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坚守唐宋绘画传统


我为什么要坚守唐宋绘画传统基于如下的思考:

什么是经典?它是在某一领域内可以作为普遍意义的典范而传诸于世的作品。在古代,被认为是经典的作品,通常限于经书,尤其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至近世,则不限于经书,各个领域,包括绘画的领域,都可以有自己的经典作品,作为本领域创造成果的金字塔塔尖,提供人们瞻仰、取法、超越的对象,见贤思齐,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王维新拟古作品



    经典的作品,撇开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是必能传诸后世的,但历经种种曲折传诸于后世的作品却不一定都是经典。对经典、非经典的作品的认定,有些是没有分歧的,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是众所公认的绘画史上的经典,而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米芾的《珊瑚笔架图》,是国宝,却不是经典。有些则是有分歧的,如马远的《梅石溪凫图》、陈居中的《四羊图》,仿佛介于金字塔的塔尖和塔身之间的那一部分,从严格的标准,似乎还够不上经典,而稍稍放开标准,亦不妨看作是经典。概而言之,经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优秀性,自无须说明;二、长久性,如流行歌曲之类,既使风靡一时,倾倒了多少追星族,但不过各领风骚二三年,再优秀,再普遍,也不能成为经典;三、普遍性,如西施捧心,尽管是被传诵千年的绝世风华,但却不能作为美的创造的普遍准则,再优秀,再长久,同样不能成为经典。

    经典既提供了后人可持续地发展该领域创造性成果地普遍典范,但它也可能导致某些人对它地膜拜,结果束缚人的个性创造力。这就引起人们对经典的怀疑。同时,经典本身成就的似乎高不可攀,也使某些人望而生畏,为了能使自己地个性创造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又导致人们对经典的否定而另辟蹊径,以“避开”来实现“超越”。简单地说,古典艺术的创造是以经典为准则,以共性为基础来完成个性的创造,如奥运会的竞技;而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创造个性,如吉尼斯的竞技。前者的好处是保证了艺术创造的有序性和普遍正常发展,并有可能继续推出新的经典作品,弊端则是可能束缚个性的创造。后者的好处是解放了艺术创造特殊的、独树一帜、出奇制胜的个性活力,弊端则是破坏了艺术的正常秩序,同时也无复经典的创造。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乃至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古典和现代,大约是以明万历为分界的。例如,在思想领域,李卓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而倡导“童心”的学说;在诗学领域,赵翼提出了否定李杜而倡导“新鲜”的口号。在绘画领域,否定古人的既立之法而主张“我用我法”、“无法而法”,也成为一时的风气所趋。也许有人会说,这,仅仅只是明清野逸派的主张,正统派不是对宋元经典持绝对尊重的态度吗?事实上,正统派对经典的尊重,仅仅是表面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从实质的一面,也即本文所要论列的经典创造的一些基本原则方面,它们其实也背离、否定了宋元的传统。所以,它们对经典的态度,与野逸派的主张可谓异曲同工。今天的画史研究者,通过中西比较,把石涛等比作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主义,而把王原祁等比作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主义,是颇有见地的。

    当经典成为窒碍的形势下,明清画家们否定经典的努力固然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是一方面,从普遍性的立场,缺失了经典规范的个性创造,它可以产生精品,却无法产生力作,更无法产生新的经典。而当一部绘画史,没有经典作品的创造,无论它是多么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却没有梅花、牡丹……林立的电线杆,在虽然是单调的却是巍峨的金字塔面前,总显得气短。另一方面,正如闻一多所说:“秩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即使专制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要来得好。”缺失了经典规范的个性创造,更可能导致、而且事实上已经导致了艺术领域的无序状态。

    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的,已不再是经典的弊端一面,而是否定经典的弊端一面。而呼唤经典,传承经典,努力创造新的经典,也就成了各个文化领域共同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件经典作品的创造,牵涉到各方面的因素,其中也包括社会因素,但主要的,起根本作用的,还在于艺术家的创造,或者说,艺术家的创造必须迎合社会的风气。但我们更要看社会的这一风气是对头还是不对头,如果不对头,艺术家的创造就应该、而且事实上也可以不为它所引导。而对头的社会风气,也正是靠艺术家们共同自觉地参与创造出来的。同样恶劣的社会因素下,当艺术家的主观因素积极向上,艺术的创造可能生于忧患,反之,则可能自暴自弃;同样优裕的社会因素下,当艺术家的主观因素积极向上,艺术的创造可能欣欣向荣,反之,则可能死于安乐。把不能创造经典、力作、精品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社会因素的太恶劣或者太优裕或者太一般,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集中产生于晋唐宋元的1000年间,这里面既有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更主要的还在于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这1000年的社会因素绝不相同,而创造了经典包括经典型作品的艺术家们的主观因素,必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