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孟建柱解决综治问题的“20字”理念


    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中央综治委副主任孟建柱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民生为重、整合力量、方便群众的理念,逐步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密切配合的有效工作平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解决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类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8年11月24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党和国家、各地党委政府一直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始终把解决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类问题,摆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但是,一些地方,在抓综治问题时,方法简单、工作粗暴,不但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反而使问题累积、矛盾激化,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孟建柱在江苏调研时所强调的“20字”理念,字字千钧,切中要害,可以看作是解决综治问题的“金钥匙”。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往往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如果小事处理不好,很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大祸、大害。因此,处理综治问题,必须始终以预防为主。一旦有苗头性的问题和隐患,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才是治本之策。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综治问题上,一定要有“防火胜于扑火”的强烈意识。 

    综治问题,很多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而群众之间的事情、百姓之间的矛盾、人民之间的问题,还必须用群众、百姓、人民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处理。有时,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因为一两句话不注意而引起矛盾和误会。如果耐心细致地坐下来,把话说开、把理挑明,也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因此,处理综治问题,调解为先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综治工作者,一定要有柔韧性,切不可有粗暴心,要善于将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这是我党一直强调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尤其是综治问题,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容不得马虎,容不得怠慢。不能认为,群众之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屑去管、不愿去问,不想去做。民生为重,应该始终作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综治问题,千头万绪,盘根错节。不是依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整合力量,才能更好地综合治理。一方面要充分依靠专门机构的专门人员力量,另一方面要坚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在构建更加有效的齐抓共管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还要坚持发动群众,把握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重点,努力在依靠群众、改进群众工作上取得新的进展。要注重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全民参与、专门力量和群众力量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居民依法自治,让群众自觉树立“人人参与平安建设、人人共享平安成果”的理念,从而提高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积极性,焕发群众在基层平安建设中的创造性。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抓好综治问题,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就是为群众服务,必须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第一追求。工作中,要多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多听听群众的需求和呼声,要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尤其要通过优化服务做好对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等工作长效化、制度化。 

    小事寓大意。综治问题,看似可能很小、很细、很杂,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妥,很可能影响到党的执政之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离不开综治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只有将群众的气理顺了,才能将前进的帆扬正了。



相关新闻: 

    孟建柱:预防为主调解为先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