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 (下)


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 (下)

 

    丁玲精神

丁玲(1904-1986),湖南临灃人,她的代表作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荣获“斯大林奖金”。丁玲早期和冰心、庐隐、林徽因、凌叔华、袁昌英齐名,后来,成为进入陕甘宁边区的最知名的革命文学家。她的一生多坎坷,晚年获平反,但仍颇有争议。

纵观丁玲一生,有三个特质在她身上始终不变,所以在她去世之后,她在文学界和读者中获得的评价不降反升,成为一个特例。

首先,丁玲是妇女解放的不知疲倦的鼓吹者和倡导者。由《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开始,到《母亲》,到延安时期的《三八节有感》、到晚年的著作,丁玲都在为妇女的解放、妇女的独立、妇女的翻身而大声呼吁,不遗余力地奋斗,成为妇女呼声的代言人和妇女解放的先驱。

其次,不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丁玲都是阴暗面、落后面的揭露者和鞭挞者,在国统区如此,在解放区如此,在新政权下也如此。这个特质虽让她吃尽了苦头,蹲牢、挨批、打成“反党反革命”集团的头子、撤职劳改、下放北大荒……但她不改初衷,不断地与阴暗面、落后面做不懈的斗争,一心盼着人人都能过上平等的幸福日子。

最后,尽管道路曲折多难,不管受到多麽不公正的对待,丁玲始终坚信共产主义,拥护共产党,爱戴毛主席,是一个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非常了不起。

丁玲活着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她办了一间小小的“丁玲文庫”,里面有她睡了大半辈子的小木板床,有她的用布围成的衣柜,有她的书桌和磨破了的藤椅,还有她的著作、手稿、照片等等。她坚持要在她的书桌上方挂一张和人等高的巨照,是她到延安之后的着军装的女兵照,飒爽英姿,两旁各有一行大字:平生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丁玲精神不仅可贵,而且感人。

 

           沈从文精神

沈从文(1902-1998),湖南凤凰人,苗族,其代表作有《边城》、《八骏图》、《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首先引人瞩目的是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他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文学地位在最近三十年中不断在攀升,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如果说,茅盾是中国最成功的革命作家,老舍是最成功的城市贫民的描写者,那么沈从文就是中国最成功的乡土文学作家。这个足以让沈从文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中处在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前列。这应是湖南人莫大的骄傲。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并没有什么正规的学历,但他早年在湘西、在凤凰、在怀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他在乡间、在小城镇、在军队里和下层民众与士兵有广泛的接触,这些使他日后成为描写湘西的水、描写少女和水手的能手,将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崇到极致,奉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一首首对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赞歌。其次,沈从文笔下的悲剧色彩也很强烈,他描述的中国农村的痛苦、民族压迫的残酷、城市上流的污浊,同样有着非常强烈的批判意识。这两大块,一个抒情,一个批判都是对中国社会廿世纪上半叶的现实写照,起到绝妙的功效,很真实、很动人、很深刻,把中国社会的多元和复杂披露得入木三分,这是沈从文的独特贡献和过人之处,也是他的文学作品有长久的生命力的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受到读者赏识和喜爱,像多年的黄酒一样,有着淡淡的香味,令人陶醉。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类,但却是一个成功的另类。他的人文精神就是用艺术的形式揭示人类内心的人性美。沈从文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沈从文的第二个值得推崇的地方是他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钟爱和执着的研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公认的中国社科三大研究成果之一。他身后留下了一份他来不及写的研究成果的著述清单,竟有十来个之多,简直是人间奇迹,也是莫大的遗憾和损失。他是个大学者。但是他的这些积累和成果却大多是在逆境中或者是在孤独中完成的。他曾是个被遗忘的人,曾是个被边缘化的“小人物”。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和母亲曾到故宫午门上的文物陈列所去参观一个古代文物展,为我们两人(当时整个大殿里只有我们母子两人)做解说的是一位其貌不扬的老者,穿着极随便,头顶一顶旧棉帽,耳窧一只向上,一只向下,但解说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待我们出来之后,母亲悄悄地对我说:刚才那位解说员是沈从文先生。

于是,沈先生又给我们留下了另一份精神遗产,这就是他的那种在逆境中的处乱不惊、从容不迫和对工作的极度敬业与锲而不舍。

他的成功全都来源于此。

 

          齐白石精神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大画家,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和平奖金获得者,20085月其《花卉草虫十二册页》拍卖了2400多万人民币。

齐白石出身农民,早年是木匠,60岁以后成名,画作甚多,仅1953年一年创作画作多达六百余幅,擅画擅书擅刻擅诗,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等。

齐白石曾获得陈师曾、徐悲鸿等人的高度评价。法国大画家毕加索曾用毛笔临摹齐白石的画,多达数百件,他说:“顶奇怪的事是中国画家为什么要跑到法国来学画,你们有齐白石啊!

中国画发展很慢,不像西洋油画,后者几十年就走过一个阶段,但是中国画发展到齐白石时代,突然有了大变化,齐白石成了中国画的里程碑。齐白石是中国画的划时代的代表人物。

中国画的体裁本来相对比较狭,有山水画、仕女画和花卉鸟虫画几类;但是到了齐白石,他一下子把中国画的题材大大地扩展了。过去许多没有进入中国画家视野的东西都被齐白石画进了中国画。齐白石破天荒地把大白菜、大萝卜画进了中国画,他还把农民用的农具画进了画面,像耙子,锄头等等。

2006年北京画院办了一个齐白石工笔草虫展,观众惊奇地发现,齐老人居然工笔写生了几十种小昆虫,用放大镜观看,都极其逼真,生动可爱。赶快请来生物科学家,教他们来识别。结论是:这几十种昆虫几乎全是北京境内有过的昆虫,确有其物,都叫得出学名,其中,有不少种现在已经绝迹。

齐白石是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生活中普通的东西,老百姓常见常用常养的东西都可以成为齐白石笔下的画,虾、蠏、小鸡、青蛙、蜜蜂、蚂蚱、各种草花、南瓜、丝瓜、葫芦、算盘、搔痒的“老头乐”……全是他的题材。齐白石的画充满了大众性和平民性。

齐白石的画有着巨大的开创性、创造性和独创性。因为这个,他让中国画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虾身原来是六节,可是齐白石画五节。胡青先生收藏了一张齐白石早年的《虾》,的确是六节。可见齐白石明明知道虾身有六节,却一定几经实验:画四节、画五节、画六节,画七节,最后,从美学的角度认为画五节最好看、最漂亮,遂定下来画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五节。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创造规律:从生活出发,但不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靠想象,加以变形,达到更加本质的真实。

要创新,要突破,要走自己的路,要发展,这就是齐白石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以上是湖湘文化中的五个人文精神的分支,还可以举出一些其它的来,如彭德怀精神――说实话、讲真话的精神,但因彭总不是文人,没有创作过文学艺术作品,估且不在这里分述。

 

纵观以上五位,他们每个人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多数是世界级的巨人,但是在这些成绩面前,或许他们的精神更为重要,是这些人文精神让他们取得了那些伟大的成绩。从这个角度上看,精神可贵,精神决定一切,精神永垂青史,精神虽无形,却是物质的根和本,是更为持久的珍贵遗产。

湖湘文化了不起,它的屈原精神、谭嗣同精神、丁玲精神、沈从文精神和齐白石精神都是了不起的人文精神,它们属于全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它们,使之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自豪吧!珍惜吧!了不起的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