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不愿意打虎


                  徐冰《真实之井》

 

武松不愿意打虎

 

    周末马上结束了,出去腐败的朋友和在家享乐的兄弟都快乐够了吧,下面咱又要读书啦。

    据英国《每日电讯》11月19日报道,波兰外交部长拉德克·斯考斯基日前嘲笑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戏称奥巴马的祖父属食人族,曾吃过一名波兰传教士。孔和尚曾经戏称奥巴马为“熬爸妈”,只是个文字游戏,并无言外的不尊,没想到这位仁兄的祖上竟然真的熬过人家的爸妈也。

    而在19号这一天,孔和尚去海峡卫视做了两期“大家茶馆”,谈“山寨百家讲坛”和“中餐申遗”问题。我对山寨讲坛表达了积极的支持,称寨主为“韩壮士”,因为央视的百家讲坛对于学院来说,也是“山寨”。山寨的存在,是对统治秩序的挑战,说明统治秩序出了问题。假如当年国民党执政为民的话,共产党就不会搞山寨了。搞了山寨而且能够成功,就说明正统已经统不下去了。“中餐”申遗则要吸取韩国泡菜和跆拳道的教训,可以争取申遗的保护利益,但是不能使我们的技艺僵化凝固,从而被整成真正的“遗产”。其实翻译成“遗产”本来就有问题,总让人联想到灭绝。日本韩国都叫“文化财”,我们翻译成“文化财产”就行了。

    步非烟也是嘉宾,送我刚出的《彼岸天都》。今天一边看《暗算》一边读,感叹其文字之华美,知识之渊懿,结构之细巧,真乃80后作家中第一人也。

    10月份的现代文学理事会上,主办方河北大学给代表们分发了他们几位学者的著作,有田建民的《文坛热点问题透析》,阎浩岗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概览》,陈黎明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小说》,常彬的《中国女性话语流变》。在会议期间翻阅了一遍,其中常彬的书已经看过,她是程文超的博士,杨义的博士后,一直在作女性。陈黎明就是到北京来接我们的会务负责人。最好的是刘玉凯老师的《破解鲁迅》,虽是文章集合,但篇篇尽显功力,材料与学术激情融为一体。

    《红豆》08年9期推出的小说家是赵本夫。赵是当代资深作家了,80年代《卖驴》等作品我很喜欢,近年的《天下无贼》也很棒。11期推出“中国散文新实力25家”,我多数都不熟悉。其中的塞壬,是刚获得《人民文学》奖的,我作为评委,为她宣读的颁奖词。她的获奖散文《转身》写的是钢材料场的一段爱情,其中有句话写得很好:“没有表达的爱情是最美的爱情。”代表散文获奖者发言的是张悦然。获奖诗歌是商泽军的《奥运中国》和阿门的《中年心迹》。出人意料的是,阿门的作品不仅是从自然来稿中选出发表的,而且他是一个失聪者,也是一个打工者。他的发言很感人,令人感觉到这不愧是“人民文学奖”。

    《上海鲁迅研究》08年夏季号开篇悼念了王元化和贾植芳先生。后面有一篇文章《大侠为何赶走了阿Q》,是批判北京语文教材“用金庸代替了鲁迅”的。作者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是所依据的事实却是不存在的,根据媒体的报道来写学术文章,未免太轻率了。北京没有任何一本教材“用金庸取代鲁迅”。这个谣言当时就被澄清,而且以后多次澄清,可惜文章的作者都没有看到。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语文界的了解非常有限,连教材也没有拿来翻翻,对新闻媒体的了解也十分天真,只是怀着对鲁迅的热爱来“挺枪跃马”,却恰恰中了鲁迅最蔑视的“无物之阵”的诡计也。秋季号里颇多佳篇。葛涛谈《域外小说集》的存世数量,让我长了知识。古远清《李敖信口开河诬陷鲁迅》写得要言不烦。李敖为达到政治目的,经常不读书就猛下断语,有时候蒙对了,有时候则错得可笑。现代文学界的学者都懒得搭理李敖,一直也没人批评他,因为李敖毕竟是个反专制反欺骗的文化战士,左手打国民党,右手打民进党,值得尊敬。不过李敖关于鲁迅的错误言论流传很广,所以驳斥一下也是必要的。

