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讨几个观点
越贫穷落后的地方,越有发展潜力;
最容易赢得市场的关键点之一是“先下手”;
市场上最保险的竞争方式是零竞争状态。。。
再探讨另外几个观点
有人的地方就有住房需求;
有人的地方就存在有钱人,哪怕是一个小村庄;
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的居住需求一定也在进步。。。
有专家曾经总结市场上取胜的楼盘分以下三种:
不战而胜的楼盘;(地段)
以进取胜的楼盘;(正向思维,我比别人做得好)
以退取胜的楼盘;(逆向思维,我抓低端客户群)
“不战而胜”:地段是稀缺的,人人必争的,实力弱还是不要勉强;
“进”:不断的做加法,不断的升级,宏观调控来了,客户不买单了,况且人人都“进”,何时是个尽头?
“退”:退往何处?退到经济房、廉租房?似乎也很难。况且利润已经相当薄了。
能三者结合吗?
“地段” “进” “退”三者兼顾?
似乎很矛盾。。。
但,可为!
而且,确定可为!!
“地产”很有意思,
轮回,不断的轮回,
高潮来了,人人拥蹙;
低潮来了,人人自危。
好的形势,各行业相继进入吸金,
形势风云变幻,连知名的企业都要退市。
对于客户来讲,买涨不买跌,
对于地产公司来讲,会有所谓的抄底一说吗?
在低迷的市场下,是否会有新的机会?
这个时候,还有想再次吃螃蟹的了吗?
机会一定有,螃蟹一定还是美味的。
冯仑讲的蜜月期过后,即使再换姿势都不会再有那时的刺激;
但高潮一定还是有的,就像吃螃蟹,
只要选择好地儿,选择好合适的吃法,
螃蟹照样鲜美。。。
农村是个很广阔的天地。。。
——毛泽东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
是因为他看得远,
同时,他着眼的是发展。
农村在当时占据着大半个中国国土,
农村迟早要进入城市行列,
城乡一体化是必然的最终结果,
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因为万物皆在发展。
到三四线城市去发展,
几年前众多开发商就琢磨着这事,
很快,一批三四线城市荣幸的被青睐,
然后,被更多的青睐,
结果,终于饱和了,
城市荣幸了一半,毁誉了一半,
开发商荣幸了一半,一定是早期进入的,
牺牲了一半,一定是后期跟风的。
成功有成功的道理,
他抓住了先机,赢得了首批客户;
失败有失败的原因,
他没有很好的考虑市场是有规模的,尤其是小地方。
废话了那么多,呼应下主题吧
寻找贫穷落后的处女地,是中小房企寻求新高潮的有效方式。
——到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房的小县城开发
小县城“地段”任你选,
只要进入即为“超前”产品(注意前进两步成为烈士说)
到小县城还称不上“退”吗
不战而胜 以进取胜 以退取胜
三者完美的结合
市场目标客户群探讨
小县城再小,
它也有政府部门
有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校
有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
有做各种各样生意的有钱人
有能够吸纳进来的乡镇人
。。。。。。
对应的也有
公务员、老师(及考虑孩子的家长)、企事业单位员工、生意人、乡镇二十万元户
再加上为年轻人结婚用房+外地务工人员给老人买房安度晚年
小县城再小,也有市场,在没有竞争的处女市场,运用巧妙的技巧,一定有高潮!
市场承受能力探讨
小县城再贫穷,
总有有钱人。
单价1300—1500元/m2,
面积在110-120m2左右的三居室,
总价在20万以下是较为保险的产品,
做个按揭,首付6万左右,月供700元左右,
这个门槛已经将有钱人扩大至上班一族了吧。
探讨下门槛
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状况、城市人口数量
大抵能判断出该城市的市场容量
这里暂以50亩模拟
产品多层、容积率1.4左右、总建面5万M2左右
地价30万/亩左右,则总地价成本1500万
在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县级人治环境下,地款缓交及各种规费的减免完全是事在人为
规划设计在我们强有力的技术下不是问题
施工队伍的垫资完全可以和销售的先期资金回笼错开
营销推广的地域特性决定了完全可以低成本覆盖
剩下的公关及人力的配备就是完全可控的了
800万以内玩转50亩,太EASY了!
看下效益
多层,5万平米的体量,两年开发完毕
项目 成本(元/平米) 备注
地价 300 按照30万/亩,容积率1.4,可控
建安 650
各种规费+配套费 150 尽可能的减免
税费 100 尽可能的减免
不可遇见 50 尽可能的控制
总计 1250 控制在1100元/平米左右
销售均价按照1400元/平米计算,每平米盈利200-300元模拟,则总盈利1000-1500万
用800万的资金启动市场,滚动开发,两年项目开发结束,年盈利500-750万。再加上阳台车库等技巧的运用,又将增加200-400万元的利润。
利润仿佛不多
大公司永远看不上
但请注意看本文的标题
这样的市场机会现在还有吗
中国县级市的数量多少真的没有查到
但应该不需要查
市场永远的游戏规则
少部分人捷足先登——大家蜂拥而上——行业重新洗牌——再次轮回
当整个市场走向低潮的时候,
一定是新机遇出现的时候;
当机遇出现的时刻,
抓住时势者即为英雄!
(Over thank u!)
新形势下中小房产企业发展的小蹊探讨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