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富豪


  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失去了赚钱的时间

      储蓄与投资高效并行

      不储蓄,绝对成不了富豪。

        储蓄不是“美德”,而是“手段”

          许多人都曾经跟我一样,猜测这些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成为有钱人的。如前所述,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也曾见过部分新生代富豪以继承或赠与得来的丰厚家产为本钱,创业或投资成了巨富,但大部分的新生代富豪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入富人行列的“白手起家型”富人。  此外,富人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或靠自己的不断努力积累了渊博知识的人。他们有着稳定的职业,在公司里比谁都努力工作,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储蓄获得“种子钱”,利用这些本钱,向着富人的目标一步一步迈进(当然,我也见过把借来的钱灵活投资出去,最后成了富人的人,即使是这部分人,他们每月也都会固定拿出一笔钱存入银行)。综上所述,储蓄只是一种能创造出“种子钱”的手段,哦,不,只是那些想发财、却又苦于既无手腕又无“有钱父母”的人唯一的选择罢了。“唯有节约、储蓄才能成为富人”这一简单、看似古老而又朴素的原理,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新生代富豪的头脑里。然而,倘若单单将储蓄视为一种美德,储蓄就会成为某人能够实现的某种程度“富有”的终点站。因此,他们相信“节约并积累才能成为富人”,对他们来说,储蓄不是目标,而是用储蓄的钱进行投资,靠投资成就富豪之理想。  我们在前面说过,新生代富豪们比谁都要努力工作。可以说,努力工作是迈进富人圈的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成为富人,也就是说,努力工作不是成为富人的唯一条件。在自己的岗位上倾注了毕生心血,有朝一日退休却落得穷困潦倒,连退休金都要拿来还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年轻时比谁都要用心工作,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然而,他们由于只知道用心工作,却不知道该如何高效地利用自己挣来的钱。

      工作赚钱,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投资

      我接触的大部分新生代富豪都是从大学时就开始做兼职,并由此开始储蓄生涯的。与一般大学生为了讨得恋人欢心、为了给恋人送高档情人节礼物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打短工相比,他们做兼职是为了筹得投资所需的“本钱”,这二者的思想境界有天壤之别。新生代富豪很早就发现用储蓄攒“种子钱”是一种很不错的手段。同时他们还知道如何做到储蓄与投资并行。他们在明白“钱滚钱、利滚利”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方面总是先人一步。 年轻富豪的早期投资金额从数百万韩元到数千万韩元不等,这是普通人都能攒得起的小钱。比其他人提早一步筹备自己的“小金库”的确是一件好事,然而,光靠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费劲地攒就想成为富人,也是不可指望的事情,如果将这些钱拿来投资,假以时日,或许有可能成为富人。在储蓄了一定金额之后,新生代富豪就开始寻找投资对象小试牛刀,比如炒股或炒债券,将早期投资作为积累投资经验的“前奏”。在投资之前,他们会通过阅读书籍或听取父辈朋友的投资意见及建议,最大程度地保证这些辛苦攒下来的“种子钱”不至于“打水漂”,并在早期投资中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渐渐地取得一些小成绩。

      储蓄是“守”,投资是“攻”

      新生代富豪都是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的投资生涯。不过正如前所述,虽然储蓄是成为富豪的必要条件之一,却不是充分条件。同样的道理,投资也是成为富豪的必要条件之一,却不是成为富豪的充分条件。努力工作,并将努力工作赚来的钱省着点儿花,又将省下的钱投资出去,如此循环往复,就能获得大成果。正因为如此,年轻富豪们一手抓投资,一手抓储蓄,这样,银行账户上的钱才会以喜人的势头向上涨。高效地将储蓄和投资并行起来已经成为富人生活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就像是患上了消费中毒症似的。企业打着“消费就是美德”的旗号,想尽一切办法刺激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各种各样的促销广告无孔不入,充斥着报纸和互联网。 广告就像吸水的海绵,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钱包,诱使消费者进行违背本人意愿的冲动性消费。广告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视消费为必然,因此有韩国人将这个广告中的“父亲告诉我,一定要好好享受人生”广告词戏谑地换成“牺牲父亲,享受人生”。除了奢侈品让人攒不住钱之外,收入低、要支付生活费、税收、医疗费、学费、车辆维修费等,也成了许多人对于口袋空空的牢骚之言。不过,同样要支付这些费用的新生代富豪们却没有将这些作为存不下钱的借口。这与有些人以挫折为支点,凭借其向上奋斗,也有些人以挫折为支点,就此沉沦下去的道理是一样的。总而言之,储蓄还是不储蓄,全看你自己。同样的道理,是想成为有钱人,还是想为钱所困,也全看你自己的造化。是比他人先行一步,早早开始储蓄和投资生涯,还是等积攒了更多的钱之后再开始投资?关于这个问题,新生代富豪们众口一词:“应该尽早开始储蓄和投资。”

