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来纯粹心灵/关雎—心体(诗经美学选)


爱来纯粹心灵/关雎—心体

(《诗经美学》选  作者:高乾源)

 

国风·周南第一

     《关雎》记录的是君子淑女之间的爱恋,是天地之间最朴正的爱恋,其中蕴萃世间万象之间的大美。所谓纯正的生命的态度必是刚健、纯净和升进。君子淑女之间的爱情是来纯粹我们的心灵的,就像用悲剧来纯粹美。宛如芙蓉花破水而出,是刚健、明净和升进的礼赞。刚健者言虽然我们爱美的生命,但是我们无需祈求于爱情,爱我者当爱我的生命和灵魂。明净者言真的爱情的结果便是明净,在爱之时感受的是忘我,在爱之后也不觉得污秽,明澈之中蕴含的便只是对美好的向往。升进者言爱情能使人的情感上升到新境界,或者最真地看到自己的感情。

    中国美学以爱生命态度为底子。《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乾源1] ”“关关、关关”,这是雄雎鸠向雌雎鸠歌唱,雌雎鸠对鸣。就像英俊的男子在姑娘的窗前歌唱一样。先闻声后见关雎鸟,虚化而入,别有韵味。雪芹红楼凤姐之出场,笑入。没有虚境就平白,没有空间的、真味的感受。即便只一句,也已经使人进入到了缠绵悱恻的情感世界了。《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读这一句就滋生了情丝,而有了千古绝唱的人鬼之恋。

 

    这是“公子多情,女儿薄命”。世上的多情女儿多,而多情男子少,碰上了就是个稀罕物。多情男子的深情倾诉,便能歌咏起爱情的诗篇。山谷中鸟鸣“咕咕”,这种声音是独特的求爱的信号。这种声音是雄雎鸠向雌雎鸠的挑逗和诱惑。相当于我们人话“妹妹大胆地跟我走吧!”。

   雎鸠解为鱼鹰不美且丑,然而雌雄能够终生厮守,概说它是有忠贞信念的生命,心美大于形美;若为黄莺、唱时“既铿锵又婉转”。铿锵是为捍卫领地,婉转者又是“唱给产卵、育雏的雌鸟听的”。婉转又铿锵的声调是爱的不息咏唱。我曾有诗一首赞颂昆曲名家李佩红的演唱。“亢鸣南雁行,婉爱费精神;含章锁麟囊,独自莫悲伤。”歌唱艺术也象法了爱情的精神。

    关于美的第一个定义,观看世间物象的角度。人们总是抱怨缺少风景,其实风景自在。只是缺少看它的目力和风神,夜燎时瞭望星空,星汉灿矣。树下暂息,蓦然回首尽是满树菩提。正应了生活中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就是发现美。一个落叶、一个虾虫是美的。《关雎》正是以发现情爱的角度在发现着美。

    美在感发之中,诗人存留着感发的记忆,他对生命直接咏唱的。初学者有感发而力不能至。冒牌者无感发而只能从画稿中检录。西方的美学大致要把审美庸俗,以为各人有各人的审美,便不要一种生发感兴的力。我们中国的诗歌要求读者和诗人一样同时参与诗歌意境美的创造中,而不只是诗人负有创作的责任,正是对读者有审美判断的假定(或称前提),诗歌乃创造了其别有的风范,特殊的比兴的手法,言不尽意、大美无言的艺术规律。

    有了感发之力就好,不要看这种力是大是小,而要看是否或可发展。“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也不仅限于这一层次上,角度各异未有定论,但是最终却要脱化一个境界来,这就是艺境、美境和绝境,通常人达不到的。这种境界也只是时有时无,于诗人或者艺术家也是需要追寻的,它云岚氤氲,或起或落,或沉或浮,或入或出,只是在永恒的幻美中(待续)。

 

 

注释:

     01、雎鸠(JuJiu):旧说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雌雄终生相守。古今注家多解之为鱼鹰。鱼鹰民间称它为“黑老鸨”,通体黝黑,俯冲以利抓抓鱼,饱食后成群在船头、礁石上晾翼。求偶时雄鸟抖动两翼,鸣声粗戾。如此丑陋的形态,比兴为温文尔雅的人间求爱,如同把狼“比兴”为人。为知诗者不取。把鱼鹰和鱼的关系比喻为爱情,如同流行歌唱的“老鼠爱大米”。胡淼先生多年从事农业科技,求证为东方大苇莺;

     02、窈窕(YaoTiao):娴静端正的样子
   03、淑:《说文解字》说:“淑:清湛也”。淑女:指气质清俊的女子。《诗·王风·中谷有蓷》有“遇人之不淑”,淑通俶,即德好,爱善。淑女是贤德的善女子。
   04、好逑:好一对儿,甜也!逑:匹配,好对象。《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05、荇(Xing)菜:一种根生水中、叶浮水面的可食用植物
   06、流之:水流助其摆动,又见水又见荇菜,又见水势,又见草姿。这是中国早期语言具备的特质,体味深切鲜明。
   07、寤寐(WuMei):指日夜。寤,睡醒;寐,睡着。
   08、辗转反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09、芼(Mao):《尔雅》言“芼,搴也”,采集。《毛传》:“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苹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