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最近,我经常听身边的人提到“山寨”一词,如山寨手机、山寨服装、山寨版刘翔等等,非常感兴趣。于是在做了一番了解之后,我对“山寨”文化油然而生出一种喜爱之情。我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但与多数草根文化不同,山寨文化不再是无品味的文化,而是一种有品味、有追求的文化。

     提到“山寨”,很多人会很自然地想到知识产权问题。的确,有的山寨产品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认为凡是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的都应该打压。我则不以为然。

     首先,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是否应该打压,要看是否触犯了法律,而不是看是否涉及知识产权。被侵犯了知识产权的一方,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侵犯者提出告诉,以惩治侵犯者,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不需通过其他手段进行打压。

     其次,很多山寨产品,其本身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比如现在热炒的“山寨版春晚”。这些山寨产品的出现,是为了娱乐大家的身心、展现百姓的才华。即使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山寨产品,其核心技术的取得,大多数也是通过合法的渠道和手段,并没有触犯法律。

     再次,知识产权向来是有钱人的游戏。很多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手中的知识产权从他人身上赚取利益。比如,很多在外国很便宜的药,卖到中国来就变得很贵。这中间的巨大差价很大一部分就是由知识产权而产生的。因为人家掌握着某产品的知识产权,我们就不能自己生产这种产品,而只能向人家购买,人家当然就敢坐地起价。也正是因为知识产权是有钱人的游戏,所以是可以协商的。但是这个协商也是以有钱为前提的,有了钱,我们就可以把别人的知识产权买回来,没有钱就没有协商的余地。这就是传统的模式,而“山寨”正是在向这种传统模式发起强烈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山寨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却发展得轰轰烈烈。而且“山寨”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模仿”,而是被泛化,很多“非正式”的东西现在都被冠以“山寨”之名。这说明,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对过去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和创意、创新都需要进行反思。例如,过去春晚的导演总是显得那么高高在上,普通人很难接近;但是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去搞自己的春晚,成为春晚的导演、演员,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成为明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典型的山寨文化,“仿制”或许无法避免地多少与 “偷盗”之类的问题扯上点关系,但这种“偷盗”正在改变传统的格局。山寨文化的盛行,体现出属于平民的创意已经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充满创意的生活,将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所以,我希望能看到有更多的人参加到这种“仿制”的过程中来。


 

我的相关日志:

2008-04-22 | 知识产权经营是高技术企业的核心战略
2007-09-25 | 从“制造大国”向“知识产权大国”的转变路径
2007-09-25 | 从“制造大国”向“知识产权大国”的转变路径
2007-09-07 | 拨开知识产权纠纷的乌云
2007-08-01 | 知识产权经营
2007-07-10 | 中关村的人文环境
2007-03-27 | 中关村文化的界定与内涵——2002在中关村文化讨会上的发言
2008-07-01 | 80、20和4——创意的帕累托平方法则
2007-03-22 | 政府开会能否更有创意?
2008-12-08 | 与拖拉机基金副总裁讨论如何培养世界顶级分析师
2008-12-05 | 与老虎基金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会面
2008-12-03 | 机遇大于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关村带来的冲击
2008-11-29 | 在金融风暴关口下推出燃油税要慎之又慎
2008-11-21 | 与《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探讨金融危机
2008-11-17 | 与淡水河谷罗伯托先生交流工业品分销
2008-10-31 | 海德公园Speaker’s Corner
2008-10-30 | 拜访剑桥圣·约翰创新中心
2008-10-29 | 伦敦一日游
2008-10-28 | 与一个老伦敦Bunker的餐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