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 曹雪芹 《红楼梦》引子
[乾源1]
近世静安以“境界”一词一言以蔽诗歌,然我中华的诗人追求生命的意趣,以精神的飞升为要,又不流于浮华,沉着地同与生命的节奏中,这种感受全在心明的自性,尤在体察气息之生命。故谓诗歌若蔽物以一词,只在气息。
此气息就是通常人体内之气息,又直通天人之际。诗有从气息生发的,又从境界引发的。最好的诗出不了这两种程式。若以境界论,数千年来没有超越《蒹葭》的爱情诗篇,所谓境界第一。若以气息论,《蒹葭》也可以说得上第一。 用人的真性情提升人的存在意义。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注 释 】
01、 蒹(jianjia),荻。葭,苇。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苍苍本不为草色,然而霜打之后乃草色之变。
02、 所谓伊人:应该用完整的语序诵读。伊人饱含着崇敬和爱的情意,所谓伊人四个字就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深情款款。“所谓”者就是特指着那个人儿,心亦怀之,口亦难言。
03、 溯(su)洄: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求的意思。阻:险阻,道路难走。
04、 萋萋,释文:“本亦作‘凄’。”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此诗应以萋为正字。”一意用作萋萋,说明草木繁盛。二意用作凄凄,说明风霜冷雨之后,草木为之大变,立于寒风之中之状。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绿衣》诗传:‘凄,寒风也。’《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这样就与上句中“苍苍”二字相对称,既描摹出草木的形象,又展现了草木随物候的变化,此变应于人心之变。
05、毛传:“晞,干也。”
0.6 毛传:“湄,水賺也。跻,升也。”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賺,崖也。”崖,高边也。’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湄(mei):岸边水和草交结之处。风湿露侵,寒此伊人。跻(ji):升,岸边高起处,由湄升跻,斯人远去。
07 毛传:“涘,厓也。”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涘(Si):水边。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
08.采采:风动草木,群草之头风动而摇,采采之乱貌。已:止。
09、阻:阻碍,水流击水中石而阻。“道阻且长”此句见风声水貌。长是顺流而下潺缓而绵长。跻是活跃急湍而奔溅。右:迂回弯曲而旋转。顺便提一句庐山三叠泉以上幽谷的水纹可谓天下一绝。中国诗歌只有从体物精妙的角度入手,才能得知其美。
10、宛:宛然,仿佛。宛字委婉,如改成“如”字则不似如此婉约动人。
11、已:停止,未已犹未干也
诗伊始给人塑造了寒气习习,万物萧疏的生命感受。苍苍芦苇没有边际,上通苍天,下结秋霜;霎霎秋风鼓舞摇动,叶为之崔嵬寒立。人亦被笼罩在广漠的霜色雾气之中。这岂只是诗人的情感,这是天地的情感。天地之间不能感应,升腾的水气就变成了霜和雾。我心中有爱恋,她感应到了没有,她在哪里,如何向她倾诉?
以整体的气韵和谐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趋向,千古这也是第一篇了。《诗经》正是使用“回环”的文学语言形式,推涌和显示气息之美。气息之美乃是“得其环中,超以象外。”
五千年的诗歌只有《诗经》最丰满的展现了诗歌创作中的气息之美。这是《诗经》美学不同于其他诗歌美学的主要特征。回环之思深切恰如移山泉涌。情感在千重万重青山翠嶂中,变成汩汩的泉流。
气者有其形。若脉,绵亘不绝。若咏,一唱三咏,回环跌宕,如亢鸣南雁,回环往复。李白之诗,苏轼之词,由首句物象造化统领,合化大和,是为气。余者气脉多不及。
气者为音所制。音者气之肤发。据我所知,用梵文写成的佛经,除去佛经内容的意义,其声音还有特殊的影响生命的意义。这就神乎其技了。《蒹葭》也是用生命写成的,除去诗歌内容的哀婉戚诉,其隐藏的气息之美是不为人所察觉的。这一神妙之所一方面来自诗人神妙的艺术创造,另一方面是来自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具备的特性。北京大学的辜正坤先生把中文的音节分为阳性的音,“ang,ao,an”等,他双手一摊,意气豪发地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用于抒发豪迈之情。您看本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把两个“ang”咬住了,则浑厚而造就开阔的境界,中年男士之音则有沧桑的感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激荡的“ang(方)”推动气息的上扬,到此境界已经开阔而嘹亮。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第三句中的“ang”绵长而婉转。如果不是用至真的情感怎能感应得如此真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最后激荡的情感荡漾,漫彻无边无际。
情感在其中反复倾诉,百转千回,就象随漫涨的秋水肆意回旋和弥漫。情感盘桓,如海如潮,如潮起潮落,此正是情感充沛的表征。辜先生又列出了阴性的音“i,iu,ei,ing”,这些音开口度比较小,表现愁苦、徘徊的情绪。他用李清照的词说明:“寻寻觅觅(mi),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i)”。又用跌字,把情绪熏染到极致。此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凄(qi)和晞(xi)表现的正是阴性的语音特点,而且更加鲜明。环境凄惨冷清,音色阴冷,把诗人惆怅的情绪表达得十分真切。这是古诗中最美的句子之一。从全诗的整体来看,第一部分全压“ang"音,是最激昂的阳音。后面两部分全压"i”音,是最阴柔的阴音。蒹葭就是阴与阳的碰撞,就男女相遇的宿命。在同一首诗中,阴与阳音合璧,这是千古以来的诗中罕见的。《易·系辞》中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蒹葭一诗先阳后阴,反复咏唱,是率性直道的生命和声。如果用什么声音、什么歌曲来表达人世间最崇高的“道”,还有比蒹葭更适合的吗?
我用阴性的音,写了一首咏凤的诗“沐于皎月,关山飞掠,舞于晨曦(xi),羽翼为仪(yi)。香木消息(xi),凤入澄宇”。羽翼为仪出自《易·渐卦》:“其羽可用为仪”。“宇”字没有押韵,为的是塑造飘飘飞升的语音效果。
气者气充而发,发则高下皆宜。如风行水上,波纹自现。死守节律,但不知诗的情义丰神,则必是披麻的枯叟。调声高下当是人的天然习性,有学者能总结其中规律,创制格律实在可喜。他人依法度而入门经,未尝不可。然而勉为其难,只知循规蹈藉,则格律的原意却又相去万里。用格律和不用格律,有法和无法之间当是万事万物成就的妙意所在。
气者首在生动变化,是为别裁。其次是发自心底,纯是从一片心底发出。感觉到心并不容易,说来这中间自有一番神妙的道理。第三是一个大块。可以是浑厚苍浑,可以稀疏枯劲,可以是缠绵婉转,各有表彰。文章最终还要人的气质,人内在没有大气存在,文章最终还是不能有气。人要有气就不能流为俗物。
(因文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