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美学(选)难解难分是距离/汉广—缠缚


难解难分是距离/汉广缠缚

 

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而博大,岂唯是有其女----《楚辞·离骚》

 

    现代的美学家说距离产生美的。心理距离说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提出来的。那么究竟多远的距离最好的呢?汉水的一河之隔。然而距离之美在中国并不能一贯可行的艺术原则。中国人的美和艺术首要的是对对象的投注。在投注的感情的对象面前没有距离的束缚,而留下的是无法跨越的距离之憾。

 

【概要】热恋汉水那端游玩的女子,可惜无法接近她。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01、休:易曰“休复”,安乐状。
   02、思:语尾助词。
   03、求:追求,接近,休与求押韵,思字补足了四言的结构。
   04、汉:汉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东入湖北,由汉口入长江。
   05、广:宽。
   06、江:长江。江水、汉水同在,水势浩渺,如情之浩渺。
   07、永:长。
   08、方:本指用木或竹子做成的渡筏,此处指乘筏渡水。方:训“周匝”,就是环绕。遇小水可以绕到上游浅狭处渡过去,江水太长,不能绕匝而渡。“不可泳”、“不可方”也是喻彼女不可求得。

     09、翘翘:直立劲挺的样子,暗指生殖器的勃起。
   10、错薪:错落丛生的杂草,薪本指柴木。
   11、刈(Yi):割。
   12、楚:植物名,又名荆,俗称荆条,可用作马饲料。
   13、之子:这个人,指游女。游女是水中嬉戏女子。一如罗曼体克的电影中有在月光下嬉戏的仙女。《孔子诗论》第10、第11、第13简记载“汉广之智,不求不可得也”,“……[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恒乎”数语。孔子认为樵夫没有去追求“游女”--那个坏女子,是智慧的。这种智慧《易经》中极为重视,言:“女壮,勿用娶女。“至于弗洛伊德则说凡是有恋母或者恋父情节的男女所爱求的正所谓“游女”,即有淫荡气息的女性。果如此真能逆着自己的本我和本能行动,那也不是容易的事,那不是智的观瞻吗?

14、秣(Mo):喂牲口,此句大意是说喂饱马儿去接她。颜延年《赭白马赋》曰:“旦刷幽燕,夕秣荆楚。”化用此处典故。

   15、驹:幼小健壮的马
   16、蒌(Lou):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泽之中,可以做艾的代用品,叶子可喂马。

    美的精神首要在突破美的距离。“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乔木就是杉木下部的枝叶刺人,人无法靠近避暑,“不可休思。”这就把美人比喻为玫瑰一样,美丽却有此不可轻易接近。这种距离上的美感让人产生了渴望,而而往往是与生命精神的缠缚。

    人说距离制造美,但是相爱的人总是希望打破距离。秦少游《鹊桥仙》善意的劝说忘记相思的愁苦。“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爱在南国风情中。南方有乔木啊却不可以到那里休息,汉水有游女啊却不可以追求得到她。文中提到的两个对象“乔木”和“游女”,好像没有什么可比的。但是诗人的心目中却造能化其功,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表达难以言表的微妙意境。传达的是浪漫的南国风情,主要文学特征就是造境。

    但是真正接近了又是难舍难弃、不即不离的感觉。《汉广》冲破了这种距离之憾了吗?没有。主人公之间远远地隔河相望,所谓“目成”。否则他不会有委婉的借口,“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你看那交错而长的薪草了吗,我到这里是为了砍伐它的枝条。不说还好,这样一说正是透露了他的柔情。这样的话只是为了说给别人,说话双方哪个不能明白对方的心。这也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爱的含蓄的表达吧。

主人公和他的对象经常是不即不离,常在缠缚。《楞严经》中言:“汝爱我心,我爱汝色。以是因缘,经百世劫,常在缠缚。”汝爱我心,心是最大的存在价值,心是最大的本体。求经之人玄奘无凡心而却有真心,不远万里,去求真经,求的是人神存在在世间的终极意义。他感动了人,也感动了女妖。女妖并不是要吃他,而是要百年好合。唐僧要过色劫、悟空要胜百变之难、八戒要戒贪、沙僧要承受劳苦,其实这些苦难都要归结一人身上,这个人不过是你我。某好事者调查女读者,问师徒四人谁是最爱。前一年,答曰:八戒,喜欢他憨直,不似唐僧木衲。后一年,答曰:唐僧。爱他有一颗真心,这个真心千难万苦而能不变。芸芸众生最难的便是这不变之心,是个金刚心。此心能给人心最大的安定。孙悟空打了凌霄宝殿,做了齐天大圣也没什么了不起,以其心尚不能安。

汝爱我色,这个色字也最难解,色与心也是因与缘,虽有敌对,也是相互滋生的。常在缠缚,中国古代的始祖伏羲和女娲据说是人面蛇身。他们交配产生了人类。有一幅画上女娲和伏羲的蛇身缠缚在一起。真爱的人是不肯放弃,就是互相伤害都不愿意说分手,这也就是经百世劫常在缠缚。

其中诗中的“言”,就是说借口,就是说“他说是”。错落分布的杂草翘翘而立,问你这痴情的人儿在这作什么?我说:在这里砍伐荆条(楚条)。我就要回去了,砍伐荆条来喂马。诗中的男子有种默默含蓄的深情。他有些欲言又止,含羞带恨。

诗云:“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爱情是生命流光的映照。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句句押思字之韵,如缕缕长音,绵怀而不绝。

乔木下面的游女,错薪旁边的樵夫,河水旁边饮水的马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丰富的画面。画面中江水在流动,相思也在流动。

河水两岸的人儿不仅是对方生命的瞻望,恰恰又是对自我生命的守望。诗中的人的忧思,又是读诗人的忧思。我们孤独地对美的体味,和担心美将逝去的忧愁交织融会在一起。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广》之中,马、驹和人之间的关系应当破解这首诗的关键。一说是女子将“归”,马驹已经准备好,就要出嫁了,男子更加怅惘失落,再也见不到游女了。此是一说。另一说言,夕阳西下时分,樵夫已经砍了足够的柴草,他就要带着马儿回家去了。他和那女子隔河相望,情意依依,不忍离去。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花儿朵朵,绿叶葱葱,同质同形而反复,并非一定是没有美感的。
    与汉广相对照的是《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诗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说黄河水宽广呢,驾一叶苇筏可以轻易渡过。“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说黄河水宽广呢,它的河道容不了一只小扁舟(刀:小舟)。梁朝武帝的时候,西方来了一位达摩祖师,他九年面壁,后一苇渡江。《汉广》缠绵,《河广》率真。《汉广》修辞质朴,委婉而又含蓄,这是中华民族庸常的情绪。李白诗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若论夸张的文学手法还始自《河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