      时间就是金钱

      就像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大部分的新生代富豪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储蓄,并且将这些储蓄的钱作为本钱进行投资,从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说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抱怨,你讲的这些理论跟其他投资书籍上的理论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果你就是这样想的,希望你认真回味一下前面的内容。

      普通人觉得不足万元的小钱能像滚雪球似的滚到百万之巨,是一件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正是由于他们的“不确信”思想,导致他们进不了百万富豪的行列。

     

      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对于时间“创造”财富这个问题在认识上相当不足。而年轻富豪却将时间视为投资最强有力的武器,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时间充足的前提之下,如何利用较少的钱来发大财。

     

         帕金森定律中隐藏的秘密

      一天节约2 500韩元很容易,一个月储蓄75 000韩元也不是特别难,更进一步说,一年投资90万韩元也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这样看来,储蓄和投资似乎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难就难在如何将储蓄和投资坚持下去,能坚持多长时间和如何选择投资对象成为能否成为富豪的关键。新生代富豪从很小就开始储蓄和投资,最重要的区别就在这里。一般人在年轻时期却疏于储蓄,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一包烟钱里隐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

       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帕金森教授整理而成的理论,它指出支出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并不是收入多的人就一定会无条件地成为富豪,钱挣得越多,其储蓄或投资的余地也越大,这是事实,但支出也可以随之而扩大。相反,收入虽然不多,也不代表成为富豪的路就绝了。只要高效地对收入进行管理,将其中的一部分储蓄起来,并选准投资时机,谁都有可能成为富豪。

      由此可见,成为富豪的关键不在于挣了多少,而在于支出的合理性。相对来说,尽可能地在年轻时开始储蓄,这样成为富豪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你一定要记住,20岁开始储蓄,其所获绝对是21岁才开始储蓄的人望尘莫及的。

      储蓄和投资都要趁早。从现在就开始储蓄和投资,并将它持续下去,你一定能获得满意的成果。

      当然,你也不用为逝去的时间而感到忧伤,哪怕你已经40岁了,从现在就开始储蓄和投资,你仍然还有30年的时间效用。但是与20岁就开始储蓄和投资的人相比,他们的收益率是你望尘莫及的,这也是实情。新生代富豪都是实践着时间创造财富的高手。他们总是比别人抢先一步进行投资和储蓄。

      与其感叹贫穷,不如努力致富

      普通人不相信“通过储蓄和投资能成为富人”这一真理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是由于已经形成了美化消费、歧视储蓄这一社会文化的缘故。”新生代富豪如是说。

      即使是在今天,还有许多媒体宣扬不切实际消费的种种好处,甚至有媒体说钱用得多的人就是乐善好施的人,他们人气旺,是成功生活的主人公。再看看大众乐于消费的韩国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不是财阀家庭的第二代继承人就是第三代继承人,其露骨渲染豪华生活的情节已经遭到了外国舆论界的公开批评。相反,你勤俭节约,清贫持家,就会被他人讽刺为守财奴葛朗台、思想迂腐的老古董。这些都是那些所谓的“高贵人士”为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储蓄行为找出的种种“合理”的借口。

      实际上,社会对于“富”的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方面,韩国人梦想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取得财政上的独立;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而对富人群体持排斥态度,认为他们的财富不是来自正道。

     这世上所有人都一样,穷人善于“为自己现在的贫穷找理由”,整天叹国家不公,愤社会不平,怨家族不运,恨命运之多舛。相反,原本与穷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新生代富豪们却懂得“如何在逆境中周旋”。他们通过储蓄与投资,为成为富豪做足了准备,最终“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新生代富豪们总是很小就开始运用赚钱的大脑,活用时间,雷打不动地将储蓄和投资并行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曾说过:“并不是环境造就了人,环境只是让人显示出其本质的媒介。”有人希望乘着高速电梯快速登上财富之巅,在考虑努力工作之前先考虑成功的捷径,反而欲速则不达。相反,年轻富豪们将时间作为武器,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往上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成功(success)在前,努力(work)在后的情况,大概只能在英语字典里见到了。

      钱虽不多,但要早早地将它储蓄起来,并持续下去,选个适当的时机进行投资,这就是致富之道。

  

