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天上彩虹落人间呀。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
时光一下子回溯到一千多年前,在那个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秋季,大诗人李青莲白衫飘飘,临风伫立,风拂长须,凭栏远眺,诗人深情的目光洒向宣州大地。风动,情生,诗人骨子里的热血在奔腾,在吟啸,一代诗仙泼墨挥毫成就了千古名篇---------《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相信许多人都熟知这首诗,也深深地陶醉在“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在文字间,我们想象着,描绘着,沉醉着,向往着------古老的宣州环山傍水,金色的余晖亲吻古朴的大地,敬亭山在夕阳下远山如黛,宛溪和句溪如白练绕城而过,两座彩虹飞落人间。好一幅水明丽,山沉郁的水墨画。一千多年来。我们就是按照文字的指引,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空间里赋予宣州大地美丽的纱衣。
可惜,这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这是定格在千百年前的画面,只能站在历史的天空下以回顾的视角去欣赏了。可惜,我们只能用语言尽情挥洒我们的骄傲—曾经的骄傲,尽情勾勒她的美丽---------昨天的美丽。千百年的风雨飘摇,千百年的文明进步,江城不再如初,两水不再似镜,双桥没有了踪迹,晴空失却了纯粹,诗山也黯淡无神。
看看今日的宛溪河畔,你还会骄傲的宣称“两水夹明镜”吗?看看今日的敬亭山,你还会自豪地自称“江南诗山”吗?所幸李白生在大唐盛世,这位一生桀骜不拘,浪漫多情的才子见到的是如画如诗的江城,见到的是彩虹双桥,明镜两溪。不然的话 ,这位一生胸怀坦荡,流离颠沛,只能在山水间放牧情怀的诗人,会是怎样的伤神?还会有李白七来宣城,留下神来之笔的佳话吗?
李白是幸运的,看见了一个明丽绚烂的宣州,将满腹的情怀在文字之间张扬。我们是遗憾的,我们只能在泛黄的纸页里寻觅昔日的影子。看看今日的宛溪河,河道干涸,舟船搁浅,垃圾满地,哪里还有江城如画的丝毫感觉。
宛溪河已经嘶哑了喉咙,敬亭山也黯淡了风韵,李白诗意何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