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第五十五章)


        (作者:胡志平)

 

55  原有哲学底线面对事实的震撼!

 

人类意识的三大作用力,唯有在创新领域中产生的认知动机具有超越实践推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它的作用力具备了充分的内在性特征,是被个体大脑的优秀响应条件奠定的物质基础,它是依赖于实践而奠定的基础,又是能够超越实践的人脑生化物质条件。所以,它不像另外两种意识的作用力,主要依靠外部需求的临时推力促成内在意识形成。对产生这种意识的人,它常常有着恒久不变的自我推动效果,并且可以不依赖现实实践产生的动力,并反过来开创导入新的实践。

过去,人们很难理解这种现象,怀疑:“人的创造性可以超越实践吗?”现有哲学思想体系始终守住这条底线――如果在理论上突破了来自实践直接动力的界限,就被判定为唯心主义。其实,如果不承认个体大脑的优秀响应条件,才是真正的主观哲学思想。

人的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是一个既积累实践经验和科技知识,又能在多中心间相互响应、相互链接的“信息与响应”系统,它的可以自我运行的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人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尤其是创新领域中的认知动机,作为来自人脑创新思维概念的一种响应条件,它是属于人类十分宝贵的意识作用力之一,也是对创新实践产生决定性作用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发生在主动高级运动和被动高级运动两种物质运动领域间的“动机互换定律”的认识论微循环,是人类意识作用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规律。其中,认知动机又是“三种意识作用力”中的第一作用力。

哲学思想应该永远记住下面的事实――

居里夫人,是现代科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她和她的丈夫一起首次发现了镭,从此开创了“放射学”。居里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07次荣获世界各国荣誉称号。然而,在她没有把一种放射性元素提炼出来之前,她所经历的科研道路别说是与她相同的上流人士,甚至可以让多数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工们也望而生畏!我们来仔细看一看这位科学巨匠的具体探索,帮助她想一想:推动她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在镭被发现之前,谁也不能确证镭的存在。居里夫妇仅仅是靠着一种被爱因斯坦赞誉为“大胆的直觉”,就开始启动了他们终身不懈的探索意识所强力推动的认知过程。为了找到镭,居里夫人在她阴暗潮湿的小木棚里垒灶搭锅,把堆如山高的沥青渣一公斤一公斤地煎熬提炼,一面烧火一面举着铁条搅拌。这种单调而繁重的劳动,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实践”,完全是在响应镭的召唤。她相信那渣滓中有镭,就一定要设法拿到它。

一切产生于人脑的直觉和一切细微感觉促成的“残缺记忆积累”是否能实现事物实体把握,既是人脑微粒子运动的核心问题,也是人脑产生心理现象和精神追求的基本原因。是“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的“第三灵敏机制”激发了居里夫人的探索兴趣。也有科学家把这称之为“认知高峰体验”。

实际上,“认知高峰体验”正是认知动机形成之后所凝聚的强大探索意识和探索兴趣。如果仅仅理解为是自我实现的行为动机正在指导居里夫妇的“探索实践”,那么,具体分析这种“自我实现”的残酷代价,它与行为动机之间构成的动力性关系,就会显得严重动力不足――这里显然存在着一个所有“理性人”都会感到望而却步的“合算不合算”的问题,必须有认知兴趣参与,必须有希望认知动机达到目的的高峰体验心理,才能支撑下来。

不信请看:沥青浆液不停地沸腾,居里夫人则一连四小时不停地搅拌。煤渣灰尘四处弥漫,烟熏火炕终日不止,没有劳保设备,没有技师协助,就连一日三餐也是就着小木棚开“食堂”。她为此双手弯曲,痉挛不止。从确认镭的直觉产生,到选定提炼矿物目标,再到后来从10吨重的渣滓中分离并找到了世界上第一个“一克镭”,整整四年时间过去了。期间,居里夫人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探索热情。镭辐射给她埋下了恶性贫血症的祸根,终日不停地搅拌使她指尖发炎,两手脱皮,四处血泡,从此一双手变得又僵又硬。

