哲学思想的指导与影响,所以,中文中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大量的哲学涵义,这也就人们常说的“文以载道”问题。不过“文以载道”之言,重在指文章。故,此处换一个字,言之以“文字载道”或更确切一点。举例而言:
 
中国的古典哲学,是将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个方面合为一个哲学理论整体,综合而论,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字的创造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出来。像“天”字之造,就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甲骨文中,“天”字上边的一划,并不是现在的一平划,而是一个穹窿之状的示意图“ ”,以此代表所要表达的字义“天”。又在天空之下画出一个正面站立着的人形“ ”,以“天”、“人”相合“ ”的图形为“天”字,也有刻作“ ”形的,“ ”是“口”字,代指称谓,意为“人”之上空谓“天”;
 
“立”字,是画“人”站立于大地上的形状“ ”,人脚之下的一画代表大地,这是要说明,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站立起来。而通过“天”与“立”字之造,又反映出了作为“人”,就是要“顶天立地”;
 
“五”字,甲骨文中的形状为“ ”,上边的一画是“天”,下边的一画是“地”,中间的“ ”正是八卦中“爻”字的一半,爻字原来也只是一个单“ ”,它的原义就是阴阳相交的意思。“五”字之造就是说:只有天地阴阳相交,才会有五谷的生长。在这一点上许慎关于“五”的解释是正确的:“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对于阴阳平衡、守恒规律特别重视陈述与应用,这就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贵中、贵正,守中道即为“功庸”,故以中正之“中”加功庸之“庸”相联为词,称“中庸”。中医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调理人体内各个脏腑中阴阳物质、功能方面的平衡、守恒,认为阴阳失衡必病,阴阳离决乃死。所以在造公正的“公”字中,就先画出个一分为二的平衡图形“ ”,然后再往下边加上一个“口”字,表示这是对事物现象上的一种称谓:“ ”。在中文里,加“口”以示称谓,以表声音的字极多,很多都是运用哲理性思维的会义字。如画鸡加口为鸣字“ ”;画一只耳朵之形加上口字“ ”,为听(听)字;画以人形而又主要突出“耳朵”注意听取别人“口中”的不同意见:“ ”,就是圣(圣)人的圣字;五字之下加口,就表示自称“吾”……
 
同样,以表示公平、均匀地一分为二之形“ ”加“刀”字“ ”就是平分的“ ”字。汉人许慎不知此理,对“公”字释曰“平分也”,解“分”为“别也”,同时又误信韩非的附会之说,说甚么“公”字“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殊不知公字之造从口不从厶,改口为厶,乃为后起,实为书写方便而生。同时,在中国的古文字中,根本就没有一个“厶”字,而只有“ ”、“ ”、“ ”,也根不作“私”字解释与使用,所以,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一书中,批评韩非之说为“杜撰”,是有根据的。
 
中国道学的一切理论,都是从客观自然规律的存在与体现中得出的,道理法于自然规律,是一种自然辨证法。就连“法”字之造,以及其涵义都是如此。“法”字,在甲骨文中为“ ”形,其表意为“鹿”能利用“水”的浮力而游于水面,加口以示此字并非就鹿之游于水而言,而是以此引伸出的一种法则性称谓。所以,在甲骨文中,也换“口”为“曰”,刻作“ ”形。发展到金文阶段,大约是怕人误以“鹿”之浮“水”作解,就又加上了一个人形,变成“ ”,繁体字原作“灋”,后简化书作“法”。轩辕黄帝关于“道生法”的法哲学观点,在“法”字的创造、演变、示意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许慎不知此理,对法字的解释是不确当的。
 
正是由于中文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和形成的,所以,中文文字的本身,在形音、示意、表义方面,就包涵了哲理,文中有道,文字载道。
 
(三)极具规律性
中国文字的创造,正因为是在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理论真接指导下产生的,所以哲学理论重视客观自然规律的特点,又就影响到了中文极具规律性。这就是先造出若干最直接、最形象、形音示义明白而又笔画简单的单字,以其为基础再作两个字、三个字合体的方法造出新字来,这就像以阴阳符号先组成八经卦,再用八经卦作八八相重而生六十四别卦的方法是一样的。如以“女”字为偏旁,加“且”为“姐”。加“良”为“娘”。加“马”读“妈”。加“古”为“姑”。加“夷”为“姨”。加上“由”、“里”便有了“妯”、“娌”之称的字……这样,一看就明白,它都属于对不同血缘亲情关系女性的称呼。这种规律在偏旁部首的运用上是极其突出的。
 
(四)语言中充满了哲理典故
由于道学既深刻地影响了中文的产生和发展,又对中国的语言进行了长期的历史浸润,中文语言中就不断地产生了极富哲理性的成语典故,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丰富,这又就使得语言发生一种哲学性质的自然体现,用语言简意赅,极富哲理,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其语如:天从人愿,天高地厚,天经地义,天时地利,政通人和;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阴阳相合,刚柔相济,文武并行,持之以恒,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阴差阳错,阴阳不测,变恒过度,过极失当,物极必反,反其道而行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同道合,顺天应人,天下为公,举贤任能,名正言顺。积善有庆,积恶有殃。去私立公,否极泰来,自强不息……举凡这些成语的使用,不仅表达思想极具哲理,极有语意的深刻性,而且能够作到以极简练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哲理性思想精神。
 
