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按:从评论文章中吸取知识营养是我上网八年来最大的收获。在评论文章中,最珍贵的是批评文章,当时看了不舒服,但数月或数年之后细读,常常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为便于集中浏览、温故纠错、增进交流,特开设“他山之石-网友批评(转帖)”专栏,存放已拜读的评论文章。
包晓光:读陈嘉珉《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所感
发表于 2008-3-11 08:44
读了陈嘉珉先生的《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又拜读了崔长林先生的《评陈嘉珉〈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陈嘉珉的“两个不是”想向人们表达些什么》之后,本人感触颇深。这种争论不仅是两个个人之间的争论,而且是社会上的两种对立思想的交锋。当然,交锋的结果必然是真理战胜谬误,这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在此表达一下个人的感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个人见解
第一,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流传数千年,在空间上能影响世界,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传统的东西具有极大的价值。
第二,现在的很多人并不是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的言论,我们有些理解是歪曲的。这有很多原因:
首先,政治原因。也就是意识形态的原因。
其次,教育原因。传统的教育已经快断代了。
再次,认识原因。现代西方哲学派别之一的哲学解释学认为,解释是对文本作者原意的回复,解释往往会超出作者的本意。解释者的历史性是不可能消除的,恢复作者的本意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解释是一种创造,是相对的、多样的、无限的。例如《红楼梦》,有人认为是六十四卦的演义;王国维认为是解释人生的痛苦;胡适认为是曹雪芹的家史;文革时被认为是反封建的爱情悲剧。
第三,我们应当承认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人类的认识是凭借感官进行的。据心理学与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信息量的来源,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占83%(不一定准确)。那么,我们的感觉能力有多大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眼是通过光线来感知外物的,当光线照在物体上并反射到人眼的视网膜上,人眼才能够看到外物,也就是说没有光线照射的外物我们看不到。而人眼并不能接收所有的光线。科学研究表明人眼可接收光线的波长范围是3900埃——7700埃,在这一范围之外的光线叫红外线或紫外线,人眼感知不到。这就是说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事物我们看不到,因此也就无法把握得到。人耳也是有限的,人耳接受声波的波长范围是20——20000赫兹,在这一波长范围外的声波我们也接收不到,所以我们不能听到世界上所有的声音。来自印度的“盲人摸象”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世界被比喻为大象,感觉有局限的我们被比喻为盲人,每个感觉有限的人都在述说着自己对于世界的见解,因为感知的不同,结论就大相径庭。道教的“坐井观天”的故事也是说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所以,我们的感官是有限的,因此得出错误的结论是难免的,但我们得认识到这一点。
二、佛教团体对“佛教”的看法
以下大体是摘录:
目前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是「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禅,一种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学」。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佛教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
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一个好人;学术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识,对社会没有多大的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着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象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人。
(来源:价值中国网)
Powered by Discuz! 6.0.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52178 second(s), 8 queries, Gzip enabled.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