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充满遗憾的比赛,胜利曾经离中国队仅有咫尺之遥,但最终高举起双手的却仍是许丁茂,从99年开始,他与中国队的梁子算是又结下了一笔。比赛输了,但责任不全在队员,甚至可以说,本场出战的队员斗志可嘉,当得起“虽败犹荣”的评价,笔者认为,造成这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应该是拉杜。
福拉多在迪拜的保守用兵给了杜伊接管国足最好的理由,总教练也不客气,驾临重庆后即着手将阵型和技战术打法优化为“国奥加强版”,思路本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方案出现了程序错误,最终导致了球队升级并不成功,而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拉杜二人用兵上的相互妥协。
杜伊倡导边路突击,讲究两翼齐飞,对于快马边锋青睐有加,现有球员中,相对符合条件的队员是杜震宇、蒿俊闵、沈龙元;福拉多则擅长中路渗透,偏爱层层推进,钟情于能组织能插上的中前卫,周海滨、王栋、刘健是福氏最佳的人选。由此观之,二人的进攻理念存在着不小分歧。问题来了,依现役国脚的水平,如启用两名边前卫,中路的攻防组织势必无法保证质量,而想要提高中场的稳定悉数,只能寻求增加人数,这也正是拉杜的矛盾之处。除 去综合能力较高的周海滨和杜震宇,蒿俊闵、王栋、刘健都是特点大于整体的队员:小蒿善于突破、王栋善于控球、刘健善于后插上,对于他们的使用将直接决定整 体战术的编排,而在国家队战术坚持杜伊设计的前提下,在派将方面,更多的顾及了福拉多的感受,控球组织强于突破摆脱的王栋移镇右路,将另一个中前卫的名额 留给了福氏的爱将刘健。
这个稳妥的办法,既贯彻了杜伊的打法,同时又照顾了福拉多的用人,貌似两全其美,但韩国人却用凶狠的紧逼和压迫证明了这一策略的失败。王 栋的特点并不适合边前卫,虽然在亚洲杯期间曾主打右路,可当时队中有郑智和邵佳一坐镇,边路作业不畅可以移交中路另起炉灶,而目前队中没有郑邵二将压阵, 王栋依旧将球回交中路的招数显然就不灵了。面对韩国队员的围抢,中国队的右路攻势绝大多数时间处于瘫痪状态,全队整体进攻因之也无法有效展开,而中路的刘 健最大威胁在于插上后的正面直击,中场不能盘活,他只能起到僚机的作用,而扫雷并未其所长,除了下半时的定位球抢点得分外,他并未能发挥出自身优势。要津 失当,全队的攻防重心随之在对手冲击下完全失衡,周海滨的天才调度能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将球不断交到杜震宇一侧,由杜先生依靠身体和速度勉力维持,比赛中 经常可以看到杜震宇不间断的完成左路折返跑,最终导致体力完全透支被提前换下。而在小杜下场之后,中国队整场的攻势也彻底宣告了结束。
这一系列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如果细究起来,很有可能只是由于中场的一次非战术性用人才引发的,如果能将王栋确定在中路,如果可以大胆启用蒿俊闵,也许留在重庆奥体中心的拉杜首秀就是另一番气象了。“弟兄同心,其利断金”,希望拉杜几十年的足球友谊能够为其今后的联合执教带去几分默契。
输了中韩之战不可怕,遭遇黑色3分总也不可怕,输都输了30年,还在乎多输这一场半场的,更何况本场比赛中国队员表现出的拼搏精神还颇为值得球迷叫好;至于谢主席的“卫冕、全胜”云云则完全可以当作是外行无厘头的“疯人日记”,拉杜现在需要明确的目标,关键中的关键是要找准中国队今后的前进方向,以便制定出更加符合其特点的进攻节奏。杜氏战法在既然能在国奥赢得一片喝彩,那么移植于综合战力更高的国家队应该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才是。