这位科学家实际上是忘却了人生起码的“行为动机”。有人用文学作品描写过这双手,称“只有这双勤奋粗糙的手,才能配得上她那善于思索的女科学家头脑。”在居里夫人亲手把一星点放射性物质实实在在摆在人们面前之前,谁也没有想到过放射物的广泛运用价值和科学实验价值。连居里夫人自己也不知道她的贡献有多大,人生可自我实现的价值有多高。人们都是在见到东西之后,经过这种条件实验,那种条件实验,才发现居里夫人做出了人类罕见的伟大贡献。于是,放射学也顺其自然被创立起来,而居里夫人却死于恶性贫血症。(据《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1210

她用自己辉煌的人生证实了“动机互换定律”。在动机互换定律面前,马斯洛的单一直线需求层次理论就显得有一点机械运动的特征了。在物质运动的前沿领域,科学家们只要拥有了强烈的认知动机,他们并没有遵守行为动机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逐级攀升的“马斯洛规律”,而是不论自己是死是活,不论有吃没吃,不论是否是因车祸失去了爱人的关怀,也要探索,也要发现,也要不顾及人生挫折而响应人脑多中心积累形成的微观物质运动而产生的强大推动力!

如果不信,我们继续往下看――

阿基米德,一位人类古文明时代的数学家。一生痴迷于解决当时谁也不愿意去解决的各种科学难题。前沿领域的创新思维成果使阿基米德屡屡显出令人惊讶的智慧,名声传到皇帝那里,皇帝突发奇想,要试一试这位他不敢相信的“头脑”――这种“帝王心态”是不是当时实践的需要,不下结论。

试验阿基米德的问题是:金匠用金子制作的皇冠因为要添加银子,谁也无法判断皇冠中的金子是否不足原来的黄金分量?阿基米德不管皇帝是什么想法,他自己却特别热衷于这种挑战。一连七天苦思冥想,食不甘味,到限期将至的这一天,忽然从洗澡中发现了不同物体的体积与重量的关系――即后来被称为的“阿基米德定律”。为此,他赤身裸体奔向大街狂呼起来。这不是在为皇帝高兴,而是在为认知发现激动万分。这就是马斯洛所阐述过的“认知高峰体验”。

阿基米德创新发现的痴迷程度,还不仅仅使他赤身裸体奔向了大街,即使死到临头,他还在为认知动机而痴迷。古希腊文明末期,当罗马军队占领雅典,一伙儿士兵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时,这位7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正蹲在那里研究着地上的几何图形,直到罗马士兵把宝剑碰到他的鼻子尖上,他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他仍然没有产生出人类基本的行为动机,而是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只需要再给我一会儿的工夫,让我把这几条几何定理证明完成,总不能给后人留下没有证完的定理呀!”

就在这时,罗马士兵不由分说,砍下了这颗伟大科学家的头脑。人们怎么能想象到,阿基米德临死前的一霎那,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还没有做完!”――呐喊吐出的最后一个字音,是随着滚落在地上的头颅而盘旋缭绕在天地之间的。这一科学史上震撼人心的事件,如果让只有行为动机的人们来解释,那就是不可理解。(据《光明日报》1979418

然而,阿基米德也同样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了“动机互换定律”。

俄罗斯科学家利赫曼,是一位较早探索雷电安全利用的专家。在他所处的18世纪50年代,雷电仍然像神一样神秘和威严,谁敢碰一碰,那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然而,利赫曼和他的助手罗蒙诺索夫,却为雷电现象自觉观察了三年之久,他们响应了这种神秘信息的刺激和召唤,共同认为:打雷闪电就是天空放电――这种科学认识在当时可以称作是胆大包天的“犯神思想”。

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在没有人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开始了他们的“雷电利用计划”。首先,利赫曼在屋顶上树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捆着一根铁尺,目的是把天上的电引到屋里观察和研究。这是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在屋里等着雷电利用结果,罗蒙诺索夫则爬上了屋顶,两人都在共同期待着把电引到屋里。却不料,伴着炸雷巨响的一道闪光,正在等待把雷电引入室内的利赫曼顿时倒地死去。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才刚演完,更让人吃惊不已的现象又接着发生了。那个罗蒙诺索夫,在居民们异样的目光鄙视下,一人把利赫曼安葬了,谁知他刚刚给利赫曼念完悼词,却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把长长的铁杆重新树立起来!人们阻止他,希望不要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可是没用。罗蒙诺索夫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这两位雷电安全利用的先驱,虽然终于未能完成自己的夙愿,但是,却给当今的雷电专家铺垫了雷电科学利用的血路。

在闻所未闻的前沿领域开拓,个体大脑的生化物质积累所形成的响应条件常常使其认知动机中包含着他人难以想象的预见性。与200多年前利赫曼探索雷电利用有所联系的,是美国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同样是普遍不能认识到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搞这玩艺儿干什么?富兰克林曾经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新发现引荐给一位上流显赫人物的太太来参观,未想,这位太太兴味索然地说:“它能管什么用呢?”