    刘诚的长诗《命运九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08年3月版。该作品从80年开始写作,历经20年写完,得到了不少赞誉,我读后也很钦佩,是典型的80年代激情,可惜当下的中国不是诗歌的时代,由此更能体会诗人的一腔孤愤。刘诚主编的两卷《第三极》,发表了他写的《第三极文学运动宣言》,呼吁神性写作,也整得挺有分量。

    宋庄水墨同盟第二届名家邀请展,结集出版的《墨缘》,湖南美术出版社07年11月版,非常厚重。美术理论家刘骁纯写的序,我们曾经一起去过德国。近年来跟美术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莫非上帝是在诱导我50岁以后当个书画家?

    桌子上积压着几本杂志。一本《中国老年》07年6期,里面有两篇文章被我划出标记。一篇采访高岗夫人李力群的文章。1940年元旦,是毛泽东亲自安排只有18岁的她跟高岗结婚的,请他们吃鸡蛋炒辣椒和小米饭,毛对她说“高岗是陕北领袖,不仅陕北人,我们很多人包括我都要向他学习。”高岗自杀后,李力群和孩子没有受到歧视,照常上班上学。后来受到审查和去五七干校,都跟高岗无关,而是因为小说《刘志丹》等原因。文革中,李力群继续当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如今老人将近90岁了,却被开发商逼迫拆迁。她拿出物权法来据理力争,但是人家给她停了水,断了电。她只好跑到毛主席纪念堂哭诉一番后,等着自己最后的命运。这个革命了一辈子的老人现在唯一的愿望是:“我只想有一个安稳的家。”另一篇是《93岁演电影,一个世纪老人剃刀下的生命传奇》,写《剃头匠》的主演靖奎老人的。我非常喜欢那部电影,拍出了生命的原汁原味。其实我的工作也是个“剃头匠”,我跟靖奎老爷爷一样,都是想让人们活得干净、体面、安详、尊贵。

   《中国青年》08年22期发表孔庆东《福寿双全智慧深》,即《聂荣臻元帅的情缘》。配的照片很传神。

    收到《中华辞赋》第五期,才知道有个“中国碑赋文化工程院”的组织,注册在香港。叶选平给刊物题了“古韵新声”。里边有魏明伦等人的大作。

    《中国社会报》“社会周末”11月14日登载了孔庆东《骆驼祥子与围棋》,注明摘自《知识窗》08年11期,但是本人尚未收到《知识窗》也。同期刊载的铁凝《与陌生人交流》和梁羽生《闲话打油诗》均写得不错。

    《国外理论动态》08年11期希腊学者写的《美国外交政策:从武装的人道主义到先发制人的战争》概括得很精辟。法国著名政治理论家巴迪乌的《一分为二》从列宁和毛泽东的思想出发,探讨了民主与专政等一系列问题。在谈到文化大革命时,他指出:“今天,在那些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奴颜婢膝的人中间,流行的观点是把这个史无前例的历史事件看作是血腥的、野蛮的权力斗争”,然后,巴迪乌对这种荒谬无知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段宝林老师赠我一本他参与翻译的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华中师大出版社08年新版。此书86年民间文艺出版社曾经出过,我藏有那个版本。这个新版是全译本。该书对我研究中国叙事类文学帮助很大,但是也冲淡了我的小说创作热情,因为知道了天下所有的故事一共就是那么多的类型,作家苦心孤诣写来写去,而遇到我这样的学者,几眼就看透了。所以,还是写杂文更加博大精深,更加自主创新也。

