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思想] 颜语传奇(推荐文章)


我的一个名叫秦歌的朋友,写了一篇名叫《颜语传奇》的文章,我认为写得还算可以,因此特别推荐给武汉的朋友……

每当生活是一场坚苦的竞赛,
   你从不抱怨。
   你总会,奋起你的双臂,
   以勇猛顽强的精神,
   永远捍卫你的光荣而战。
   不管多苦多难多艰险,
   你永不放弃。
   世界上所有的勇士,
   无不为这伟大的心灵心潮澎湃……
                                        《李小龙传奇》
   2008年10月17日,颜语又一次出现在昆明媒体的视野中。他宣布,星耀向中信融资36亿的计划已经全面成功。面对媒体,颜语的脸上,又一次露出了骄傲的神色。
   连地产大佬孙宏斌都无法做成的事情,颜语居然做成了。对于中国房地产领域而言,这毫无疑问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
   自从涉足商界以来,颜语就是一个善于创造传奇的人物。
   颜语跑过业务,开过餐馆,摆过地摊,卖过沙发,搞过装修,最后成为房地产开发商人。他的星耀开发的昆明“新亚洲体育城”和天津“星耀五洲”项目,在中国房地产领域成为了神话。
   电视连续剧《背叛》里,主人公宋一坤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现在的很多人,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这句话,很深刻地说出了一些商人失败的根本原因。
   颜语有过很多次失败,但是,这些失败,都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没有“狼性”的人。恰恰相反,颜语非但有“狼性”,而且“狼性”十足。
   他非但狼性十足,而且除了狼性之外,还有一定的逆判性。你给他规定好路线,他偏偏不走你指的路。他要按他自己选定的路,去走,去奋斗,哪怕是失败,也无所谓。
   他从不言败,他很有点像那个李小龙的传奇人物。
   这样的一个人,当然值得我去写。
   在研究了很多资料之后,颜语的形象终于在我的内心深处形成。而我,准备用很多的文字,来雕刻这个人物。我甚至希望,颜语能够在我的笔底下,成为一本书。
   一本研究中国房地产人物的书……
               第一章: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痛苦
   那时候,他还很年轻。在他充满青春冲动的血液里,流淌着特立独行的思想。那时候,他满脑子里都是出人头地的理想,他要做一个举足轻重的人。
   一次又一次,他流着失败的眼泪,面对前面的路高声呐喊。他最终走过失意,越过失败,开始攀登中国经济这座大山……
                (一)、发生在中学里的一个小故事
   据说颜语上中学的时侯,就很有经商的头脑。他的脑子里的那些奇思妙想,与他后来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少年时侯的梦想,往往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颜语上中学的那个年代,台球这种运动正在中国的每个角落流行,颜语读书的那个中学,也不例外。
   通过多方观察和思考,颜语发现,在学校支个台球桌,肯定能赚钱。但是,那是一个异常贫穷的年代,就颜语自己,是没有钱来买台球桌的。
   没有钱买,就自己制造。据说,颜语请了个木匠,制造了一个很简陋的台球桌。这个台球桌虽然看上去很土,但在那个非常缺少娱乐活动的中学里,带给了人们很多的快乐。
   因为要读书,没有多少时间“经营”台球,颜语就请了个“小工”,为他看守台球桌,而他自己,安安心心的既当学生又当“老板”。
   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颜语赚到了一点儿钱。数目不是很大,但在他的同学们看来,他已经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了。
   颜语的“经商行为”,在他父母的眼中,毫无疑问的是一种异端。他的父母认为,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不好好读书满脑子的想着赚钱,是很不正常的。
   但颜语不这么认为。他想,他是在读书之余,做一点儿小生意,既没有影响学习,又可以赚点零花钱,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这件事情说明,少年时代的颜语,头脑已经很好使,已经很擅长从周围发生的事情里,去寻找商机。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
   颜语读中学的那个年头,潘石屹大约也在上中学,但我们没有听说过,潘石屹那时干过如此机灵的事。
                   (二)、十字路口
   1987年,年轻的颜语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重建工是一所不错的大学,从这所大学毕业出来的人,通常都会找一个很好的单位,去过一种比较悠闲的日子。
   但颜语并没有这样做。
   颜语想到江湖的风浪里去冲刺,玩一玩心跳,过上一把瘾。
   在这样的心态下,颜语走出大学校门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昆明的一家公司里去跑业务。在很多人的眼睛里,颜语这样做是自讨苦吃。
   颜语的父母也这样认为。在两位老人的内心深处,颜语简直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因为颜语没有按照他们的思路去发展,所以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理皮颜语。而颜语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他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他知道,父母怎么想都是为了他好。
   但颜语必需拒绝父母的“好心”,他必须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活出个出人头地的结果来。
 
