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调控松绑:“节俭悖论”体现


    最近看到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人们纷纷抛售资产,捂紧资金的口袋,储蓄率将不断攀升,今天有报道广东省为了节电“要求景观照明灯平时一律关闭”,又想起之前的深圳“不买房运动”,及当下消费支出纷纷减少,有想到现在不鼓励购买“第二套住房”的种种限制,相信这种“节俭悖论”或许对想在的政策出台有些借鉴。

    刺激经济不能只靠投资,因为投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对经济的拉动,这有个传导的过程,信心则可以在一夜之间消失,眼下不断衰退的经济指标相信更需要“长短结合”的打法,既需要长期的投资拉动,又需要短期的消费刺激拉动,因此在鼓励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对房地产的政策应“长短结合”,既有长期的住房保障投入拉动,又应该在短期内鼓励将银行存款取出买房,赵晓教授说“买房就是爱国”也是对的。因此,凡是当下影响购房消费的调控政策都应取消至少一年,包括:

1、取消限外政策,鼓励外国企业及个人购置商品房,来应对不断下降的外汇储备;

2、取消交易环节的2年上市限制及暂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及契税,鼓励购房转让及流通;

3、购房可以折抵个人所得税;

4、以上政策实施2009年一年,减免税收部分均可以算入四万亿或者九千亿的刺激经济的财政支出中。

 

 

--------------------------------------------------------------------------------

摘抄“节俭悖论” 

节约悖论的概述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节约的悖论是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它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长期中或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在,节约的悖论是不存在的。

 

节约悖论的核心理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