富兰克林在兜头淋了冷水之后,反问夫人:“请问,您的新生婴儿眼下有什么用呢?”这些人类的开拓者,始终不为自己的认知遭到冷遇而动摇。(据《科学发现纵横谈》)在这个真实的“寓言”中,贵夫人是物质世界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代表人物;富兰克林是主动高级运动方式的代表人物。贵夫人只能因现实需要产生“行为动机”,富兰克林可以响应物质运动前沿领域的认知召唤而产生人类前所未有的“认知动机”。

以上事实说明:利赫曼、罗蒙诺索夫和富兰克林也共同证实了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动机互换定律”。

诺贝尔,一位使当代人耳熟能详的瑞典著名化学家。他的成功,使他所积累的物质财富足以引起众多人羡慕――如果是三口人家,传百代坐吃山空享用不尽。可是,有多人知道这位科学家却是拚死才赢得了研究炸药的成功为了实现他人所不敢涉足的探索领域,诺贝尔不止一次领教了死神的警告。

第一次,家庭实验室突然发生爆炸,包括弟弟在内的五人丧命,父亲老诺贝尔同时重伤。可是,诺贝尔依然置死命不顾,继续探索炸药安全运输的化学秘密。直到经过了数百次试验,才取得一点进展。最后一次,再次发生大爆炸,炸得他头部鲜血淋漓。人们却发现这位杰出的化学天才正在滚滚硝烟中狂跳着:“成功了!我们试验成功了!”

诺贝尔把所有乐趣都寄托在了认知动机的实现上,甚至忘掉了一切。当这位发明家以自己的发明积累起了无数财富时,他想到的还是那种科学探索的宝贵精神动力才是人类值得嘉奖的个人品质。于是,毕其一生危险所积累的财富全部献给了“诺贝尔科学奖励基金会”。在遗嘱中,他没有忘记写下这样一句话:“所奖励的科技成果必须是人类首创。”他深深懂得:创造发明,需要的是每个人通过自我意识而形成的内在动力。(据《光明日报》)

诺贝尔也证实了被动与主动两种高级运动方式的“动机互换定律”。

再看看群体形象。公元四世纪以后,宗教统治日益加深了对人类的精神控制。与此同时,物质运动前沿领域的科学探索经受了巨大磨难和困苦。这一时期科学认知的主要焦点,是宇宙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这对宗教信条来说,是触犯天条和死罪的认知欲望。

宗教黑暗统治造成科学家的大脑响应条件像是被阻隔着钢铁般的禁锢。但是,即使天塌下来,那个大脑该响应什么,它依然是被阻挡不住。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千余年中,触犯宗教教条探索宇宙天体运动并被酷刑置于死地的人,数以百万计。仅十五、十六两个世纪一百多年间被判死刑的就达75万人之多。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女天文学家伊巴蒂,因研究天体运动被撕裂而死。更为著名的是布鲁诺惨案和伽利略冤案――后者被平反。

意大利的布鲁诺从小热爱天文学,长大之后不顾一切继续响应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在观察天体方面取得了更大进展。为此被迫流亡他国。教会曾经以“放弃异端”为条件,给布鲁诺留下一条生路。可是这些科学家为了实现和坚持科学认知,可以不顾一切。布鲁诺终究还是被火刑焚死于鲜花广场。

历史的现实的大量事实证明,已成为科学探索者、开拓者内在条件的认知动机,确实是比其他领域中的行为动机更有作用力的“意识”。过去,人们主要是从服从政治的一个侧面,看到了这种力量对真理追求的表现。其实,当代辩证唯物论应该首先承认那些具备优秀响应条件的大脑物质基础。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