   遗憾的是,在这家公司,颜语没有做成一单业务。一年多的时间里,失败,失败,这样的字眼好像与他如影随形,让他刚到非常的迷茫。
   这时候的他,有点像战国时侯未成名之前的苏秦,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很不如意。而在很多人看来,他简直就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但颜语并没有被失败击倒。
   此路不通,另寻他路。他借了一笔钱,开起了一个餐馆。
   从跑业务到开餐馆,颜语迅速转型,他希望,这一次转型,能够取得全面的成功。
 
   但这一次,颜语依然没有成功。
   非但没有成功,甚至还赔进去很多钱。
   一个一心想经商的人,面对这样的挫折,打击可想而知。颜语很难过,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他必须擦干眼泪,直面惨淡的生活,并在很艰苦的环境中崛起。
 
   跑业务失败,开餐馆也失败。聪明的颜语,似乎已经无路可走。
   绝境。
   很多人都认为,颜语陷入了绝境。
   但就在人们都认为颜语陷入绝境而无法自拔的时侯,颜语在昆明的青年路上摆起了地摊,卖起了百货。
   和开餐馆相比,摆地摊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除非生活陷入困境,云南人是不屑于做这种事情的。你叫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来做这种事情,是没有门儿的。
   但颜语却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做起了这档子看上去很丢脸的生意。
   这说明,颜语的心态,比一般人要好得多。
  
   直到现在,很多开着香车、带着美女的人,见着那些摆地摊的面有菜色的人,表露出的神色,是看不起、是卑视。
   但这些人也不想想,当年的颜语,也是这些部落中的一个。
   颜语摆地摊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尊严。弱者和强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信念是否坚定。
 
   查阅昆明城市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在颜语摆地摊卖百货的那个时代,青年路是一个商业很发达的地方,来自江浙一带的游民,很多都在这个地方摆地摊,过着一种云南人很看不起的生活。
   可就是这些人,后来生意逐渐做大,做进了螺蛳湾,成为了一个个影响云南商业发展的传奇人物。
   但颜语,与这些人不是一路人。颜语在青年路摆地摊,不过是权宜之计。像颜语这种有更大理想的人,隐身在青年路,是在默默的观察,默默的等待。每天,青年路上的车来车往,都会让他产生很多的感慨。
  
   凭着一股坚定不移的信念,颜语在青年路摆地摊摆脱了困境。
   1991年,颜语离开青年路,办起了一个小家具厂,成为了一个小厂的“厂长”。
   从1987年大学毕业在1991年兴办家具厂,颜语走过了异常艰难的4年。这4年,艰难的生活告诉颜语,只有永不放弃,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从颜语的身上,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并不可怕,也不可悲。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失败,可悲的是,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丧失活下去的勇气。
 
   摆地摊虽然没有让颜语赚到多少钱,但却让他走出了困境。
   颜语之所以能够办起一个小家具厂,完全得益于摆地摊卖百货。因为,办家具厂的思路,是在摆地摊的过程中思索出来的,办家具厂的资金,其中一部分肯定是来源于摆地摊赚到的钱。
   兴办家具厂,让颜语开始腾飞。
   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具厂,在那个年代是无比光荣的。
                  (三)、第一桶金只有10万元
   颜语的小家具厂,经营的主要是沙发。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沙发是一种时尚的东西,不是有点儿银子的人,还真是享受不起。那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有银子的人不断的多了起来。这些有银子的人,开始追求享受。而最时尚的享受,就是家里有一套引以为自豪的沙发。
   这些人的心态,这种静悄悄的时代,一下子就被聪明而且智慧的颜语洞察到。
   他要生产一种样式好看并且很适用的沙发,他要在家具领域创造一点儿奇迹。哪怕只是一点点,都意味着他将取得巨大的成功。
 
   因为对市场有很深入的研究,因为生产出来的沙发确实引领了一种潮流,所以颜语的小家具厂很兴旺。他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在1年的时间里赚了10万元。
   10万元在现在也许不算什么,但在那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年代里,10万元已经是一个非常巨额的数字。
   这10万元,意味着颜语已经从一个很穷很穷的小伙子,跃升为一个有点资本的小老板。这10万元,让颜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正在慢慢的缩小。
 
