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百辉:拉动内需的中国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编者按: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已经冲击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出口增长出现停滞,部分企业关闭、甚至破产,政府出台政策拉动内需,扶持中小企业出口转移到国内市场。在这场经济危机引起的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中,企业和企业家更需要重视拉动内需的市场营销创新型策略。

  中国市场营销九大创新策略

  首先,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这是任何营销活动及创新的出发点。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重工设备、高档汽车、奢侈消费品大量进入中国,并获得了巨额利润,这说明它们针对各自所选择的目标产业、城市或人群是适销对路的。与此对应,在中国广大的内陆市场,主导本地产业和销售市场的大多仍然是国内企业,甚至是当地的中小企业。由此可见,有许多本土的、当地的“隐形冠军”仍在支配着当地的市场,而且没有受到今天金融海啸的影响。正确的目标市场选择是最有效率的营销策略。

  第二,产品和品牌再定位策略。

  在美国非常大众化的必胜客、星巴克和豪生酒店,在中国都被尊崇为中高端品牌,这就是成功的再定位策略的例证。这一策略对于许多中国企业从已经成熟的市场出发去拓展新兴市场同样适用。

  第三,产品创新。

  有三个基本路径:一是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以此来创造和建立核心技术,如格兰仕微波炉覆盖了从低端到高端全面的产品线,夺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导权,这不仅是因为其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而且是基于它掌握了足以和国际上微波炉寡头相匹敌的核心技术。二是时刻领先的设计,比如以纯,它不依赖于出口,却在国内市场实现每年逾200亿元的销售,也是凭借其国际化的设计团队,以仿制和创新的设计把国际上最新的时尚引入中国,加上低成本的生产和快速分销,从而赢得了青少年顾客的追捧。三是针对性地改良产品的功能品质,提升产品对本土市场的适应性,宝洁、联合利华、肯德基等所推出的很多针对中国的新产品,其实是基于其原型产品的本土化改造,以此更适应了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购买力。

  第四,服务增值。

  海尔的起始成功并非起源于其核心技术和产品质量,而是“服务到家”的售后体系的建立。给顾客以额外的、独特的增值服务是创造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必备法器。

  第五,渠道创新。

  我们不仅有国美、苏宁这样通过建立零售体系来控制上游供应商和终端顾客的案例,也有像美特斯·邦威这样专注服装设计,并通过建立分销和零售网络渠道来传递时尚的企业,还有像哈根达斯借助零售门店实现与目标顾客的有效沟通,从而将推广与销售并行的传奇。可见,在连接生产厂商与目标顾客的一个很长的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机会创新,使企业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以攫取溢价收益。

  第六,沟通创新。

  对于一个横空出世的“动感地带”而言,请周杰伦作代言实在是不凡之举。周董特立独行、略带叛逆的风格契合了青少年独立不羁而又追求时尚的心理,几乎一夜之间,一个新的“产品包”就通过新品牌的宣传和号召成为青少年移动通讯服务的至上之选。星巴克则以其简单而现代的门店设计、大玻璃的装祯、开放的空间吸引了金领、白领的关注与驻足,尽管它几乎从来不做广告。营销沟通成功的要旨不在于其在媒体上的版面有多大,声音有多响,而在于恰到好处的表达:有时有声胜无声,有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所谓与众不同而又令人喜爱的创新沟通之道。

  第七,合作营销策略。

  实际上,在国际上成熟的合作营销模式已越来越多地引入到中国,如信用卡与航空公司的合作、汽车零售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等。

  第八,产品与服务组合的创新。

  将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捆绑营销,可达到彼此支持的双赢效果。捆绑营销不仅可以有力推进新产品被顾客认识和接受,还可以弱化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如“香港自由行”将航空公司与酒店、迪士尼乐园捆绑;移动通话和因特网下载的捆绑;卡通玩具与卡通读物、DVD的捆绑等,常是方便顾客又能激发其兴趣与热情的实惠之选,由此也可大大提升交叉销售业绩。

  第九,商业模式创新。

  在中国,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完全创新的商业模式成功案例,比如阿里巴巴、携程、分众等,也可以看到将上述营销策略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有效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以纯,它就是把创新的设计、创新的生产体系(自有生产与外包加工相结合)、创新的渠道(自有门店与加盟门店相结合)融为一体,由此形成行业内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以其综合优势奠定了市场地位。

  以上九个策略其实只是纷繁复杂、变化多
样的营销创新战略和工具的基本方面。创新的主旨是不拘于传统,不拘于规则,基于对市场潜力和未来趋势的洞察和把握。

  结语

  今天,中国经济遭遇的挑战甚至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面向未来,增长仍是主旋律。中国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是全世界市场潜力最大、增长最快、机会最多的国家。因此,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刻,企业应更多地沉静下来学习、研究、思考、探索、并最终达致创新,以此来寻求突破,赢得未来竞争的优势。中国也已成为国际化竞争的市场,任何企业希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发展“走出去”的能力,首先必须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在中国市场赢得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国际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基础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