      负债也是一种资产

      世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让钱灵活地滚动起来的人,另一种是被前一种人在无形中把钱滚走的人。

      富人,让钱灵活地滚动起来的人。

       理由很简单,正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一样,只要你能活用负债,也能发挥出良好的“杠杆效应”。也就是说,只要“引子”用得好,负债也能成为一种“资产”。所谓的“杠杆效应”,就是将从他人处借来的钱作为杠杆,增加自有资本的利润。

          想买房,贷款吧

      在经济上并不拮据的新生代富豪们明明有充足的钱还房贷,为何还要选择从银行贷款呢?换了是普通人,高利贷当头,只要稍有充裕,断然不会在银行贷款的。相反,新生代富豪明明有充裕的钱还贷款,依然选择支付高利贷款的原因何在?

                只想还债的人成不了富豪

     尽可能地提前还贷可以省很多利息,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众人只解其一,不解其二,那就是如果将还债的钱投资到其他地方,或许还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一定要记住,光还债你是成不了富豪的。

   亚洲金融危机时,高负债率将韩国第二大财阀企业拉到破产的边缘,从此韩国企业最流行的口头禅就是:“欠什么都不能欠债。”不过看问题要合时宜,像韩国现在这种负债率过低,大家都把钱抓在手里看行情,不敢大胆投资,进而导致韩国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的情况,也是一种国力衰退的表现。倘若能够正确掌握货币的特性,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如前所述,货币的真正价值只有在“流通”里才能体现出来,毕竟,“债”乃为“投资”所必需。

     借债一定是为了投资

      希特勒入侵波兰的1939年,也是美国经济比较萧条的时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1股连1美元都不到的股票不计其数。当时26岁的青年约翰·邓普顿向公司老板借了1万美元,将每个上市公司的股票都买了100股。 据这小伙子的判断,战时各种物品的需求量将会猛增,连二流或三流企业都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因此,他下决心哪怕是借钱也要投资。时间验证了约翰投资战略的正确性,借来的1万美元为他挣下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这里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的“借钱投资哲学”。 2005年,《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对美国排名前10位的富豪的银行账户进行了分析,并公布了分析结果。难道这些富豪就不欠债吗?非也!报道显示,美国最有钱的这10位富豪都是“负翁”,不过其共同点就是他们欠的都不是消费债,而是投资债。在超低利持续的时代里,这些巨富们从银行借出巨额贷款,充当自己的事业资金,并将它投资到前景良好的房地产、股票和海外基金领域里。1995年,美国富豪排行榜前10位富豪的负债额高达2 530亿美元,2001年增长到3 460亿美元,并有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谈到借债投资时,文章的作者甚至使用“战略”这个词来形容富豪们的做法。一般人为了购买高档家电、豪华小轿车等奢侈品,而“不得不”欠债,而富人为了扩张自己的资产,“战略”性地借债。人们看问题的观点不同,结论也不一样。普通人担心自己会成为“高利贷”的奴隶,而对借债敬而远之,富人则活用债务,使自己的投资收益更上一层楼。换言之,富人积极地将他人的钱活用做自己的投资本钱,创造出了巨大的收益。

      新生代富豪们告诫说,在活用债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只有当确信自己能从投资中获得收益时才能借债。

      “你可以借来钱,但你借不到大脑。活用投资知识和信息来赚钱的智慧,是从任何地方都借不到的。”