   就在颜语当小老板而苦心赚钱的时候,有几个人的命运正在发生着变化。
   严格来说,是六个人。
   这六个人,江湖上有一个统一的称号:万通六雄。
   他们是: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王宫全、王启富、刘军。这串名字中的前三个,对很多人来说,如雷贯耳。至于后三个,人们对他们没有多少印象,但因为他们是“万通六雄”里的人,所以我们在写地产史的时候,会顺便把他们提一下。
  
   “万通六雄”是开发房地产的。在中国民营房地产的发源地海南,他们通过仅有的3万元钱,运用一系列资本运作,赚钱赚得别人的眼睛发红。
   3万元的启动资金,说明当年的“万通六雄”,还没有颜语有钱。颜语只有10万元,而他们只有3万元。
   但颜语所处的地域环境是昆明,昆明不是海南,所以颜语还不能像他们那样去运作房地产。那时的颜语还没有他们那样的胆量,也没有他们那样的运气。
   像“万通六雄”那种运气很好的人,在房地产领域还真不是很多。
 
   “万通六雄”的创富故事,颜语想来是听说过的。颜语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侯,想来也是激动的。然而激动归激动,单凭颜语个人的智慧,还不能与“万通六雄”相比。
    所以颜语只能慢慢的来,在静悄悄的时光流逝中,去触摸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直到有一天,他能像心学始祖王阳明一样的“顿悟”,最终熬成伟大。
 
    在经营家具厂的过程中,颜语发现了一个与家具行业相关的行业:装修。
    一栋建筑物建造出来之后,必然要装修,做装修,肯定比做家具赚钱。此时,颜语的内心深处,已经在思考着如何转型。
    1993年,颜语痛下决心,成立星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这是星耀集团最早的源头。现在名满全国的星耀,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起步的。
    因为装饰工程是房地产的相关行业,所以,星耀装饰,为后来的星耀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开办家具厂,颜语感悟不到装饰工程的魅力,而如果不是做装饰工程,颜语感受不到房地产开发的魅力。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成功,有因,必有果。
 
    星耀装饰成立的前夕,刘承玮已经执掌了官房。官房是20世纪90年代比较耀眼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刘承玮执掌官房的时侯,官房破旧不堪。这个建筑工人出身的企业家,改变了这个企业的命运,让这个企业创造了一个时代:官房时代。
    星耀装饰成立的前夕,著名演员刘晓庆也来昆明开发房地产,虽然最终以失败结束,但它留给了人们很多的思考。与此同时,银海地产诞生,让人们看到民营房地产开发在昆明的希望。
    这种种一切,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运动,在昆明拉开了序幕。
    这一切,被颜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颜语开始创办企业的那个年代,民营企业风已经开始吹来,让人们感到阵阵的暖意。
 
    在20世纪90年代,昆明的装修装饰市场还处在一种“外面的总是好的”的理念之下,很多工程,被从外省侵入昆明的公司“霸占”,昆明本土的公司没有多少市场份额。
    星耀装饰成立之初的两三年内,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只是,颜语毕竟是学建筑工程毕业的大学生,在理念上,在市场运作上,比那些没有多少文化而只靠关系和运气的装饰工程老板,要强得多。
    因此,颜语的星耀装饰在昆明活得还算不错。
    这说明,多读点书,实在是有好处的。很多人的运气,其实来自于他们的知识,而很多人失败了,其实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四)、和记黄埔
    在中国,只要是与和记黄埔粘上点边的企业,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前途。
    这是因为,“和记黄埔”的老板,就是那个近百年来中国经济史上的传奇人物李嘉诚。李嘉诚成名之后,一举一动,都会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和记黄埔在中国有两个重要的项目:一个是位于山东青岛的太平洋发展中心,一个是位于辽宁沈阳的时代广场。
    任何人都知道,谁承揽了这两个项目的装修工程,谁就会发财。
 
    但在当年却很少有人能想到,承揽这两个项目装修工程的,竟然是云南的星耀装饰。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在装饰企业,就能承包到李嘉诚旗下项目的工程,这绝对是一种奇迹。
    这个奇迹的诞生,不仅仅是靠运气,除了运气之外,那种超凡脱俗的高级智商,是绝对的关键。
    现在我们虽然不知道颜语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去“搞定”和记黄埔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其中的过程,必定惊心动魄,充满传奇色彩。
    这种事情如果让一般的“土老板”去运作,毫无疑问的是失败。因为,像李嘉诚那么有文化的人,一般一点的角色,是无法打动他的。
    作为商界的领袖,李嘉诚代表的不仅只是一种权威,更是一种境界,要让这种境界的人“礼贤下士”,除非他真的已经遇上了自己欣赏的人。
    颜语,这个当时30岁不到的年轻人,可能就是李嘉诚欣赏的那种人。对于像颜语这样的人,智慧的李嘉诚不能不欣赏。颜语后来干的一些事情,想来李嘉诚的评语应该是四个字:后生可畏。
 
