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天灾中的人祸
王子鹏
一个缺乏反思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向被认为是执政党的光荣传统,但这种传统似乎正在被“坏事变好事”的宣传思路取代。
在以电视为主的传播工具中,笔者看到的各类纪实基本都在歌颂抗灾过程中的英雄事迹,间或可以窥视灾难的严重性。英雄不妨歌颂,“XX精神”也值得颂扬,但是,如果缺乏了对事件本身形成的深刻反省,则使媒体称为宣传工具,从而对于灾难的预防和总结于事无补。
以笔者管见,此次雪灾的危害涉及电力、交通、城市公共设施、市民应急教育、农村住房倒塌、农业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有“人祸”的因素,但其中以围绕电力和交通方面凸现出的问题尤其值得深刻反省。
冰冻不仅引起高速公路瘫痪,铁路运输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有点反常,原因并不在于铁路系统本身,而缘于电力系统。铁路无法运行,并非是积雪阻断铁路,而是主要缘于电力部门跨越铁路的高压线断落或下坠,落到铁路电气化网,引起跳闸、断线、塌网等故障。这主要是电力部门的原因,但随后就暴露了铁路系统本身的缺陷。由于电气化机车的普及,内燃机车减少,在电力故障电气化列车无法开行的情况下,内燃机车不足,技师紧缺,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补充。如果不是铁路部门从全路调集内燃机车和技师对广州铁路集团进行支持,恐怕广州站的旅客滞留情况会更加严重。在这一点上,此次雪灾给铁路系统敲响了一个警钟,对内燃机车和相关技师的储备恐怕将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在和平时期为抵抗自然灾害,在战争时期更是重要的后备资源。“多元化、多梯次”的资源储备,才有可能形成应对手段的“多方面”。
对电力部门而言,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高压线之所以线塔倒塌、断落、下垂,原因有二:其一,我们的楼房抗震、堤坝防汛一般都是50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标准,但电力线塔等设备的防灾标准仅为30年一遇,前期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为以后的损失埋下了伏笔。其二:电力系统高压和超高压线路设计均按照北方“覆冰”考虑,对南方的“冻雨”天气估计不足,并缺乏有效的融冰手段。
但这些仅仅是影响电力运行的“长期因素”,此次雪灾当中的“短期因素”尤其值得注意。其一,主要电网瘫痪之后,电力为何不能缓解或恢复?因为各地的小发电厂基本都被关停,湖南郴州据说是关停最为彻底,因此也是停电最严重的城市。为什么要关停小发电厂?是因为“节能减排”的需要。各地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几乎一刀切地关停了所有的小发电厂,使供电完全依靠主力电网,分散供电的能力迅速减弱。为了防止其“死灰复燃”,很多小发电厂的设备被拆除变卖,恢复供电更加困难。电力供应渠道的单一,极大影响了地方政府、部门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节能方式发电的小电厂也被地方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地按小发电厂关闭,完全违背了中央节能减排的真正意图。
其二,电煤紧缺导致了电力供应紧张,但电煤供应为何减少了呢?连产煤大省山西也不得不靠京津塘电网紧急供电,这显然不是运输的问题。只要看到电煤紧缺的时间就不难发现,一是赶上了春节,二是地方政府换届。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影响“政绩”,主要产煤区纷纷采取及早关闭煤矿、放假等手段,导致电煤供应不足。这里同时也存在着大量“小煤窑”被关闭的原因。“小”并不意味着不好,对于一些“边角料”矿区,只有小煤窑才有开采的价值。但是显然,我们对煤矿安全、生产标准的管理过于粗放,不是从安全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这些方面考虑问题,而是简单地以生产规模划线,工作方式“简单粗暴”。
从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执政水平上的缺陷,同时还可以看到地方和中央之间的不正常博弈,中央的政策在贯彻落实中不是被消极怠工,就是被扭曲变形。这种状况不仅仅局限于这次雪灾所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在宏观调控、房地产、反腐等方面都存在这些问题。中央的政策制定的细致,地方政府抱怨不符合地方实际,政策缺乏弹性(这种问题确实存在),但中央的政策过于原则化,则往往流于形式。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存在了几十年,至今依然顽固不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政治和行政上的僵局?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深思。
2008年2月1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