      这句话强调了会借钱不是一种成功,源源不断地积累自己独具一格的投资秘籍才是正道。

      第二,不要借短期债,要借偿还期长的债.    这也说明:当你希望活用贷款来投资时,其“贷款”必须具备能长期低利使用的特征。

      第三,在自己能承担的范围内贷款。

          就算天塌下来,也要保住本钱

      投资原则一:绝对不能把本钱丢了

      投资原则二:一定要坚守投资原则一

      能保住本钱就是赚钱

      新生代富豪们成功投资的基本原则有三:稳定性、回报率、周转率。这三者成功协调的程度决定了富人们赚钱的多少,最完美的效果就是三者步调一致。但从徐先生的案例来讲,他是最重视稳定性的典型代表。当然,要说最具稳定性的投资商品,非银行的固定利息产品莫属。不过,新生代富豪们在学习如何保住投资本钱上,却比普通人要努力得多。因此,新生代富豪熟悉投资秘诀,在培养自己准确选择高投资回报对象、创出高收益的眼光之前,首先培养的是管理风险的能力。一般人在选择投资对象时,是将许多投资对象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选择自认为回报率高的投资对象,而不管其伴随的风险怎样。新生代富豪将这一点奉为投资真理。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秘诀中,新生代富豪们着眼于“一次都未赔过本”,而一般人只盯着“他是一个赚了数百亿美元的超级大富豪”,这就是一般人和富人在投资价值观上的差异。通过炒股累积了不菲身家的沃伦·巴菲特,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说:“投资原则一:绝对不能把本钱丢了;投资原则二:一定要坚守投资原则一。”新生代富豪们采取的投资战略是稳中求胜,及在稳定性中追求收益性。  众所周知,投资在任何时候都伴随着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不同罢了。风险意味着自己的财产可能会受到损失或者投资活动偏离初衷。不过,在资本的世界里,风险也意味着机会。 无事可干就要下岗,同样的道理,不承担风险,则很难找到获利的机会。由于未来无从预测,所有的投资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 当然,除投资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潜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举个例子来说,你本来每天都乘地铁去市内上班,天天都平安无事,某天你心血来潮,自己开车去上班,结果出了车祸;你向心仪的女孩表白自己的爱意,结果遭到了她的拒绝;你在餐厅里点菜,上来的菜却不合口胃。当然,你在生活中也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好运。风险不仅与投资如影随行,其实,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隐藏着危机因素,所以回避风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投资中试图回避所有的风险,更是一件愚蠢至极的事情。或许这世上真有能回避所有风险的人,不过,同样的,他也是放弃了所有潜在成功机会的人。因此有句话讲得好:“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这是至理名言。

   在投资之前,为了确认投资对象的回报率到底有多少,你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分析。无论是炒股票还是炒房地产,你都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自己可能在投资当中遇到哪些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可能获得的回报是多少,不能让自己的投资变成在迷宫中寻找出路。只有这样,你才能避开投资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尽早从危险当中将自己拯救出来。  沃伦·巴菲特这样强调投资中的风险:“风险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你无从预见的方式出现。”他还说:“要切实了解自己的投资对象。你越了解它,你就越不惧怕它所携带的潜在风险。潜在风险使你不敢拿出大手笔来投资,但倘若你确实了解这些风险的实质,一边管理风险一边投资,也不会有大危险。”新生代富豪绝对不是那种甘冒风险的人。  他们也不是一味规避风险的人。 新生代富豪们是熟知如何管理风险的人。

   复利投资的秘诀

      复利投资是迈向富人之路的“垫脚石”。 投资的成败包含了许多原因,但永远不变的原则是,在跟时间的斗争当中,谁的忍耐力强,谁就能获得成功。  投资一年就必须收回本金的人与十年收不回本金都感到无所谓的投资者相比,谁的投资成功可能性更大一些呢?毫无疑问,拥有富余时间的投资者能充分享受时间效用,创出更多的价值。“复利”(Compound interest)是最能体现时间就是金钱这一真理的“商品”。复利的概念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各种投资理念当中,最容易被人看轻的也是复利。复利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利息除了会根据本金计算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样可以生息,因此俗称“利滚利”或“利叠利”。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

     “72法则”成就富豪

   你听说过“72法则”(The Rule of 72s)吗?如果听说过,那你成为富人的可能性就更高些。所谓的“72法则”,就是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会变成原来的一倍。简单地说,“72法则”就是用72去除复利收益率,就能获得本钱翻一番的时间。比如,年复利收益率是9%,那么本钱翻一番的时间就是8年(72÷9=8)。同样的道理,假如复利收益率是12%,则每6年本钱就可以翻一番(72÷12=6)。如果收益率是18%,则每4年本钱可以翻一番(72÷18=4)。 将“72法则”延伸开来,你很容易计算出自己年薪涨一倍的时间。

         炒基金的奥妙

    热情和时间是直接投资成功的催化剂 股票投资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投资方式。许多新生代富豪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要介入股市。不过,他们也有苦恼,那就是直接投资,还是通过基金间接投资。根据他们的说法,只要拥有学习股票投资的热情和可以长期持有股票的时间,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所创造的收益更大,当然,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所经历的困难和风险也更大。直接投资是一种与时间斗争的游戏,胜出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多余的钱去投资,此外还需要良好的忍耐力。  追求稳定性的投资者宜做间接投资年轻富豪在选择基金商品作为间接投资的手段时,一般都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第一,不能一味信奉基金代理商推荐给你的商品。

    第二,仔细看一下基金商品过去的业绩而不是现在的业绩。

   第三,不要固执地选择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的基金商品。

  第四,从长期投资来考虑,不要选择债券和股票混合型基金,而应该选择单纯的股票型基金。

    第五,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