    颜语能够与和记黄埔合作,是颜语的幸运。在中国企业界,不是什么人,都能与李嘉诚旗下的企业合作的。
    和这样的企业合作,会赢得名气。和这样的企业合作,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和这样的企业合作,能够让自己的企业文化,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
    颜语非常珍惜与和记黄埔的合作机会。在“太平洋发展中心”和“时代广场”的装修工程上,颜语以近乎完美的服务,赢得了李嘉诚赞许的目光。
                   (五)、那个江湖
    星耀装饰成立于1993年,可1996年才接到和记黄埔的业务,而此后一年,星耀地产成立。从做装饰公司到做地产公司,颜语用了5年的时间。
    在这5年的时间里,刘承玮统一了官房,成为了官房说一不二的领袖。
    和官房老板刘承玮相比,颜语显得格外的年轻。客观地说,颜语与刘承玮不是统一路人。刘承玮做事的风格,更像官僚,而颜语行事的作风,是典型的商人特色。
    刘承玮做事,比较老谋深算,随时把风险考虑在内,而颜语做事,比较大胆冒险。这些特色,在颜语做星耀装饰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
    在颜语做装饰工程的5年时间里,刘承玮在云南的名气,简直就是如日中天,说他是云南房地产也的“教父”、“大腕儿”、“精神领袖”,一点也不夸张。
    如果要在20世纪90年代评选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云南房地产人物,唯一的人选,就是刘承玮。
    像刘承玮这样的人,年轻的颜语当然是仰慕已久的。那时候,说不定在颜语的内心深处,就有一种“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新周刊》对刘承玮的评价很高。《新周刊》说,在20世纪90年代,昆明有三分之二的房子,是刘承玮建造的。对于这种评价,颜语的内心想来是很复杂的,他也许在想:媒体对我的评价,要高于这个。
    后来,颜语终于成为了刘承玮那样的房地产开发商,他的作为,也许并不比刘承玮小。《新周刊》在2008年对颜语的评价是:颜语造世界。
    《新周刊》对颜语的评价,毫无疑问的高于对刘承玮的评价。
    作为地产风云人物,颜语不是“刘承玮时代”的终结者,但在颜语纵横江湖的时代里,刘承玮已经光环散去,变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老人”。
    刘承玮是夕阳残照,颜语是红日东升。
 
    颜语初创星耀装饰的时候,有一颗地产新星正在崛起。这个人名叫范雁佳,银海地产创始人、掌门人。
    和刘承玮极为不同的是,范雁佳是异常的低调。银海地产是一个很高调的人,但范雁佳却是一个很低调的人。
    高调的企业,低调的管理者,银海的企业文化,让人感到银海有点儿玄乎,有点儿神秘。这不同于万科。万科很高调,万科的管理者王石也很高调。
    这一切,与银海的掌门人范雁佳有很大的关系。
    在做房地产之前,范雁佳的身份是律师。一个这样的人,自然懂得低调的好处。据说,范雁佳不但对法律很有研究,对国学也有一定的功底。
    他在银海的管理过程中,特别强调要把国学的思想,运用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去,强调在建筑学里面,要有哲学的成分。
    因为这些,银海在昆明的地产长河中,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
   
    范雁佳是商人,颜语也是商人,但这两个商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人。
    范雁佳在从商的过程中,特别的强调文化,而颜语经商,认为文化只不过是一件外衣,过度地讲求文化,对企业来说,绝对是一种负担。
    所以颜语在强调企业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高速发展。
    这也是颜语能在云南房地产开于后来居上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颜语绝对是个干才。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这句话给人的深刻教训。
                  第二章:跃马江湖道,志节比天高
    公元1997年,颜语在完成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后,一步跨出去,走近了地产江湖。
    这是他多年来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已经等待了整整10年。
    10年,10年的江湖岁月,皱纹走上了他的额角,在他深沉的眼睛里,有一种力量,悄悄的放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发展。
    说英雄,谁是英雄?颜语的故事,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星耀数码
     1997年,颜语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这个公司的名称叫“星耀地产”。
     颜语的第一个公司名叫“星耀装饰”,第二个公司名叫“星耀地产”,这说明,无论是装饰行业还是地产行业,星耀都有了一席之地。
     从“星耀”这个名字分析,颜语好像很喜欢星星,要不然,为什么要叫“星耀”呢?而在颜语的内心深处,对“星耀”这两个字的理解的意思是:星星在照耀大地。
     星星照耀大地,让大地有了光明。
     星星照耀大地,让大地有了生机。
     星星照耀大地,让人类有了幻想。
    
