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齐鲁周刊》独家——书画迷局


独家专访——季羡林:父子团圆背后的书画迷局 (2008-11-17 23:58:12)

  如果没有书画被盗卖事件,或许季羡林先生依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养身做学问。

  200810月底,在先生即将迎来百岁寿辰时,“季羡林书画被盗卖”的消息石破天惊,先生的儿子季承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但多方联系未果,最后只能在外人钱文忠等人的帮助下,才见到自己阔别13年之久的父亲。

  117日,北京301医院,这对白发父子相拥而泣。

 

本刊独家专访——

季羡林:父子团圆背后的书画迷局

□本刊记者  马军

  20081030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助手季承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季羡林书画藏品被盗后流入拍卖市场,他非常震惊。

  季承马上联系北京大学、301医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询问情况,并要求见父亲一面。得到的答复是:不同意。

  心急如焚的他赶到301医院,试图去见父亲未能如愿。实际上,在此前的13年里,他做过无数次类似的努力。

  现年73岁的季承知道,面对这一风波,已经年近百岁高龄的父亲特别需要亲生儿子的陪伴,晚一天,也许就是终生遗憾。

  就在这个时候,季羡林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新华社记者唐师曾等人出面斡旋,为这对白发父子安排了一次秘密会面。

  “13年了,儿子多想父亲呀!”

  面对《齐鲁周刊》记者,季承声音非常低沉,“父子关系是谁也挡不住的”。

 

藏品流失案引出的父子重逢

  “我想念你,来看您老啦!”

  “挂念是必然的。”

  “我现在还是给李政道先生做助手,他和你一样是个工作狂。”

  “是懒人呀!没出息。”

  “以前也想来看你,就是进不来,以后就好了。”

  “父子团聚是人之常情,不希望我们团聚的人是不正常的。”

  “13年来,我每天都走到这里,可就是进不来!”

  “为什么这么多障碍?我了解一点,但不懂。”

  “13年了,儿子想父亲呀!”

“我对年的概念没有,但我知道时间很长,太长啦!”

……

  2008117日上午1026分,季承终于在北京301医院病房见到了13年未见的父亲季羡林。这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喜极而泣。

  “1991年以前季承是季老助手,后来父子两人因家庭纠纷闹了点矛盾,又在一些人加油添醋式的‘撮合’下,关系越闹越僵,其实就是被人为隔断了。”知情人这样告诉《齐鲁周刊》。也已经白发苍苍的他不愿提及往事,“都是过去的事,不提啦!”

在季承的记忆里,在父亲住院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要从这里走过,知道父亲住在这个院子的病房里,可就是进不了大门。

  “有一年冬天,我站在雪里和他们交涉了2个多小时,就是进不去。”118日,在北京301医院接待警卫室,季承向《齐鲁周刊》描述,“先前,不仅我见不到父亲,绝大多数亲人都无法探望,不过以后就好啦!”

  在301医院先生病房里,先生望着儿子带来的儿媳亲手烹制的山东传统食品——“懒龙”和“十香菜”格外开心。“这是老家过年时才吃的东西。”先生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没有丝毫糊涂迹象,“我回济南难了,走不了路了,一走就要靠轮椅。”

  面对久别13年的父子重逢,所有在场的人都无语,流泪……

  “我了解的情况太多了,特别是字画,这对一些人很不利……有些人想掩盖,能掩盖吗?天下的事只要做了就掩盖不了的,要掩盖只会弄巧成拙。”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一些人心里不让别人父子见面,我觉得这个人的心理不正常,还说坏话更不正常。”

  看到见面场景的钱文忠泪流满面。他在博文说:同在北京,居然父子整整13年不能相见!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儿子为了探望父亲,几十次地来到医院门口,多少次在门口站上几个小时!我知道,这绝对不是301医院的责任。

  “有人想法很多,阻隔我们父子见面。”季承感慨万千,“没有这起盗画事件,没有亲朋好友从中斡旋,我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上父亲。”

 

谁在阻隔父子团圆?

   “都是过去的事了,咱们不说这个话题。”面对《齐鲁周刊》,季承陷入深思。“在气头上的季老可能说过狠话,但也不能成为隔绝父子13年的理由。”知情人强调,“季老太能忍了,从来不说,季承先生又太善良了,也不主动提及。”

  那么,是什么力量在阻隔他们?是谁让先生父子13年不见?是先生忠实的老秘书李玉洁?是先生本人?抑或其它?

