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即麟趾志仁述/麟之趾--仁述
(《诗经美学》选 高乾源)
“履即麟趾志仁述,堕山乔岳观月出。”我如是赞师,杨振宁先生和吴文俊先生喜之而击掌。这副对子化用了诗经中四首诗作为典故。所谓麟趾正是麟之趾,其它的几个典故我倒要考考各位读者。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吁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吁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吁嗟麟兮!
(一) 仁之美
国风·周南之终(其终也,其根也。)
麒麟“不践生草,不履生虫”。麟是至仁至善的神兽,它不踩踏青青草,不踏生生活虫。易曰:“生生之谓易” “显诸仁,藏诸用。”
“麟之趾”正是光辉生命价值之所在。非美其趾,而是美其至善之品德。孔子的美学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尽善尽美”,方为至美。善的精神在中华美学中是一种绝对的精神,易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又曰:“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把善作为美的核心是中华美学绝对地与西方美学迥异的地方。善为美学之核心,是因其“德刚健”而有益于文明。天下没有比善行更难为的。老舍绝命诗云:“死后方知圣哲哀。”为善有时是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一位并不十分了解《周易》的朋友说了一句最好的表达《周易》的话,她说:”周易的善“,《周易》正是以善心对待世界,方要追究这种深刻的宇宙规律。
仁心之发其本自然,孔子曰:“吾欲仁则斯仁至。”以易的原理而言,仁是宇宙洪荒并始而肇生的。无仁则天地不能立。故其大矣。仁是全部生命的意义发现,仁乃心之全德,乃是心的体用的全部。
仁述之美构筑在一个通达无限的空间之中。非仁者不知大忧,非仁者不知大乐,仁者因有大乐而无忧,因有大忧而能化大乐。忧与乐都是从“仁”的本性中生长出来的。后世的文人多转向佛学解脱,佛亦有大忧,亦有大乐。仁义的缺失,最大的影响来自近代。“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进化论观念是对“仁义”的理想的致命一击。今日之世,仁者多忧。
无仁义的觉醒必定找不到中国美学的方向。仁念是可以时时内动而生发的理念,它可以作为人类一切行为的参照。美是意义,然意义非用理性说明,而是用仁性来印证。当我们有此觉醒,我们方觉察到人之本性。人非马、非狼、非什么东西,乃人也。然仁亦有所长,乃道德之充实和对人生美感发现,使仁者愈仁。
毛诗序云:“麟之趾,关雎之应也。”他认为《麟之趾》和《关雎》具有同样高度的价值。大美无言。熊十力先生说:我国立国的根本毕竟在孔子六经。仁性又是六经中最根本的精神,仁性是人性精神种子,是中国文化至今最高的文化规范。是不是具备仁性是对证是不是中国文化的法印《麟之趾》是周南最后一篇。其终也,其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