     著名歌手郑智化有一首歌,叫做《星星点灯》。
     在颜语创业的那个年头,这首歌正在大地上流行。颜语把自己的公司取名为“星耀”,说不定,是因为他喜欢这首歌曲的意境。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
     星星点灯,让人们充满希望。
     由此看来,颜语的心思,是很复杂的。复杂得让人充满了想象。
 
     很多人做地产,首先做的是住宅地产。因为做住宅地产,比其他类型的地产,似乎要简单一些。
     但颜语做的第一个地产项目,不是住宅地产。
     颜语做的是写字楼。
 
     因为颜语的“星耀装饰”,为“和记黄埔”装修的是写字楼项目。而在装修过程中,颜语对写字楼项目有了很深的了解,所以,他做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是写字楼。
     这个写字楼位于昆明市的白塔路上,名叫“星耀数码”。
     与昆明当时大多数写字楼不同的是,“星耀数码”很很多的创新。而这些创新,来源于颜语在给李嘉诚的“青岛太平洋发展中心”和“沈阳时代广场”搞装修的时侯的灵感。
     “星耀数码”的开发,说明颜语很灵活,很聪明。
 
     据媒体报道,颜语开发“星耀数码”的时侯,昆明的写字楼市场,并不是很好。可是,在不是很好的市场环境里,“星耀数码”卖得很好。
     “星耀数码”的开发,让颜语又一次“腾飞”。
     “星耀数码”的开发,让颜语从一个装修商转型为房地产开发商。
     这时候的颜语,享受到了从所未有的欢快。从一个地摊小贩跃升为一个有头有脸的房地产老板,无论是谁遭遇上这样的事情,都应该是欢快的。
                  (二)、几个年轻人
     颜语开发“星耀数码”的时侯,在地产江湖上,官房的名字,已经如日中天。那时,人们提起官房刘承玮的神色,仿佛根议论万科王石的神色一样。
     刘承玮,创造了昆明房地产的“官房时代”。
     刘承玮,就是昆明房地产的代名词。
     刘承玮开发的“曙光小区”和“新迎小区”,代表了一个时代。
     与此同时,有几个年轻人,也在江湖上绽露头角。
 
     第一个是江东的刘文武。
     刘文武比颜语还年轻,让人联想到“英雄出少年”这样的句子。
     刘文武比颜语幸运,他没有跑过业务,没有开过餐馆,没有摆过地摊,很有可能也没有卖过沙发。
     这些很痛苦很“草根”的事情,刘文武似乎都没有做过。
     但这并不能说明,刘文武的“出生”很“高贵”。
     事实上,刘文武的“出生”一点也不高贵。他在涉足建筑行业之前,据说是官渡区龙泉镇镇长的司机。
     一个做司机的人,起点其实是很低的。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很好的运气,是根本不可能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
 
     但刘文武这个司机,有点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是一般的司机,他是龙泉镇镇长的司机。
     在昆明,龙泉镇镇长虽然不是多大的官,但始终是官。给当官的人开车,只要忠心耿耿,一定会有回报,一种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回报。
     刘文武给龙泉镇镇长开车,当然也得到了回报。
 
     当时,龙泉镇有一个下属企业,名叫“龙泉建筑队”。
     后来,这个建筑队,被刘文武承包了。聪明的人都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不是给镇长开过车,刘文武是很难有承包机会的。
     这个“龙泉建筑队”,后来转型做房地产开发,名叫“龙泉地产”。后来,又改名叫江东地产,所开发的项目,占据了昆明北市区城市建设的“半壁江山”。
     刘文武,因此被写入昆明房地产史。
     他不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但是他的房地产事业,却是很多文化人比较羡慕的。
     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他想把他的“江东”,做成昆明地产的老大。
     这样的一个人,对颜语来说,想来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第二个是庆丰的杨亦柠。
     杨亦柠是一个“史玉柱式”的传奇人物。他的光环,比刘文武更耀眼,但也比刘文武短暂。他的地产江湖岁月,仿佛是流星划过天际。
     杨亦柠的庆丰开发的“阳光花园”,是昆明楼市划时代的产品,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名盘。对于杨亦柠,国家建设部的一个官员的评价很能说明问题:那么年轻,这么能干。
     短短八个字的评语,说明杨亦柠“固一时之雄也”。
     杨亦柠的作为,对于从事房地产开发的颜语来说,触动是很多的。
    
