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华为的冬天》的一些感受


他的部门的人均效益没提高,他这个科长就不能当了。他说他也没有犯错啊,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而有些人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管理的部门人均效益提升很大,我认为这种干部就要用。对既没犯过错误,又没有改进的干部可以就地免职。——《华为的冬天》

——我们应该允许员工犯错,尤其是在做一些大家都没有做过的工作时,这种错误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如果员工一犯错,就会招致处罚,那么员工(包括当事人和其他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将会大受打击。当然前提是,对于错误的性质要做限定,如果是一些已有规定,或已经形成流程的工作,犯错必然是要给予处罚的。所以,错误性质的限定,很重要。

对每一件错误要逆向去查,找出根本原因,加以改进。并从中发现优良的干部。——《华为的冬天》

——对于已经犯下的错,单单处罚就可以了吗?这样做简直是浪费这次错误。查明犯错的原因,是一个方面,这样可以找出规律,让其他人不再犯重复错误;另一方面,仅仅罚款只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让当事人和周围的人感到悚然,小心翼翼,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员工能力的提高,是公司效率的提升。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员工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心底里认同这样的处罚。这样两种方式所导致员工心理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其效果(包括对当事人和公司内其他员工)也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要减少工作协调与调度会议,即使对于那些必须开的、开完要立即实行的会议,也要减少参加这些会议的人员数量。——《华为的冬天》

——对于公司来说,会议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会议多了,并不是意味着大家都很忙,或者意味着我们对某个问题很重视。会议过多,只能说明一个公司的流程制度不完善,只能靠开会来弥补。其实开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会议没有效率,大量占用大家的时间的同时,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说说我的以下几点看法:
(1)谁参加:区分两种人;必须参加与随意参加。对必须参加的人在会议通知里明确提出要求;对可以随意参加的人也提出要求,来也可,不来的话会后把会议纪要送达即可。
(2)谁主持:没必要都是领导主持。要根据会议议题的重要程度而定。这一点与第一点相互联系。
(3)谁先发言:应该根据由下往上,由外而内的顺序来发言。“由下往上”指的是领导的发言应该放在后面,鼓励普通员工多发表意见,因为一旦领导发了言,哪怕是员工有更好的想法,一般都不会再说出来了;同时应该相信普通员工的智慧,尤其我们公司目前的普遍受教育水平很高,潜力是很大的。“由外而内”指的是要让业务部门先发言,他们是身处第一线的,对市场的变化和动态最清楚。
(4)谁负责追踪:一般其他公司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谁召集会议谁负责追踪。当然也可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做出改变。但是,必须要明确谁负责追踪,并且要写进会议纪要里面。
(5)谁在浪费时间:所有与会议有关的材料都应该提前看,而不是到了会上再翻看,或者再由相关人员再读一遍,会议就是为了达成共识或解决问题的,所以一开会就要直奔主题,讨论或表决。
(6)谁最后下结论:一般不要让最高领导下结论。除非是所有的与会人员全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领导才要说出自己的意见,给出结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所有参加该会议的人都要做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