  《齐鲁周刊》没从李玉洁口中得到任何证实,但却听到先生说:“我没想到你离我这里这么近,为什么这么多障碍?我了解一点,但不懂。说我被控制了过了点,我这人别人也控制不了。”

  或许,这本就是一件相对孤立简单的事件。

  就在“季羡林书画被盗卖”消息跑上全国大小报纸杂志版面时,水木清华论坛上惊现一封署名季羡林孙女季清的题为《给北大校领导的一封信》的公开信:

  “许多亲属与我联系,抱怨他们见爷爷的困难……这次回国,我的确领会到了……目前,又出现爷爷的收藏被盗卖的事件……希望你们能迅速作出决定,而不要再拖拖拉拉……排斥季家亲属的探望权力是极不人道的,我们做小辈的无法在爷爷身边尽孝是天理不容的。我相信北大校、党领导及群众是不会容忍这种行为的继续存在……”

  “那是季清写的。”季承向《齐鲁周刊》证实了这一点,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期间,从美国专程赶来的季清前去探望爷爷遭到拒绝。“先是奥运期间不允许探望病人,后又是最近老人身体不适……总之,只要季清过去,就有一堆理由等着她。”季承没有丝毫激动,他平静地向《齐鲁周刊》陈述着,仿佛,这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无可奈何的季清向北大提出探望申请,终于在一个学术活动上见到了爷爷,但还是没有获得和爷爷单独见面的机会。

  其实,按照中国传统的做人道理,无论父子间发生了什么,旁人应该尽量相劝,而不是象有些人那样火上浇油、来回造话。难怪钱文忠写到:你们不能够切断季先生所有的对外联系。父子相见的感人一幕大家还是看见了。当然,用先生的话来说:“世界上真有坏人”、“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些人哪里会感动呢?

   “莫名其妙的拖!用心险恶的拖!”

  “季老已是98岁高龄的风烛之年病羸之身,经不起任何一点点有意的折腾或无意的疏忽,受不住任何一点点身体的伤害和精神的折磨……”“季羡林书画被盗卖”的举报者、先生小校友张衡在博客上血淋淋地阐述着。

  或许,正如钱文忠所说:“一直到现在,我仍然不愿意下任何断言,去揣测任何人。我只相信:事实终究会昭告天下,谁是坏人甚至罪人。也许,事实可以被遮掩一时,但是,终究不可能永远被遮掩。”

 

迷局背后的众声喧哗

  “没有这个父亲所收藏书画流失事件,我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父亲。”季承再次向《齐鲁周刊》强调,“我从内心感谢父亲的学生及所有的亲朋好友。”

  事实上,自今年10月,关于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藏画被盗并公开拍卖的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举报者张衡言之凿凿;被指盗画者、先生前秘书杨锐沉默无语;先生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新华社著名记者唐师曾力挺被盗说;先生前秘书李玉洁先是肯定后又否认;先生签写多份手书所表达意思却不尽相同……有人指责举报者借机炒作自己或受人指使另有目的,更有人猜疑此事与北大换届有关……

  1028日晚,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和张衡等设法在北京301医院见到了神志清晰,说话条理的先生。

  事后,唐师曾向记者播放了其采访季羡林的DV录像。

  录像中,唐问:“您家里的藏画是怎么流出去的?”

  先生答:“过程不知道,但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

    又问:“多长时间了?”

    先生又答:“丢画两三年了。”

    再问:“为什么不报案?”

  先生再答:“小事一桩,不知道怎么传出去的,以为就是偷几幅画卖,看来认识是不够了。”

  采访中,季羡林还表示,他不缺钱,没必要去卖画,他也从来没有委托别人去卖画。

  117日,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在该校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目前尚未发现季老藏品外流的情况,但这个声明却无法掩盖舆论的漩涡。

  “我当时就有感觉,有人正面叫我季爷爷,背后却在偷画。这事谁也掩盖不了,为什么说掩盖不了?偷了画再去拍卖行拍卖,人证物证都在,能掩盖吗!偷多少我不知道,经济价值不好说,这些古画更不好说,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所以价值不好衡量。”117日下午,先生在病房强调。

  随后,钱文忠发出质疑,揭发此事的唐师曾的电脑在记者节当天遭受攻击,他在博客上写下“最黑暗的记者节”。

119日,《齐鲁周刊》从多方获悉,在北京潘家园附近又发现“季羡林藏书——《金瓶梅》”等物。或许,先生流散出去的藏品和财产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当然,这一切只有司法部门独立调查,才可能彻底查清楚。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e620f0100bge6.html

点击:http://blog.sina.com.cn/tangshizeng

点击:http://blog.sina.com.cn/u/114708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