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朝拜的人流挪步进入开畅的圆形大厅,中央一座迷你小教堂——圣墓所在地、苦伤道终点。
等候朝拜的虔诚众信徒,烛台、吊灯密密麻麻。圣墓由两间小室构成,前一间是天使教堂,第二间是个很小的墓室,据传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因敬仰耶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圣经》记载,耶稣被安葬后的第三天清早,摩大拉的马利亚等三个妇人来到墓前,墓门口的大石头已经滚开,墓穴竟是空的。一位着洁白的衣服天使从天而降,对把她们说:“他已经复活了。”就在那一天,耶稣在门徒中间出现,以后还现身过两次。人们便就此认定耶稣复活了。
Z女士低头,下颚抵着合拢的双手,口念祈祷词:“我们在天的父,愿人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赦免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赦免因亏欠我们的人,让我们远离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阿门!”
在世界公认的三大宗教体系中, 基督耶稣死而复活恰是基督教同早700年诞生的佛教和晚700年诞生的伊斯兰教非常不同之处。2006年11月,在新德里国家博物馆亲眼看见对公众陈列的释迦摩尼的殖骨,其遗存的殖骨说明其肉身已经不在,火化了,其遗存的殖骨舍利子被众信徒奉为圣物,教主亦涅槃升格为神;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因病于麦地那逝世,根据生前遗愿,葬在去世之处,,其埋葬尸骨的坟墓被信徒瞻仰。两大宗教的教主都没有能从死亡的帷幕走出来,自然其追随的信仰者亦不可能。 耶稣的复活意味着复活的身体已脱离了会朽坏的状况,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对Z女士来说,耶稣基督的复活是信仰的根基;耶稣若不复活,所信仰的便是枉然,即使他的精神再伟大、道理多高超、爱多感人...也亳无意义。
“复活”对现代人而言,的确是件难以置信的事,引用 莎士比亚一句话“死亡好像一个布幔,只见有人从这一面进去,从没有看见有人出来。”然而,这句格言却对主耶稣却是个例外,他进了死亡的布幔,三天后复活出现在人间,只是其后的2000年没再显现了。也许人类需要耐心,而进入现代的人类缺少的就是耐心,急于致富的中国企业家尤甚。
圣墓一侧是权做教堂墙基的自然岩体,一个侧门进入古罗马时代在岩体上开凿出来的地下石屋,岩壁的地脚线上开凿着墓穴。迷上眼睛,屏住呼吸方适应了石屋里的昏暗光线和空气迟滞的味道,斑驳的石墙上刻画着字母和乱七八糟划痕。墓穴口为60公分宽的方形,里面黑黢黢的。同行江西裕达董事长夏刚借着手机屏幕光钻了进去,待浑身粘2000年前的灰尘爬出来,我也效仿,蹲着,借萤火虫般的光线钻了进去,隐约感觉墓穴有两米进深,除了墓穴本身,没有任何装饰和遗存。爬出来感觉鼻孔异样,“阿嚏”一个喷嚏。暗自窃喜从黑暗的世界钻了出来。
2006年埃及考察古建筑,亚历山大城参观一地下墓穴群。据说是一个放牛郎寻找丢失的牛而发现了一座古井,地下墓群亦被发现。沿着盘旋古井而下的通道下到荫凉的地下墓场,深不见底的井水清澈依然。围着井壁四周开凿的多层通道四通八达,伸进各个墓室,墓室开凿的连排墓穴封闭着等待救世主复活的基督教的尸骨。地下墓场是早期基督徒的安葬场所。基督徒聚集在此举行葬礼,并纪念殉道者和死者的逝世周年。由于早期的基督教被视为邪教,基督徒活动以秘密形式存在,他们希望聚集一起,甚至在“死亡的长眠”里。在如此人迹罕见的地方,适合保留作团体聚会之用,还可在此自由展示基督徒的象征符号,举行感恩祭。希腊、罗马、俄罗斯都还能看到做为旅游项目的早期基督教地下墓地遗址。
最有名的地下墓场应属罗马地下墓场。公元2~4世纪间,基督教在罗马流行,但未获政府承认,信徒遂在城郊地下岩层挖建墓窟,以纵横交错的通道置放信徒遗体。基督教合法化后,罗马的基督徒仍喜欢选择地下墓场,因为罗马基督徒在地面所拥有的土地有限。 由于他们习惯上不可以重覆使用坟墓,只用露天坟场,葬地的空间便会很快耗尽。 地下墓场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挖掘地下回廊和长廊,比购买大片空地来得化算。 初期基督徒大多是贫穷的,他们更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来埋葬死者。 现在发现地下墓窟43处,墓道总长达480公里 ,墓穴总数达60万~80万个,成为罗马古城重要古迹之一。这些墓窟存有基督教内容的题铭、壁画和宗教图签等,对研究早期基督教历史和美术有重大意义。
由此想到,基督耶稣的复活是否意味着勇于面对死亡的宗教?因为复活的基督会来拯救众教徒,死亡又何所惧?
在西方死亡文化中,墓地的环境幽静、自然、亲切,类似城镇花园,居民不仅纪念日来墓地缅怀情人,平时也是散心的好去处。而在儒教文化的中国,对于死亡是忌讳的,皇上死了育专用词“驾崩”,民间对于死者也忌讳“死”字,而用文绉绉的“驾鹤仙去”或“仙逝”。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现世的意义,对死的世界却是回避的,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未有死焉有生”生死哲学大径异趣。只有坦然面对死亡,西方才有鬼节——万圣节的情趣横生,要是在中国的清明节拿死亡灵取乐,那就大逆不道了。我是个地道的中国人,但却不喜欢参加中式葬礼,气氛太压抑,最不愿意听的就是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的千篇一律哀乐,那压抑的调门好像在哀号:不应该死呀,不应该死呀。对亲朋好友死亡的悲情和缅怀是一回事,把追悼仪式办成集体大哭丧就太那个了吧。西方的安魂曲是纪念亡人而写的,曲调有悲切的情绪,更多是唱颂神的感召,主的怜悯,生命的张力,超越了单纯追思亡人的悲痛情绪。我喜欢莫扎特和威尔第的《安魂曲》,录在MP3上随身听,上半路上播放,登山途中也听。但有哪位专门下载中国哀乐的吗?我想,没有。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和印度民族的生死观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也是能够面对死亡的民族,日本对待死亡是是悲情式的,而印度看待生命则是永无停息的循环往复。
“安魂曲”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与“信经”,增加了“末日经”。之所以称其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 在上百首的“安魂曲”中,莫扎特创作的“安魂曲最为有名。1791年,一位伯爵派了一位灰衣使者,委托莫扎特为他死去的妻子创作一首“安魂曲”。当莫扎特支撑着病体,挣扎着谱写到第七曲《流泪之日》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再也无力谱完全曲了,把一些想好的构思一一传授给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次日凌晨,莫扎特怀着对”安魂曲“的牵挂而与世长辞了。莫扎特的“安魂曲”真实地记载了作者临终前的种种体验,而成为一个经历磨难的音乐天才向人世所作的最后诀别。后人才把这部《安魂曲》说成是莫扎特为自己而作的一部不朽的“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