     第三个是俊发的李俊。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人,李俊的起点是很高的。
     他不但有一个好老子,还有一个好师傅。
     李俊的老爹,是“康发家具”的老板,在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家中,算是有钱的那种人。由于不需要自己艰苦奋斗的资本积累,所以李俊很轻松地进入了房地产江湖,很轻松地开发了一个叫“翠湖俊园”的著名楼盘。
     李俊的师傅,名叫王石。说起王石,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是万科的开创者,他是中国房地产的“教父”,他是一个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
     有这样的老爹,又有这样的师傅,再加上理想远大,李俊想要不出色都不可能。
     对于这样的人,颜语想来是很羡慕的。
 
     刘文武、杨亦柠、李俊,是当年昆明房地产领域少壮派的代表,他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都具有黑马精神。
     这种精神,让他们的企业,真的像黑马一样,在云南的土地上纵横驰骋。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
     那个时代,是他们的江山,让马蹄声狂乱。
 
     那时候的颜语,还不是黑马。
     那时候的星耀,还是一只小小鸟,还不能飞得很高。
                        (三)、颜语和他的几个项目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颜语的星耀地产,成立于1997年。
     这一年,香港回归,举国欢庆。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来,整个中国经济并不景气。
     这么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成立的星耀地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自然是很多的。但是,意志坚强的颜语,明知上有虎,偏向虎山行。
     从1998年至2003年,5年的时间里,颜语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在昆明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地产作品。
     从“星耀数码”、“加州枫景”、“挪威森林”、“美树橙”、“大理中和坊”、“美树星城”这一连串美妙的名字里,我们可以看到颜语的才情与智慧。
 
     在“星耀数码”之后,颜语开发的是“加州枫景”。
     在昆明的房地产版图上,“加州枫景”是一个位于草海附近的联排别墅楼盘。这说明,在开发了写字楼“星耀数码”之后,颜语并没有直接开发传统意义的多层住宅,而是开发一个联排别墅项目。
     在那个年代,昆明本土的一些很有名气的开发商,很少有开发别墅项目的。颜语能够在那么样的一个时代里举起了联排别墅开发的旗帜,或多或少说明颜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颜语的“加州枫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加州枫景”,把北美生活的概念,首都引到昆明,着力打造一种宁静而又宽阔的近郊生活,是昆明新都市主义的代表力作。
     在“加州枫景”,可看星月的“天窗设计”,可以看出,颜语不愧是学建筑出生的地产商人,在建筑设计上有很多想法。
     确切地说,是有很多超前的想法。
     这些超前的想法,是颜语和他的星耀成功的关键。
     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颜语把两百多棵枫树从中国的秦岭一带,移植进“加州枫景”别墅社区,让这个社区的居住环境显得格外的特别。
     原来,“加州枫景”之所以叫“加州枫景”,是因为里面有两百多棵枫树。而枫树,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一种很有意境的树子。
 
     昆明有一个联排别墅名叫“公园道一号”,这个项目当年打出一句广告词叫作“公园道一号”的这次创新,将影响中国联排别墅今后10年的发展。
     其实,这句广告词用在“加州枫景”的身上,也很确切,因为,当年的“加州枫景”的开发,确实影响了昆明联排别墅的发展。
     颜语开发的第二个项目就能达到如此的境界,说明颜语也有很高的境界。
 
     颜语开发的第三个项目,叫做“挪威森林”。
     挪威森林是一个位于昆明滇池路上的别墅楼盘。
     这个楼盘不是很大,但看上去却很精致。在这个项目里,栽种的树子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很多,给人的是一种小森林的感觉。
     昆明“滇池名古屋”的开发商王芳伟先生,就在挪威森林里买了一套独栋别墅。他在这里买别墅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个项目的品质,征服了他。
     在昆明别墅史上,“挪威森林”算是一个不错的项目。
     这个项目对于颜语来说,也很重要。
 
