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赔偿”辞职案破冰,温暖寒冬飞行员


在飞行员辞职案件中,飞行员与航空公司总是展开长期的拉锯战,其中就培训费问题,双方总是各自据理力争,法院对此如何判决也更加成为具有一定导向性的标准。郭岳炳案件历经九个月之久,经过了仲裁,一审、二审,终于落下法槌。郭岳炳的案件可以说是飞行员辞职案件中,了结时间比较短的,这位善良的山西汉子,从2008年的春天一路走来,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郭岳炳提出辞职,也从未找过下家,也绝不是出于跳槽的考虑。而在他实事求是的依法维权过程中,不仅仅被东家克扣了应有的生活费和劳动报酬,而且遭到了东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非议。众所周知,郭岳炳辞职案件也好,其他飞行员的辞职案件也好,航空公司总是仪仗自己的强势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后,弄虚作假,借助各种关系去干扰司法的公正。而此次郭岳炳案件零赔付二审判决的法槌敲响之时,也多少让航空公司稍微感受了一下司法的正义! 

在郭岳炳拿到判决书,看见辞职曙光的同时,却也不得不面对冷酷的现实。金融风暴带来的航空寒冬,已经迫使多家航空公司停航在即,多家航空公司甚至已经停飞多架飞机。飞行员资源目前暂时出于供过于求的局面,民营航空公司已经向外输出飞行员,而国营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飞行小时远远少于过去。在2008这个非同寻常的寒冬,也许有一些人认为,一些飞行员会因此而放缓了辞职的脚步。但是,我深信,飞行员的辞职,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待遇或者各种小利,也不是航空公司所谓的跳槽,而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我确定,航空的寒冬,飞行员资源的暂时供过于求,并不能阻碍飞行员辞职坚定的步伐!选择工作岗位是劳动者的权利,只要航空公司存在着违法、违规的现象,只要不公平待遇的事实依然存在,只要飞行员的合法权益不能切实有效的得到保护,飞行员辞职门,将永无止境!而对此,航空公司唯一能做的就是自身的不断检讨与反思,减少或基本杜绝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从而做到真正维护飞行员的切身利益,只有那时,航空公司与飞行员之间的劳资纠纷才会减少和基本杜绝。 

不论如何,在郭岳炳案件的二审判决中,对“零赔付”的坚持原判,可谓是对法与理的坚决捍卫,也使得我们在这样的寒冬里,看到了一缕春意。寒冬之后,便是鸟语花香的春天。在此,我也深信,航空业飞行员劳动权益得到保护,劳动环境得到改善的时代,即将到来!

 

媒体链接

2008年12月21日02:06  来源:《新京报》   

飞行员辞职首判零赔付

二中院终审判决双方解除劳动合同,为全国首例

    日前,全国首例飞行员辞职“零赔付”案终审定音,二中院判决飞行员郭岳炳与新华航空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赔偿违约金。郭岳炳的代理律师张起淮表示,对于陆续出现的飞行员与航空公司的纠纷,该案具有判例效应;并呼吁建立飞行员转会制度。 

  郭岳炳在新华航空公司工作六年,他介绍,工作期间,航空公司违反规定,长期、超时为他安排飞行任务,拖欠、克扣其劳动报酬、克扣飞行安全奖等,且无法保证郭岳炳的疗养休假、年假。因此,郭岳炳诉求解约,航空公司移交其档案资料;赔偿其工资损失等共计105万余元。随后,新华航空提起反诉,要求郭先生支付违约金等500余万元。 

  法院一审判决,双方劳动合同解除,航空公司为郭先生补齐工资等7800余元,郭先生无需支付违约金。双方不服,上诉至二中院,郭先生索赔136万余元,新华航空则要求528万违约金等。 

  二中院认为,郭岳炳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新华航空公司,履行了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符合规定。对于新华航空公司提出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关于郭岳炳给付公司违约金的约定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相悖。而新华航空公司上诉要求郭岳炳支付的空职成本及管理费,是根据公司的利润和管理情况自行测算出来的,没有证据,不予支持。 

  张起淮称,郭先生将于下周一前往公司,要求办理档案等关系;虽然担心执行问题,“可能遇到一定障碍,但我们不会放弃。”(记者朱燕)

 

  ■ 事件回放 

  ★2002年5月 郭岳炳加入新华航空,双方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约定若解除劳动合同,郭应提前30日书面通知公司。 

  ★2003年9月 郭岳炳开始飞行工作; 

  ★2008年1月 郭岳炳提出辞职; 

  ★2008年8月 顺义法院判决双方解除劳动合同,郭岳炳无需赔偿; 

  ★2008年12月 二中院终审维持原判。 

  ■ 律师说法 

  首起“零赔付”案具判例效应 

  被誉为中国“航空案第一律师”的张起淮是郭先生的代理人,昨日,他表示,该案是全国首起飞行员辞职“零赔付”案,非常典型,具有判例效应,打破了飞行员只要辞职就要赔付巨额培训费的不合理怪圈。 

  同时身兼北京律协航空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等职的张起淮提出,飞行员辞职案所折射出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找到航空公司与飞行员之间在辞职案件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的症结所在,建立飞行员“转会”制度,合理规范飞行员人才流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促进航空业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朱燕

这是您的功劳,前几天在电视见到您了!

发布者 女人如水 (http://lluer.blog.sohu.com/)
2008-12-22 00:10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