(五)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
早在五六千年的历史上,是不可能采取拼音方法,创造出少量字母作音符,用拼音方法表达语义、记录语言、思想的,因为在那样的历史上,用拼音之法在记录语言上,就客观上比记单字构成的语言,要增加数倍的记录载体;再就是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历史上,用拼音表达语言、思想,就极容易造成因方言的不同而形成思想沟通上的障碍,这在国土面积广大的一个国度里是行不通的。而只有采取创造一字一音、一义的办法,先造出一个个的单字,再用单字组词以表达语意之法。比较而言,当初这可能是一个“笨”办法,因为这在创造有形实物之指的文字时好办,而要创造出表达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用字,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因为这在字形的设计上就不好办。但是,正因为有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的指导,这就如我们先前举过的例子一样,这类困难都迎刃而解,表义抽象的字借助有形物之指的单字,偏旁,用形音、示义之法,都能一个个造出来。不仅如此,而且中文能够作到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不断造出新字来使用,如:氢、氮、氖、氩、铀、钴、钛等等。
 
这种基本上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文字,在长达五六千年的历史上,反过来又对使用此种文字的语言,产生了因果性的深刻影响,使其具有鲜明的国家(地域)、民族性质的语言特点:
 
⑴ 每个语音的音节都有固定不变的声调,包括其发音方法及音调的抑、扬、顿、挫、轻、重、长、短。
 
⑵ 单音节词根占词语的全部,至少是绝大部分。这是由单音字组词表达语言、语义的直接结果。
 
⑶ 前两个原因,事实上又决定了这种语言必然要以语序、虚词作为表达语法意义上的重要手段。
 
⑷ 为了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创造出相当多的表示事物类别量词,是此种语言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如数学方面的个、十、百、千、万、亿……
 
正是由于中文语言有了这些特点,它就又极其深刻地影响到了文化艺术具有独特性,也就是中国文化艺术上的民族特点。
 
(六)中国文字对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
 
⑴ 书法艺术
由于中文是用简练的线条画,构成极其形象、生动、传神的图案画为一个个的单字,所以,每个字就是一幅很有意思的小画:山、水、林、田、路、人物、花鸟、鱼虫,应有尽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又经历了很多阶段的字体变化:甲骨文、金石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都各有其鲜明特点。再加上用中国的毛笔、宣纸书写,更兼以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布以疏密,色见浓淡,笔用干湿,字间大小,运用笔法或飘逸洒脱,或伟岸峻拔,或稚嫩笨拙,或清新秀丽,又有不同风格的篆刻朱红大小印章作恰到好处的点缀,就形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富文化气息的艺术品。然无中文则无此书法艺术。
 
⑵ 诗词歌赋
正因为中文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读音,独立的字义,四声之中的每一声韵之字,都有极其丰富的事物、名称、颜色、数字、情感、行为、思想、形容等繁多的用字。如此,以字组词,或成语、或典故、或动、或静、或虚、或实,变化万端、表达功能极强。这就客观上给诗、词、歌、赋、楹联、戏曲等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语言文字上的得天独厚条件,使之在吟、诵、歌唱中,达到了语句精练,感情充沛,合辙押韵,工整对仗,抑、扬、顿、挫,节奏感极强,可婉转流畅,可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使中国的诗、词、歌、赋、戏剧、曲艺等,相继得到发展、繁荣、完善、提高,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种类的根本原因。
 
⑶ 历史文化考据
中国的语言、文字,两者之间互为影响,伴随着五千多年来的社会历史进步,就会自然而然地不断淘汰一些原有的语言、文字,而增加表达新生事物的文字,以与时代性事物、称谓、生产、生活、语言、风俗同步,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与时偕行”的,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它既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又不固守历史不变。它既不断接爱新生、新鲜、外部事物,但又不失历史之根。所以,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化的源流史。如此,中文就有了世界其它拼音文字都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考古。通过对中国古文字的历史研究,就可以弥补史料记载上的许多不足之处,而且反映历史事物最为忠实可靠,没有人为地篡改历史、隐瞒历史、遗忘历史的任何成份。所以,中国语言、文字六千年以来的演变史,就是中国六千年历史的一部大百科全书。由此,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历史本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术性、专业性、科学性很强、意义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的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化民族灵魂。20世纪之初,中国有一些大人先生们,掀起一股彻底批判、否定中华文化的“伟大”浪潮,主张中华文化要“全盘西化”,并说彻底废除中国文字,在消灭中华文化之中,“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此后,便为彻底废除中文走拼音化道路作积极的准备工作……这一类口号、主张,听起来倒是挺“革命”且很“彻底”的,但事实上则是一种无知、愚蠢的主张。是毁我中华、灭我民族的主张!试想,现在有许多人就不认识繁体中文,为作好历史文化传承,对一些古籍只好出版繁、简两种字体的对照读本。真正彻底废除中文之后,还能有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作品么?还能有中国众多极富民族特点的文化艺术么?还能有历史文化的传承么?失去了中华文化这个历史之根,民族精神又由何依存?一个失去了自己民族历史、文字、文化等民族特点、以及民族精的民族,又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正确地看待民族历史,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发扬优良的民族精神,以达到中华民族实现历史性复兴方面,这些都值得我们重新思索,以有一个基本上正确的思想,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