     点击颜语开发的两个别墅项目,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两个项目的案名,都很洋化,会让人联想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加州枫景”中的“加州”,用的是外国名称。而“挪威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外国地名。从案名上,不难发现,为了追求时尚,颜语动过很多脑筋,想过很多办法。
     从这些方面看来,他绝对是一个聪明的人。
     只有聪明的人,做起房地产项目来,才会如鱼得水。
 
     颜语开发的第四个项目,很小很小,只有30多亩地。但是,聪明的颜语,硬是在30亩的土地上,用联排别墅的规划手法,来开发一个多层项目。
     这个多层项目距离天下有名的金殿并不远,这个多层项目的名字叫做“美树橙”。
     在昆明的地产史上,“美树橙”虽然很小,但却很创新,很时尚,是昆明第一个举起多层住宅变革的项目。
     研究昆明地产史的人,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
     而当人们注意到这一点的时侯,颜语那敢于创新的房地产精神,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颜语开发的第五个项目,是位于大理苍山脚下的“中和坊”。
     这是星耀远征地州开发的第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据说启动得很早,完工得很慢。星耀开发“新亚洲体育城”的时侯,我们都还可以见到这个项目在昆明的广告。
     不过,颜语能够跑到大理那么远的地方去搞房地产开发,说明颜语“走出去”的想法,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颜语开发的第六个项目是在昆明的老民航路一带,这个项目叫“美树星城”。
     和“美树橙”一样,这也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项目。
     因为没有做多少宣传推广,所以这个项目基本上没有多少名气,因为没有多少名气,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项目是颜语先生开发的。
     但无论多小的项目,它都是一个项目。
 
     从1998年到2004年,6年的时间里,颜语开发了6个项目,几乎是每年一个项目的进度。
     这种进度,说明颜语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不是很勤奋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绝对开发不出这么多项目的。在昆明,很多开发商,很多年难见推出一个项目。

                     (五)、地产狼烟
   前面我们讲到,从1998到2004年,在6年的时间里,颜语开发了6个楼盘。
   说颜语好话的人,说颜语开发的楼盘,是无言的诗,是凝固的画。毫无疑问,这有点夸张过度。因为,颜语开发的楼盘虽然很好,但是还没有好到这样的程度。
   有时候,过度的夸张,并不见得是好事。
   评价一个楼盘,要客观,还要公正。
  
   而事实上,在这6年的时间里,昆明的房地产开发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昆明有适合房地产生长的土壤,说明昆明这片土地的文化,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睛。
   透过 这些变化,我们发现,在这段时间里,不但昆明本土的房地产企业取得了很多进步,而且一些来自省外的房地产企业,也有很多作为。
   颜语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这些变化,研究这些变化。
   对于星耀而言,这很重要。
 
   颜语注意到,官房已经不在昆明称雄,已经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在丽江,在曲靖,在红河,在保山,在贵阳,官房的旗帜鲜红而且鲜明。而官房的掌门人刘承玮,已经很少在昆明的江湖上露面。倒是在一些地州上,可以听到刘承玮那廉颇般的声音。
   针对官房走出去的战略,业界议论很多。有人认为,放弃大本营而“走出去”,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些人的论据是:官房离走之后,很多人本土房企乘机崛起,很多外来房企,乘虚而入。
   这些人的观点也许是对的,因为,自从官房“离走”之后,辉煌而耀眼的“官房时代”,就已不复存在了。
   而有的人认为,官房“走出去”之后,在云南地州和省外建树颇多。走出去,看到了万紫千红的精彩世界。
 
   官房放弃昆明大本营之后,官房在昆明的项目已经不多了。从2000年到2004年,官房在昆明可圈可点的项目只有两个,一个名叫“云康园”,一个名叫“金色年华”。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这两个项目,没有向外“开放”,大多数属于官房内部认购。
   因此,官房在昆明的传奇,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官房向外扩张的战略,是对的,世界上最出色的企业,都有向外扩张的历史。官房向外扩张而放弃大本营的做法,是错的。古今中外,实施这种做法的企业,鲜有成功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浪花里,官房的身影,渐行渐远。
 
   颜语注意到,继官房之后,江东已经开始称雄。
   原龙泉地产,在刘文武掌门的领导下,更名为“江东”。
   在中国古代,“龙泉”是一种剑,“江东”是一个地名。三国时代,孙权执掌的“江东”,争雄了几十年。
   因此,由龙泉更名为江东,是有一定历史道理的。但“龙泉”更名为“江东”的真正原因,主要不是因为“历史道理”,主要是因为龙泉开发的项目,前面通通冠以“江东”二字,最后,项目的名气,超过了企业的名气,而为了更加出名的缘故,龙泉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江东”。
   在中国地产史上,这样的案例娄见不鲜。
 