    《当代文坛》08年6期首篇是孟繁华的《总体性的幽灵与被“复兴”的传统》,谈当下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记忆与中国经验,很有启发。

    《文化中山》08年10期何祥文的《中山装:能否胜任21世纪的华人礼服》写得很有学问。

    香港传真63期是熊向晖的后代、原新华社领导熊蕾写的《华叶结盟》,我已经在网上看过了。该文根据父亲的日记等材料和亲身经历,讲述了在毛泽东逝世之前,叶剑英元帅就与华国锋彼此沟通,要共同对付四人帮。毛一逝世,叶和华就准备好跟四人帮翻脸了。逮捕了四人帮后,熊向晖希望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叶帅同意,但是说:“小平这个人哪,不甘寂寞,擅权,他一出来就会喧宾夺主,就显不出华主席来了。”叶帅决定让邓晚一点出来。可见一切都在叶的掌控之中,真不愧是“军机元帅”也。

    香港传真第80期是张承志的《赤军的女儿》,读得我非常感动。张承志是真正为人类写作的作家,他像鲁迅一样,担负着整个中华民族和整个亚洲的苦难。能够理解他的人非常少,但他似乎毫不在意。《现代语文》08年22期上王銮《张承志小说的救赎路线》写得很有新意。

    《南方文坛》08年6期张莉的《三个文艺女性,一场时代爱情》,比较了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和王安忆的《我爱比尔》,剖析得相当细致,解读得很有道理。批评家专栏推出的新锐批评家是复旦大学的金理,一位80后的博士生。看来“80后”很快将不再是年轻幼稚的代名词了。

    在乌有之乡召开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帆教授发言提出,改革前经济发展的年平均速度是7.4%,改革后30年年平均发展速度是9.8%。怎样看待这两个数字的内涵?改革之后年平均GDP增长9.8%,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和港台投资经济,也算入了国内经济总量,利润却被人家拿走了。改革后的年平均9.8%的增长,还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代价。这些,是与改革前不可同日而语的。从分配角度来看,改革前年平均7.4%的增长,均为人民群众所享,或者为民族的子孙后代创下积累,而改革后每年9.8%的增长成果,却大多被少数人装进腰包。

    原中组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张全景同志最后发言。他指出,总结改革开放30年要坚持两点论,既要肯定改革以来的成绩,又不能因成绩而掩盖问题,不能把对改革提出问题的同志说成反对改革;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总结改革30年的经验,不唯上、不唯书;要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要正确处理改革前29年和改革后30年的关系,不允许对改革前29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妖魔化。

    29岁的中国大陆男子林孙富花费3万人民币偷渡到台湾,却找不到工作,在街头流浪5天受不了,16日向警方自首,请求送他回家乡福建。他说,没想到台湾景气这么差,工厂、餐厅都说没钱用他。这次来台真的血本无归,回乡还要被罚款、坐牢。

    河北朋友阿鹏来信曰:

    庆东老师:又见老师大作,呵斥宵小,痛快淋漓!从老师身上真切感受到了一种正气和“侠”风!好!记得小时候政治老师讲课,对“英雄决定历史”持否定态度,不过,有时看来,英雄人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历史。您不仅是读者思想上的老师,更是一位睥睨天下的“大侠”和嫉恶如仇的斗士!关于梁漱溟的文章,我感受最大的是您能摆脱自身所处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局限性,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当真难能而可贵!以上都是我的直观感觉,不对之处,老师海涵。老师保重身体,期待老师下一部大作!

    孔和尚回信曰:“多谢阿鹏夸奖。其实我是不愿意当什么英雄的,最喜欢清闲无事,自由自在,正如武松从来没想过要打虎,但是老虎逼到眼前,也只好打了。”

 

本期博客思考题:

 

1、 武松打死的是只什么虎?

2、 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硬通货吗?

3、 你最喜欢“山寨”版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