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读三中全会关于扶贫开发的论述(下)


 

[原创]解读三中全会关于扶贫开发的论述(下)
王思铁/
 
五、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就是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对这一问题,扶贫开发20多年来都在讲,但是,这次三中全会提得更明确和强调也更突出。多年扶贫开发的实践证明:穷人最缺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能力;农村贫困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贫困人口缺乏相应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就是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获取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重点体现在贫困妇女自我发展能力、贫困人口文化与生计能力、社区资源获取能力以及基层组织管理能力。扶贫开发的对象在由绝对贫困人口转到低收入人口以后,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意义十分重大,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作支撑。比如,劳务扶贫就应当改为能力扶贫。再说发展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除了培训明白人,还要抓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扶贫。
“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这是民政部门的低保范围。那么,对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没有丧失的贫困人口呢,我们知道他们的温饱由民政部门采用低保方式来解决,那么,他们的发展问题由谁解决?这就是说,吃低保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仍然是扶贫开发的对象,扶贫开发部门还是要管。只是管的目标和方法不同。也就是说,对这部分人口,扶贫开发部门重点是管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收入。这也是扶贫开发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这样来看,扶贫开发部门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这一工作重点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所有低收入贫困人口,一个是有劳动能力的绝对贫困人口。总的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
六、突出区域扶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这是沿用十七大的提法。这次再提,是强调。“发展扶持”,不仅是一个扶贫开发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即是一个落后地区的全方位的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通过加大中央财政中扶贫开发的投入,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另一个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再一个是加大中央对这些地区的发展投入来解决,就是国家的发展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向这些地区倾斜。这是扶持贫困地区或是落后地区的问题。扶贫开发在其中可以起作用,但是,起不到主导或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地区,往往是人穷财政也穷,因此,可以通过实施“大扶贫战略”来发挥作用。虽然如此,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逐步缩小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是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扶贫开发不仅要关注低收入贫困人口,要关注有劳动能力的绝对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也要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
七、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全方位的社会扶贫问题。这包含了三层意思,即一层是党政机关的定点扶贫;二层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扶贫协作;三层是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一项基本方针,今后还要继续加强。社会扶贫中,首先要强调党政机关的表率作用、带头作用。中央、国家机关的定点扶贫要继续加强,省、市、县、乡各级党政机关的定点扶贫也要加强。这既是扶贫开发的需要,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既要强调协作更要强调扶贫。这是贯彻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客观要求。其他社会各界的扶贫也应继续广泛开展。特别要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党政机关带头、东西对口协作、社会各界参与的大格局、新局面。
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过去,我们在反贫困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多是我们引进别国或是国际民间组织的资金、理念与扶贫模式。比如世行的秦巴扶贫、英国等国际组织的民间资金;世行的参与式扶贫,孟加拉的小额信贷等。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快,2007年已是世界前四位,今年可能进入世界第三位。我国已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国际资金扶贫已经失去意义。再说,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探索奠定了一套扶贫的理念、模式。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成立为标志,我国已经开始向国际输出扶贫理念、模式和扶贫资金。今后在扶贫领域的国际和区域合作,要致力于建设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机制、建立更加广泛的反贫困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探讨解决当前减贫过程中出现的金融危机、灾害、粮食价格上涨过快等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