   官房“出走”之后,江东成为昆明北市区房地产开发的“霸主”,占据了北市区房地产开发的“半壁江山”。
   在昆明北京路延长线和银河大道一带,随处可见江东开发的项目。
   从2000年到2004年,江东的开发量,不但是云南第一,而且是西南第一。
   在那个年代,说江东是西南三省最大的开发商,一点都不夸张。
   像江东这样的企业,颜语自然也是要认真研究的。
 
   颜语注意到,有一个名叫“城建股份”的企业,也开始发出强劲的声音。
   “城建股份”的掌门人李捷,原本是公安局的一个警察,不知何故,转行做房地产,并且做得有声有色。
   昆明西市区有一个地方叫“梁源小区”,是“城建股份”开发的。昆明白塔路上有一个楼盘叫“白塔花园”,也是城建股份的作品。但是开发这两个地方的时侯,城建股份还没有丝毫的名气。
   承建股份的名气,是从2000年开发北辰“樱花山谷”的时侯开始建立的。那时候,“樱花山谷”有一句很出名的广告词,叫做“窗外樱花特别多”。伴随着这句广告词,城建股份的声音越来越大。
 
   在“樱花山谷”之后,城建股份开发了“凤凰城”。在“凤凰城”之后,城建股份开发了“湖畔之梦”。
   “凤凰城”是一个小项目,“湖畔之梦”却是一个大项目。这个项目,当年打出的口号是“云南第一盘”。而“云南第一盘”的意思,就是云南最大的项目。
   这种口号,让城建股份的知名度迅速传播。
   在昆明的地产江湖上,城建股份,“固一时之雄也”!
   城建股份的作为,让颜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颜语注意到,云电阳光气势逼人,隐然有王者气概。
   从1999年在2002年,由杨亦柠执掌的云电阳光,在滇池路上开发的“阳光花园”,得到国家建设部高层的高度评价。
   说英雄,谁是英雄,在那个年代里,云电阳光也是英雄。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很多变数,云电阳光真的是大有可为。
 
   颜语注意到,在开发完毕“翠湖俊园”之后,被喻为昆明“地产黑马”的俊发,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告别了江湖“一小会儿”。
   在2002年的某个日子里,一场危机突袭俊发,让俊发陷入了风雨飘摇的生存状态中。
   不过,这段“风雨飘摇”的日子并不是很长,因为,2003年年底,“受伤的黑马”俊发宣布重出江湖,开发的“水晶俊园”引起强烈关注。
 
   在云南地产界,俊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企业。
   中国房地产的精神领袖王石,曾经是俊发的独立董事。他告诉俊发的俊发,做企业要“学先进,走正道,傍大款”。
   这句话,影响了很多昆明的地产人。
   我们的主人公颜语,就从中学习到很多,领悟到很多。
 
   在那个年代,俊发曾经有一个百万年薪的总经理,叫袁昆。
   袁昆是王石推荐给俊发的。在认识王石之前,袁昆是媒体的记者,因为撰写了一篇万科的文章,受到王石的赏识而认为王石。
   袁昆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翠湖俊园”的巨大成功,与袁昆是息息相关的。
   后来袁昆虽然离开了俊发,但与他有过交往的俊发人,提起他,都是很挂念的。
   因此,从1999年到2002年,俊发的历史基本上是“袁昆时代”。
   2003年俊发重出江湖之后,俊发的历史组建卖向“赵彬时代”。
   和袁昆一样,赵彬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把他的才情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俊发。“赵彬时代”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颜语注意到,银海的精神状态,令人振奋。
   从1998年到2004年,银海开发了很多个出色的楼盘,竖起了一面名叫“建筑生活哲学”的旗帜。
   举起这面旗帜的银海掌门人范雁佳,还是那么低调,那么不动声色。
 
   在1998年至2004年这段时间里,昆明房地产江湖马蹄声狂乱。
   充满战斗精神的马蹄声,让颜语隐隐的感到,真正属于他的时代,快要到来了。
   他将成为昆明地产江湖的主角。
   他要用他的思想,彩绘昆明房地产全新的蓝图。
   他要用他的智慧,让各路英雄举起大拇指称赞说:“颜语,你真是了不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