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衣着。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鞍”。衣着穿戴是衡量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过去的那个全面紧缺的年代,人们的衣服样式基本是一个模式,颜色也基本是“蓝、灰、黑”,外加军旅色,人们把穿衣也作为是否“革命”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禁锢解除了,衣着打扮也是旧貌换新颜了。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我估计,在人们的日常家庭消费构成中,花在衣着上面的开销一定是占据很高的比重的。因此探讨一下衣着方面的合理消费问题,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以往人们常把“吃饱穿暖”作为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这个标志在眼下就显得太过时了,现在是要吃得营养,穿得时尚。何谓时尚呢?有人认为讲究名牌就是时尚,身上穿的、脚上蹬的、头上戴的、手上拎的,样样都是名牌,为此所谓的时尚,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当然也会令普通人为之咋舌,动辄就是几千、上万元的代价啊。尤其是不为人能理解的是,有些月薪仅仅几千元的工薪族,仅仅为了一个手袋、或一双皮鞋、一件大衣,付出几万元(相当于一年的收入)的代价。这种消费观实在是一种畸形的消费行为啊,这里我们且不论这样的一件衣着是否货真价实,即便是如假包换的世界名牌真品,其使用价值与其品牌价值比例之悬殊,也有些过于离谱了吧。我的观点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点可怜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而去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牌子”,既没有必要去买那些粗制滥造的假名牌,更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似的,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去赶那种无谓的时髦。
一般而论,名牌都是有较好的产品质量做保证的,如果你的经济收入状况很好,适当买些性价比有保证的名牌产品当然无可厚非,但也没必要过分奢华。而如果你的经济状况很普通,则在衣着上还是更应看重产品的样式、颜色和质量,甚至质地及耐久性都不必过分在意,穿个一二年,就可淘汰换新的了嘛。如果你不惜重金买来的衣着,过了几年后,样式老了,颜色旧了,但折旧期却不敢去算,因为过于“大头”了呀。与其那时后悔,不如还是坚持选购那些物美价廉的衣着、实现常变常新的好。
关于家电。要保持我们家庭生活的高品质,我认为在家电的配置上讲究些是必要的。经过这些年家电市场的充分竞争,国产家电品牌与世界名牌之间已经难分伯仲了,由于家电生产和市场流通环节的充分竞争,我们消费者已经可以充分享受各种家电产品优良的性价比了。只要家庭的经济状况过得去,在家电的配置上想开点儿,定期进行一些功能和样式上的升级换代,还是很值得的。就说彩电吧,现在新型的平板数字电视,其在清晰程度、彩色还原、立体音效、视觉效果、外形观瞻等方面,都是那些老样式的彩电所无法相比的。
我们多少年来的老观念:“新三年、旧三年、修理修理又三年”,在技术飞速进步的现代已经严重落伍了,如果在这方面也能够实现与时俱进的话,我们的生活质量才会实现日新月异呀。又比如在新型厨房电器方面,现在的各种节能、环保、清洁、方便的各式微波炉、烤箱、电磁炉、豆浆机、面包机、食品搅拌机等,可以让旧式的厨房操作更加轻松、愉悦、富于变化,可以大大添加我们的饮食种类,节省我们的烹饪时间,减轻我们以往的家务负担,况且现在的产品性价比都是在充分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的,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物美价廉。因此我认为,在家电产品方面的投入,是家庭消费中性价比最高的一类,而且可以免除上当受骗的担心,只要选择大厂、大店的名牌产品,其质量和售后服务就完全可以令你高枕无忧,真正享受一把“上帝”的待遇。
关于买车。关于出行的方便,其实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享受到更多便捷的领域之一。以我所居住的二线都市——沈阳为例,公交的盲点已经越来越少了,出行极为便利,而且地铁工程正在紧张地进行中,一年后,我们就能够享受方便快捷的地铁交通服务了。在公交服务日益周到和人性化的同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也已经越来越普遍了,许多人已经拥有或正在进行着买车的计划。买车,应该是现在越来越多家庭的梦想之一,但我想强调的一个观点是,由于目前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不平衡,比如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不平衡,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使未来的私家车使用定会遭遇越来越多的限制和不便。在可预测的将来,小汽车也许不大可能成为人们日常的代步工具了,因为道路和环境不允许,人们只能在工作之余,将私家车作为休闲、郊游、购物的代步工具,如果也拿性价比的指标来衡量买车这种消费行为的话,我认为的确应该三思而行才是。因为买车的能力今后对于更多的人家说来,都不会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否养得起?是否存得起?是否闲得起?是否用得起?这些问题还真得考虑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